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儿时的赤峰市第一小学

 捉光凑影 2023-04-12 发布于内蒙古

1963年3月,我出生在三道街中段路南赤峰市第一小学的东侧有着二十多户人家的大杂院里。

在三中街公社街道办的“抗大”(相当于现在的学前班)上了一年后,于1971年秋进入赤峰市第一小学,开始了在此五年的小学及初中一年的学习时光。

01
学校概况

赤峰市第一小学位于三道街路南(今一小处),校园是一个长方形的大大的四合院。学校正门为北大门,南端亦有一个大门与之遥相对应。打开两扇黑色油漆大门,穿过门洞便进入校院,迎面映入眼帘的是一排高大、粗壮、挺拔的白杨树。白杨树的后面是学校操场的主席台。

学校里东西南北四面全是青砖灰瓦的平房教室。东西长约八九十米,南北长约三百多米。门洞左手边第一间是有一面窗户的收发室。负责收发、烧水等项杂事的是一位年龄大约50多岁,个子不算太高,身材消瘦但精神矍铄,留着一绺山羊胡子的张姓男人,性情温和,喜欢孩子,因而同学们称之为“张大爷”。他还有一项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上下课去敲上面铸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个字的一口古色古香的钟。低沉、宏亮的钟声就是上下课的命令。张大爷爱好书法,不干活儿时就写字,娟秀的小楷能当字帖用。据年纪大的老师说,张大爷小时候念过私塾,有童子功。收发室隔壁是一间老师的办公室;再隔壁是一个有三、四间大小的房屋,是学校里最大的房屋,可以说是学校的一个“小礼堂”,曾经做过八中文艺队的排练室和印刷小工厂。1976年9月,悼念毛主席逝世大会就是在这里举行的;再隔壁是美术室,也是学校正房的最东端。门洞右手第一间是校长办公室,隔壁是较大的办公室,大多数老师在此办公。再隔壁是少先队大队部和少先队员活动室。摆着一个乒乓球台和篮球、铁饼等体育设备。到此是校院的最西端。向南折便是一排西厢房教室,一直延伸至到小跨院 。 

图片

当时赤峰第一小学外貌

校院的中间是宽阔的下沉式操场,比刚进校院到主席台之间的平台低约一米,面积约有24000至27000平方米左右。操场的地势西高东低。东厢房的教室需要登六、七级台阶才能进入,而南端的倒座房教室得登上四、五级台阶,先进走廊走六七步才能进教室,南大门西侧的教室则无走廊。西厢房教室登二、三级台阶即可。小跨院地势最高,只有一级台阶。有一年夏季,大雨陆续下了两三天才停,操场里几乎灌满了水,变成了一个大大的水池子。恰逢暑假,校院里没有老师和学生,便成了我和小伙伴们眼中的“汪洋大海”。不知小伙伴们从哪里找来建筑用的脚手架的竹排,又拿来一根长长的竹竿,在深深的水里划起了“小船”,从东划到西,从南划到北,玩儿的兴高采烈,不亦乐乎。由于不太熟练,划了不一会就从“小船”上跌落到水中,然后再从水里爬上继续。小伙伴们争抢着轮流都过了一把“水手”瘾,一个个像落汤鸡一样回到家中,有的还挨了父亲的一顿笤帚疙瘩。

操场有两个东西向的篮球场;南面有一个高约7、8米的粗粗的铁管秋千。荡秋千是当时男女同学们争抢着最爱玩儿的器械。有胆大的男同学荡的高高的,几乎与秋千的横梁平行了,吓的胆小的女同学捂上眼睛不敢看。西面有一个小跨院,里面有三栋教室,其中两栋是红砖红瓦的新房子,最后面一栋仍然是青砖灰瓦的老房子。我所在的班就在小跨院中间一排的最东边的教室。墙西面就是当时的赤峰市幼儿园。走出南大门即为四道街,斜对面就是财神庙胡同,步行5、6分钟,即可到达财神庙。

