分享

读书随笔:历史的起源与目标(4-2)

 书虫小记 2023-04-12 发布于北京

接着雅斯贝尔斯分析轴心时代这种同时性和平行性的原因。首先他认为轴心时代这个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并非是他个人的一种主观臆造;其次轴心时代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巧合,这种决定人类历史结构的关键枢纽的形成,不会只是巧合;第三,在轴心时代,各文明之间的交流促进也不可能;第四,轴心时代的出现恰恰说明,人类文明的共同性,而非差异性,才是最为本质的东西

雅斯贝尔斯还列举了此前学人们对这种同时性起源的猜测,其中比较有说服力的观点:

一是出现这种同时性和平行发展的原因,根植于人类自身。即这种奇特的同时性基础,就是在人类生活和民族生活内在的、实质上的统一性。

二是阿尔弗雷德·韦伯的游牧民族入侵学说。即四个区域的文明体本来是独立封闭发展的,各不相同。大概是在公元前2000年到前500年间,位于四个文明体北方的游牧民族从四个方向进行了一次南下入侵

带有辽阔星空和草原共性意识的游牧民族,与四个不同的文明体发生碰撞,由此分别产生了不同形式的怀疑、反思和悲剧意识,促成了四个文明体迎来共同的轴心时代。——个人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力的观点,文明的冲撞导致了反思。去年敝号随笔赵林教授西学三部曲,就用了这个观点。

雅斯贝尔斯的观点是社会学的:关键还是有利于精神创造力的社会条件——大量的小国和小城邦,一个在政治上四分五裂、烽烟四起的时代,既因为战乱导致贫困和痛苦,又因为没有政治高压而精神繁荣。这是四个文明体在轴心时代前期的主要特征。

下面开始第一部分,凝视过去。

世界历史简图——史前史。

自公元数千年前起,人类已经遍布地球陆地表面。但真正的文明起源,却集中于一个长度为四分之一地球周长,宽度仅十二分之一表面积的狭长地带上——地中海、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印度河、黄河。轴心时代之后,各文明体各自发展,直到中世纪结束后的欧洲,以现代科学技术这一手段推动了人类历史上自轴心时代以来最大的一次全面革新。

总括起来,人类社会有四次重新出发:第一次是史前出发(约300万年前),人之成为人;第二次是从上古文明出发(公元前3000年前);第三次是轴心时代出发(公元前1500年-公元前500年);第四次是从科技时代出发(18世纪开始)

上图是敝号根据雅思贝尔斯的提法梳理的

从史前文化来看,长达上百万年的史前史,主要是塑造出了人体构造、基本性质和潜意识。

这个阶段形成的人性结构,其宽广、深刻和同质程度,超乎我们的想象——很多属于今天心理学、脑科学和精神病学研究的领域。至少人类整体上,在原始的、无意识的冲动方面并未产生实质性的变化。因为所谓的文明时代,到现在也才经历了不到100代人啊!

雅斯贝尔斯提到了一个此前我没有关注到的要点——史前史是人类的自然性形成过程,这些自然性,被人类近五千年的文明史所形成的传统、习惯和规则所掩盖。

我们并不知道,这些自然性到底还有多少潜藏在我们基因里,它们究竟会不会变化,变化成什么样子?会不会爆发出来,需要什么特定的情形(他所说的极限情形)下会诱致这些潜藏的自然性显露出来?

文明时代的价值观、暴力压制把这些自然性会扭曲成什么样子?历史上那些人为的灾难(战争与灭绝行为),是否就是这种自然性、或者说是扭曲的自然性的体现?——这些问题也只有一个熟悉精神病理学、心理学的思想家,才能提得出来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进化性错配(失调)疾病,如糖尿病(见敝号随笔《大成若缺 班廷与胰岛素》)、心血管病,这就是百万年演化形成的人类体质,与一千年以来改变的人类饮食结构和供应量之间的错配造成的疾病。

人类的体质是上百万年狩猎采集行为和环境塑造出来的,适应的是大量体力消耗与相对少的热量摄入模式

到了最近的一千年时间,尤其是近五百年,人类掌握的科技力量,使得多数人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取到高热高糖高蛋白食物摄入,身体机能上当然负荷不起,就导致了上述疾病。怎么办,只有一条道,加大身体消耗同时减少上述摄入。

一系列更要命的问题是:人的自然动机是什么?目的又是什么?——也就是说,人在产生明确的反思意识之前,存在的目标是什么?为什么在人类文明起始的初级阶段,各文明体中的人们都感到毁灭在即?

