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51年一女子在澳门险饿死街头,无奈跪地举牌:我是抗日名将遗孀

 历史探奇 2023-04-12 发布于河南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每当遇到最危险的时刻,总会有英雄人物挺身而出,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黎民百姓。

正是有了这些无私奉献的英雄人物,才能够让我们这个优秀而伟大的民族延续下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历史不曾中断的文明国度。

然而,历史有时候也会开一些很莫名其妙的玩笑,让我们的英雄人物及其家人遭受一些十分尴尬的事情,甚至处于极度危险的状态之中。


在1951年的澳门街头,就上演了这么奇葩的一幕,一个年轻貌美却面带菜色的女子,牵着一个儿童,在大街上乞讨,希望能够得到人们的施舍,却得不到任何的帮助,差点饿死街头。

万般无奈之下,这名女子找来一块纸板,写下了“我是抗日名将王铭章遗孀”的几个大字,这才吸引来大家的注意。这到底是怎么一回儿事儿呢?一起跟随#花样历史君#来看一看吧!


一、抗日名将王铭章

说起王铭章,大家的第一印象中,都会觉得他是一个抗日名将,事实也的确是这样,这个四川汉子,的的确确是一条好汉,带领着一群衣衫褴褛的兄弟,在武器极端落后的情况下,在滕县这个弹丸之地上,硬生生地阻挡了南下的日军第10步兵联队达四天之久,为台儿庄战役的最后胜利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王铭章1893年7月4日出生于成都市新都区泰兴场,家里面虽然不是很富裕,但是得到了一个有钱的叔祖父的扶助和支持,有幸就进入了新都县高等小学读书,成为了当时为数不多的文化人。

王铭章16岁的时候从新都县高等小学毕业,此时的四川正处于一场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的高潮中。


作为一名热血男儿,王铭章自然而然地参加了保路同志军,进行反清作战。

辛亥革命之后,王铭章因为反对四川政府改组陆军小学堂,带领百余同志前往南京,接受孙中山先生等人的直接领导,参与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二次革命,成为了一名军人。

二次革命之后,王铭章等人回到了四川,成为了川军中的一名将领,在此后的二十年里,随着四川军阀的更迭而四处征战,其在军中的职位也得到了提升,等到1935年的时候,他已经成为了一名陆军少将,更在第二年成为了陆军中将,在川军中有着极高的声望。

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受到国民政府和蒋介石的号召,川军中的各个军阀也摒弃前嫌,纷纷出川抗日,王铭章所在的四十一军一二二师同样走出了四川,来到了抗日战场的最前线。


王铭章所在的一二二师,在军长孙震的带领下,先是来到了阎锡山所主导的第二战区,在这里遭受到了无数的白眼,在蒋介石所答应的武器军饷都没有到位的情况下,就被匆匆地拉上了战场,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军,川军团纵然是十分勇敢,也难免遭遇失败。

阎锡山将战场上的失败归咎于川军的“无能”,却枉顾了自己的部队往往不战而逃的可耻行径,后来,阎锡山更是以“纪律性差”、“作战不力”的理由,将川军赶出了自己的第二战区。

孙震、王铭章等川军领导人带着川军部队四处流浪,吃尽了苦头,最后还是在李宗仁的第五战区这里找到了久违的归宿感。


不过刚刚接收川军的李宗仁还没有意识到川军的巨大能量,他曾经这样对身边讲:“管他(川军)三不三流,我现在这边急需人,再怎么脆,总比稻草人要好吧。以前诸葛亮还用稻草人做过疑兵呢!我今天也来效仿一次诸葛亮。

即便如此,李宗仁还是拿出了一些诚意,不仅给川军发放了军饷,还将一些武器装备送给了川军,加强了川军的实力。

当王铭章等川军将领得到固守滕县,等待汤恩伯支援的命令时,川军团的兄弟们,有感于李宗仁的仗义,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下来,抱着必死之决心走上了战场。

王铭章这样对手下的兄弟说道:“我们身为军人。牺牲原为天职,现在只有牺牲一切以完成任务,虽不剩一兵一卒,亦无怨尤。不如此则无以对国家,更不足以赎川军二十年内战之罪愆了!


