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乡村振兴的几个热点问题

 姑苏种田人 2023-04-12 发布于江苏

穆兰芳

今年以来,工作忙得有些应接不暇,也许这就是以工作的确定性应对经济发展的不确定,而我们的感觉就是,卷出了新高度。这也是新常态。只有自己外出学习考察的途中,才有时间来思考这段时间碰到的关于乡村振兴的几个热点问题。

1.关于资本下乡。政府是鼓励工商资本下乡,助力乡村振兴的,为此,国家部委还专门出台了引导投资的规范性文件。总的来说,工商资本下乡,要瞄准农业科技和产业链的高端领域,延链补链强链,干农民干不了的事情,不能和农民抢饭碗,尤其慎重进入粮食种植领域。这和互联网巨头不能惦记几棵菜、几根葱的流量是一样的道理。从已有的事例来看,资本下乡种粮食是弊大于利的,至少有两点:一是破坏农民生计,引发冲突对抗,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真实发生的;二是带来生产水平下降,种粮是个技术活,靠科技也靠经验积累,新手种好粮需要一个过程。还有,怎么样的管理机制,调动所有人员积极性,也是决定是否盈利的关键。如果资本下乡,致力于解决粮食烘干和加工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升粮食生产机械化和全产业链发展水平,倒是值得鼓励的。

2.关于数字农业。我们正处于数字时代,数据就是生产力,可以变现。虽然农业大数据非常热门,很多头部企业和科研院所在大力开拓探索,但和消费端和工业领域大数据较成熟的应用相比,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停留在讲故事的层面,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业有效数据少之又少;二是农业数据的产生,很多还依赖于人为操作,没有独立性。比如,农业生产端一些重要环节,如种子来源、用药用肥等数据的产生,还依赖于人为手动录入,不是自动抓取产生的,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存在疑问。不解决这个问题,农业数据的价值可能永远无法变现。

3.关于耕地保护。中央高度重视耕地保护,有很多重要阐述和明确要求。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必须落实“长牙齿”的保护硬措施。“非农化”“非粮化”这几年很热,但有明显区别。遏制耕地“非农化”,就是严控耕地转为建设用地,确需占用的落实占补平衡。防止耕地“非粮化”,就是严控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确需使用耕地的落实进出平衡。防止耕地“非粮化”,不是说耕地只能种粮,而是说要优先种粮,在完成目标任务后,也是可以种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的。高标准农田逐步回归种粮时,不能搞“一刀切”“翻烧饼”,要合情合理、实事求是,综合考虑农民意愿、生长周期等因素,稳妥有序推进耕地恢复。这也就是不建议将高标准农田内的蔬菜大棚拆掉的政策依据和现实原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