也就是说,史前史到底发生了什么,让大家在刚刚学会反思、意识到存在与意识本身的时候开始,就感到已临近终点,或者说感到过去才是圆满的状态?(东西方上古时期均有以毁灭为主题的神话)

史前时代人类最大的突破,就是从自然界跃迁进入历史界。从自然的演化过程中来看,动物都会根据环境的特点,演化出固化的特定器官,这些器官的特殊化使得它们在特殊的能力方面远远超出人类。

当然,这种极端的适应性也造就了局限性——它们的能力同时也就是它们的约束——这使得动物们只能被动地锁定在特殊的自然环境中,无法抽身而出

正如敝号前年随笔的汤因比《历史研究》中所揭示的,波利尼西亚人拥有惊人的驾驶独木舟毫无障碍地穿梭于太平洋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也就把他们永远地局限在了太平洋的几个小岛上;同样的,爱斯基摩人拥有惊人的在浮冰上的生存能力,而这种能力也就把他们局限在在北极圈以内的区域

人类不知什么原因居然获得了通过思考和精神等意识活动能力,来扩大其环境适应性。人类摆脱了通过固化器官来被动适应自然的命运,由此获得了几乎是无限的潜力

人类在每一种器官上都不占优势,但他们却使用工具替代了器官!动物由此只能始终不变地重复无尽地在自然界中循环,人类跳出了这种循环——所谓不在五行中,跳出三界外。

世界历史简图——上古文明。

公元前4000-3000年,上古文明诞生了。雅思贝尔斯首先考察的是有哪些事件拉开了历史序幕。

一是出于河流治理和灌溉工作的需要而产生了国家和官僚体制。二是文字系统的发明,比较有意思的是,拼音文字是几种文字系统中最晚才形成的。三是由文字、语言塑造出来的民族形成。四是帝国的形成,小国合并起来抵御外敌。

以上是一些外在特征。促使人类从单纯当下发生的事件,向历史跃迁的,还有以下内在的特征:

一是通过意识和记忆,传承精神成果,人类以此摆脱了纯粹的当下。二是通过意义和范围的合理化,通过技术,人类开始有了预判和准备,摆脱了疲于应付各类突发状况的困扰。三是通过树立统治者或智者榜样,也就是以人自身为榜样和偶像,人类摆脱了对幻想的神魔的恐惧和依赖。

到了这个阶段,三个基本的文明体之间的差异已经非常大了,从形态上很难说得通它们有着共同的起源。

世界历史简图——轴心时代。

雅思贝尔斯也提到了这个疑问——为什么上古文明中的巴比伦和埃及没落了,而中国和印度则进入了轴心时代?这是一个自黑格尔就开始的疑问。在他们的概念中,中国和印度并没有真正的历史。因为历史意味着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运动,意味着本质的变化和新的开端

在这方面,西方文明一直处于动荡和变化中——一开始是古老的巴比伦和埃及文明,后来又是希腊-罗马文明,再接着又是日耳曼-罗曼文明。

西方不仅地理中心,民族甚至语言都在持续不断地变化——金字塔、帕特农神庙、哥特式大教堂,这些在历史上相继出现的巨大的差异性,在中国和印度几乎是不可能的现象。

相比之下,中国和印度文明总有着某种恒定的东西。同时,这两个古老文明一并在17世纪开始走下坡路,为西方基督教和伊斯兰文明让出了舞台,是不是一个可能降临到所有人类头上的命运的一个巨大象征呢

雅思贝尔斯把西方历史分成如下大段: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是巴比伦和埃及文明;从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1000年,犹太人、波斯人、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历史,西方意识已经形成;公元1000年之后,日耳曼-罗曼人的历史。整个过程不断地发生民族碰撞、跃迁,不畏断裂和改变,冲突和两极性非常显著