图片

1958年8月1日,赤峰镇第一初级小学五八年度四年生结业留念

1937年,文庙学校和接官厅学校的高小班男生合并为“赤峰街高级小学校”,校址在今实验小学附近。1942年,日本部队占据学校校舍,学校搬迁到三中街路南(现一小处)。1958年以前归赤峰镇管辖,系初级小学。1958年赤峰市成立后,归属于赤峰区管辖,升级为完全小学(俗称一完小),1959年被赤峰市教育局定为重点小学。1960年成为首个五年一贯制的学校,一小还建立了昭乌达盟第一个文物陈列室,陈列赤峰市出土的文物和化石标本。由于是赤峰市重点建设的小学,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办学条件,以及教学设施配备都是市区最好的,市委、市人委和社会贤达的子女们都送到一小读书。

我读书期间,校长是卜宪玉:一位身材高大、魁梧的中年男性,眼睛虽然不大却炯炯有神,声音洪亮富有磁性。和蔼中透出些许的威严,所以,大多数同学看见他马上就停止了嬉戏打闹,远远的躲开。卜校长一般只在重要的场合如新生开学仪式或毕业典礼,还有传达重要指示精神时才出来讲话,但极具激情,富有感染力;副校长耀光是一位中年妇女,亲切,和蔼,即使是批评同学也是和颜悦色的,如同自己的母亲。平常学校召开的大会、小会都由她来主持,将讲起话来总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有时把听的同学们都站累了,但她依然是精神饱满,毫无倦意。她儿子与我是同班,叫w雪峰,顽劣又调皮,经常对同学搞恶作剧。所以每当班主任刘老师批评他时,我常听成了我的名字,就不自觉的脸红起来,但听一会儿后,知道老师批评的不是我,砰砰乱跳的心才安静下来,虚惊了一场;教导主任是张文元,中年男性,回族,家住在五道街口张家茶馆院内。中等身材,身体欠佳,面带菜色,表情严肃,很少能见到他的笑容。



图片

1968年3月10日,赤峰区中小学十年以上教育工作者座谈会纪念



1985年9月,卜宪玉和耀光二人被中共赤峰市委、市人民政府表彰为先进教育工作者和先进教师。  

当时学制5年。一年放2个假期,即暑假和寒假。暑假:7月中旬至9月1日;寒假:1月中旬至3月1日。

设置的课程有:语文、算数、音乐、体育、美术共五科。

1976年7月,小学毕业。但因当时各中学教室紧张,安排不了太多的学生,所以继续在此学习一年(俗称“小学带帽”)。1977年9月转入赤峰十中。

02每年的主要文体及其他活动

1、文艺队:由二至五年级的学生组成,指导教师为马文复老师(兼少先大队辅导员),每年参加全市的文艺比赛和表演。表演的项目有:独场、合唱、表演唱、三句半等。笔者即是队员,记得曾在赤峰二中大礼堂演出过。

2、鼓乐队:有指挥1人(在鼓乐队最前面手持指挥棒,指挥全队),小军鼓手约30余人(每排5人共6排)、大鼓手3人(站在鼓乐队第一排1 ) 、军鼓镲手2人(站在打鼓手两侧)。重大节日如“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开学典礼、运动会等进行表演。

3、体育队:有篮球队和田径队。队员与文艺队大致相同。两个队每年都要参加市里的比赛。

4、积肥:寒假结束,新学期即将开学之前,每名学生都要向学校交一定数量的肥料(鸡、鸭、猪粪均可,用于学校的校田地)。数量从一年至五年级依次递增。



图片

图中挂灯笼的大门即是三中街公社社址



5、清明节扫墓:全校师生或师生代表步行至火车站烈士墓碑前清扫周围,擦洗墓碑,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向先烈们敬献花圈或花篮,表达对先烈们的崇敬和缅怀之情。