王铭章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短短四天的滕县保卫战中,王铭章带着自己的四十一军、四十五军在滕县与日军展开了生死鏖战,在明知武器装备都不及日军的情况下,死战不退,用血肉之躯去抵挡日军的飞机、坦克和大炮,川军死伤惨重,但是没有一个人说过后退的话,直到战死在阵地之上。

而作为支援的中央军汤恩伯,见滕县战事不利,放弃了原有的作战计划,只在滕县的外围逗留了一圈儿,就带着不敌仓皇而逃,让王铭章等人彻底陷入日军的包围之中。

在滕县保卫战的最后时刻,王铭章身边的将士一个个战死,他本人也身负重伤,在深感救援无望的情况下,为自己的老上司二十二集团军总司令孙震发出了这样一封电报:“援军(汤恩伯)尚未到,敌大部队冲入城内,即督所留部队,与敌作最后血战。


战至最后,王铭章带着仅剩的一个警卫排亲临一线阵地,在与日军的交火中身中数弹而亡,享年四十五岁。

正是有了王铭章等人在滕县的殊死搏杀,让日军迅速南下的企图没有得逞,为国民党兄弟部队在台儿庄的合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奠定了最终胜利的基础。

因此,李宗仁对于王铭章等川军将领在滕县保卫战的表现,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若无縢县之死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台儿庄之战果,实縢县先烈所造成也。


二、烈士遗孀命运坎坷

王铭章牺牲之后,其遗体被手下将士带出了战场,国民政府将遗体运到了武汉,在那里举行了十分隆重的悼念仪式,以此来缅怀这个为国家为民族献出自己生命的军人。

不久之后,王铭章的灵柩运抵新都老家,数千人含着热泪前来迎接英雄的“归来”,在举行公祭的那一天,成都有十余万群众来到新都,参加祭奠仪式,送英雄的最后一程。


公祭仪式结束之后,王铭章的遗体被埋在了桂湖公园侧森林广场内,如今已成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天都接受者无数人前来吊唁和缅怀。

王铭章生前曾经娶过两门妻子,结发妻子为周华玉,与王铭章共同生育有三子两女,第二任妻子为川大校花叶亚华,婚后曾生育二子,都不幸夭折。

发妻周华玉见叶亚华可怜,就将自己的小儿子王道纲送给了叶亚华抚养。

王铭章在出川前就抱着必死之决心,对着两位夫人交代了自己的身后事,留下了“'誓以必死报国,将积年薪俸所得酌留赡家及子女教育之用,余以建立公用事业’、'我很有决心在新都办一所学校,为家长谋利’”等嘱托。


周华玉和叶亚华等人决定遵照王铭章的嘱托,在新都成立了一所中学,这就是后来小有名气的“新都一中”。

为了创办新都一中,周华玉和叶亚华花光了家中的所有积蓄,甚至连国民政府发放的13000银圆的抚恤金,也用在了办学之上。

王铭章的后代们都成为新都本地的普通人,一直安静地生活在新都老家。


解放后,叶亚华带着小儿子一路南下,前往澳门探亲,当时中国刚刚解放,很多地方并不太平,叶亚华母子一路上吃了不少苦头,终于到达了澳门,可惜的是,并没有找到澳门的亲友,身上的钱物早就花光了。

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叶亚华只能带着儿子沦落街头,成为了乞丐,可是一连好几天就没有讨到任何食物。

这个时候,叶亚华想起了自己为国战死的丈夫,便写下了“我是抗日名将王铭章遗孀”的牌子,放在面前,吸引路人的注意。


这一招果然很有效,许多人都前来围观,更有好事之人将这事告知了当地的媒体,很快,记者们就蜂拥而至,不仅暂时解决了母子二人的吃饭问题,还将两人的遭遇公之于众。

当时身在台湾的蒋介石得知了叶亚华母子的遭遇,就安排人将其接了过去,并让其到空军学校担任文学课程教官。

安稳下来的叶亚华并没有重新嫁人,而是独自抚养儿子长大,王道纲则因为童年的经历看破红尘,遁入了空门。

半个多世纪过后,思乡心切的叶亚华带着儿子再一次回到了故乡新都,来到了丈夫的墓地旁,97岁的她老泪纵横。


新都区政府对于叶亚华母子的到来十分欢迎,不仅解决了户口问题,还为其修建了房屋,让其得以安度晚年。

相信在九泉之下的英烈王铭章,看到自己的妻子后人被如此善待,心里面也会多了几分安慰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