西方历史中唯一能类似中国和印度文明中那种恒定的轴心,就是基督教。不过基督教是直到公元3世纪以后才真正成为西方历史的主要角色的。

由基督教文明串起了后来的教权与王权之争,宗教战争,以及宗教改革之后民族国家的形成,拉开近代史序幕这些事件。

2020年在佐治亚州奥古斯塔大学里

西方历史的独特之处。

西方历史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居然产生出了科学理性精神和科学技术手段,结果以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方式,给全人类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这个变革,堪比史前史人类从自然界跃迁进入历史的变革。

产生这个独特性的原因分析:

第一,地理差异。相比中国和印度几乎均质而封闭的大陆,欧洲的特点是地理上超乎寻常的多样性,比中国和印度长得多的海岸线,多得多的民族和语言

第二,基于小邦国体系的自由意识。希腊的城邦民主制,虽然并不完整,但确乎是当时所有文明体中唯一提倡政治自由理念的政治实体。这到闪光一直持续到了公元1000年后,伴随着宗教改革开始开花结果。

第三,讲究前后一致与合理性的思维逻辑习惯。这一点也在轴心时代突出地体现出了其特色——思辨成风、论证成风。即便是基督教时代,也能产生出经院哲学这样的思辨产物

第四,个人自我存在感。从犹太先知们开始,有意识地内向发掘个人自我存在的意义,自我与神明的关系,自我与王权的关系,就始终没有停止过

第五,对世界实在性的怀疑与本原的寻找。世界的实在性不可回避,但自轴心时代开始,西方意识中就在怀疑世界的实在性并非其本质,要追溯其本质,不能依靠感官,而只能依靠理智

第六,没有形成凝固化的教条定式观念。既没有种姓制度,也没有三纲五常,顶多就有了一个教会,还倡导完全依靠个人内心的而非外部权威的信仰

第七,宗教观念上真理的唯一性。不论是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都强调真理的唯一性。这一方面导致欧洲人精神境界上追求崇高,另一方面则导致教权与王权之争,二者始终没有真正妥协,从而导致欧洲政治和社会的一贯动荡,这种政治和宗教上的博弈与张力,反而确保了西方人精神上的活力

第八,追求一般性的坚决。追求普世性,普适性,并且坚决地把事物在这个方向上做到极致。

第九,充满张力的社会环境下,产生了独立人格

第二部分 现在的形势

这一部分主要探讨科学技术时代。科学技术打开了人类社会全新的一面,其意义不亚于人类从动物跃迁而为人。科学理性精神与科学技术这个事物,是完全独立地从基督教文明体系中生发出来的,更奇特的是,此前基督教文明在世界文明体系中,此前一直处于边缘位置。

现代科学的特征是:

第一,它是普遍的,普适性。对所有一切问题都可以进行观察和研究,质疑和研究没有边界。

第二,它总是处于未竟状态。也就是说,现代科学从不会说已经确证地、完满地说明了某个真理。现代科学认为人的知性是一个连续过程。

第三,没有无关紧要的事物。现代性就是对一切可经验事物的关注之广度,对世间万物不受约束的情感之多维度——自由度与宽容度。

第四,从最个别的现象之间寻求普遍联系。这方面实际上是现代科学的一个难题,只不过现代科学并没有停止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分门别类静态化地研究世界的某个细节,与统一认识整个世界之间的联系。

第五,彻底的问题意识质疑和反思是现代性的标识,对已解决问题,对已形成共识的问题,进行再次探讨,对无法想象的事物进行数学研究,这就是现代科学把疑问贯彻到底的性质

第六,使用范畴和方法,而不拘泥于范畴和方法。使用范畴和方法是科学研究的根本特征,但不拘泥于特定的范畴和方法,考虑使用范畴和方法的适用性,则成了现代科学的特征。

第七,科学的态度——这不仅是研究科学的态度,还表现为对人的理性的尊重。什么是科学的态度?不受限制的批判和反思,反对不准确的模糊性言论,寻求举证的具体性和清晰度。这三条,可以洞穿一切自欺欺人的谎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