6、“六一”儿童节:上午举行庆祝活动。有学校安排的活动,也有市里组织的。一般情况下,下午放假。

7、春游或秋游(俗称“野游”):“五一”前后或“十一”全校师生到北沙坨子(今红山桥北新区一带)、红山或长青公园。游戏项目有:寻宝、抓特务等。

8、秋季运动会:从一年级至五年级每班都要出队参加。项目有:100米、200、400米、800米跑;跳高、跳远、投手榴弹等。一般1至2天。

03
记忆较为深刻的几件事

1、大概是二年级时,全校文艺汇演,我们班的节目是表演唱:《小小螺丝帽》,我演小弟弟。轮到我们班表演时,别的表演的同学先上场了,唱道:“路边有颗螺丝帽,路边有个螺丝帽,螺丝帽,弟弟上学看见了”,这时,“小弟弟”的我应该背着小书包蹦蹦跳跳地上场,边唱边做动作:“看见了,看见了,看见了,螺丝帽虽然小,祖国建设不可少,捡起来,瞧一瞧,擦擦干净多么好,送给工人叔叔,把它装在机器上,嘿!机器唱歌我们拍手笑。”可是由于我被别的什么好玩儿的事给吸引住,聚精会神地看着,忘记了该上场表演。场上表演的同学没见到我上场,着急地大喊:“小弟弟,小弟弟,快上场啊!”我才如梦方醒,急急忙忙的上了场,把节目表演完了,逗的同学们哈哈大笑。事后班主任老师宽容地笑道:“差一点把这个小弟弟丢了。”我的脸羞的直发热。

图片

校园内部

2、大概是三年级时,秋天全校学生去红山脚下的的校田地(学校实验活动基地)去挖茬(zha 四声)子(玉米秸秆的根,挖出晒干作冬天生炉子取暖用的引火柴)休息时,张文元主任看到红山,对我们讲起了红山先人们曾于五六千年前在眼前的这个红山后创造的“红山文化”和出土的珍贵文物时,一个同学好奇的问道,这里面有“宝书”吗?张主任脸色立即严肃起来说到:“不要胡说!什么是宝书?,只有毛主席的书才是宝书”。把那个同学吓的做了个鬼脸,吐吐舌头退到后面不吱声了。

3、班里有名女同学叫杨xx,因患小儿麻痹症导致腿脚不能行走。上学后开始是家里人每天背着她上下学,后来班里的另外两名女同学王xx和斯x主动的用杨xx家人制作的一个四轮小推车推着她上下学。无论春夏秋冬,风雨无阻,有四、五年的时间。这种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多次受到学校和上级教育部门的表扬和奖励,并把她们的先进事迹拍成幻灯片在市内各个电影院里播放,号召广大学生向她们学习。

图片

第二排:左三为张文元主任,左五为耀光副校长
左七为班主任刘淑琴老师,最上排左一为作者

4、1976年10月,以华国锋为首的党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反党集团,全国上下,热烈欢庆。我校也加入了庆祝队伍。学校让我们班出一个节目。班主任刘老师不知是从哪弄的还是自己编的,让我们四名男生表演活报剧,题目好像是《“四人帮”的末日》。表现的是“四人帮”被粉碎前的飞扬跋扈和篡党夺权的阴谋诡计以及被粉碎后的狼狈。王洪文由景xx扮演;张春桥由李xx扮演;姚文元由吴xx扮演;可能是因为我长得比较白净、苗条,又有些女生的气质,所以决定让我来扮演江青。虽然我内心里百般不愿意,但不敢违背老师的决定,还是硬着头皮应下来。排练几天后便开始在街头做宣传表演。记得有一次还在赤峰八中礼堂表演过。演出时我身穿肉粉色的连衣裙,头扎一条花纱巾,带一付白边眼镜,穿着一双高跟鞋。演完后,观众们给鼓起了热烈的掌声。事后走在校园里,总有人指着我说:“他就是江青”。我听后羞涩地赶紧溜走了。

学校是给予我知识的摇篮,是启迪我懵懂心智的圣地。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瞬间46年过去了。儿时的美好时光虽然无法回去,但却永远镌刻在记忆的深处,令人思念、回味!

本文写于2023年4月6日
参考资料:《赤峰市教育志》(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赤峰市红山区教育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等。

编辑 | 芊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