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一中百廿校庆已过四月,母校辉煌已载入史册,欢庆的锣鼓渐渐远去,炽热的校友聚会已经降温,母校话题被而后的紧张工作冲淡,一切将回归自然原点。 去年,11月20日母校校庆如期召开。由于疫情和年岁原因,我在校庆现场未能遇见同班同学。是啊,都是奔八的年龄,再想搞一场十年前,一样的校庆期间同班同学聚会,显然是心有余力不足。幸好,我遇见了8班骆海华同学,她和我一样同学难觅,同班难寻。 此次校庆我只逗留了一个多小时,便走完了校方安排的所有会程,并拿到了我最需要的资料袋。其实,我最渴求就是袋中那本母校为校庆编辑的《回忆录》,里面刊登有我的几篇文稿。后来才知这本《回忆录》书被取名为《丽泽风,金中情》。 我萌生撰写文稿的初衷,就是想在有生之年给子孙后代留下点宝贵财富。倘如能夠留下点文字资料,给后人有所启迪和教育,也许,意义和价值会更大。 基于这种想法,十多年前撰写成《我的回忆录》中的初中部分,已然编入2018年11月18日金华五中为百廿校庆编辑的《回忆录》校刊中;而这次高中部分能否如愿编入金华一中母校校刊中,心中对此同样充满着希冀,并积极付著于母校为校庆举办的征稿行动。 说起投稿,其实早在十年前母校百十校庆时,我已将那篇《回顾在蒋堂“金一中”的难忘岁月》文稿,投入到金一中网站中。而母校这次为筹办百廿校庆,早在去年10月18日就发布征求稿件的《二号通告》,并成立了相应的“校庆筹备工作委员会”。 早在去年11月8日,我先后将《跨世聚会,欢乐今宵》和《我的高考记忆》两篇文稿投入到母校筹委会邮箱。同时,为防止十年前投网站那篇《回顾在蒋堂“金一中”的难忘岁月》有所闪失,故在此次投稿时又将此文(修改稿)一併重投了一次。 由于,母校筹委会苏和申屠老师没有电脑,故特意联系筹委会的另一位孙老师,请她在电脑上帮我查询稿件是否进入母校邮箱。果不其然,三篇投稿只一篇《回顾在蒋堂“金一中”的难忘岁月》投入,另两篇连投两次均未成功。 无奈之中,按孙老师提议两人加了微信,通过微信我顺利将稿投了过去。至于那篇《回顾在蒋堂“金一中”的难忘岁月》文稿,还特意注明校方应采用此次重投的修改稿。原因是修改稿为突出主题防止篇幅过长,已将游离正文外的那三段(即校运会、足球赛、游泳池)删除,并将原文中错写墙报老师的谬误改正为杨邦增老师。可惜,正式付梓后的《丽泽风,金中情》书中,仍采用我2012年投入一中网站的原稿,谬误之处仍未改正,不免令人深表遗憾。 虽然,我和孙老师素昧平生,从未谋面,甚至不知这位老师的大名。但自从加了微信之后,一来二去,两人渐渐熟了起来。而在以后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微信成了我与母校联系的桥梁。从中我得知,我的三篇文稿全部入选母校《回忆录》,并知道因疫情母校校庆将延迟至11月20日。在此交往中,鉴于我的投稿积极和数量,孙老师答应设法给我一本《丽泽风,金中情》。 谁知,好事多磨。那日校庆归来,美孜孜打开资料袋,才发觉袋中那本并非我期望中的《丽泽风,金中情》。询问孙老师方知,原来母校这次赠送的书共有三本:除了之外,还有《校友录》和《明理躬行》。 由于校方规定赠书每人只限一本,且随机放入资料袋中。巧不巧我无意之中拿到刚好是《明理躬行》,并非我需要的《丽泽风,金中情》。对于这次阴差阳错,最终仍求助孙老师据间斡旋,让我如愿拿到了这本《丽泽风,金中情》,实现了我多年的心愿。 此事意外地顺利解决,让我心中充满的感激之情,无以言表。是啊,天大地大,不如我心中那份对母校的炽热的感恩之心大,没有母校提供的这个难得的校庆平台,我们这些莘莘学子哪有机缘团聚在母校身旁,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和心愿?其次,我要感谢那位素不相识却古道热肠的孙老师,是她帮助我实现了多年的愿望,不至于抱憾终生!在这里我要再次说声:谢谢! (2023年3月28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