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气候变化经济学

 求是1025 2023-04-12 发布于山东

从20世纪80年代,经济学家开始关注气候变化的问题,使用经济学研究方法对控制全球变暖、温室气体减排的成本,以及为人类带来的收益进行比较等开展研究。研究范围包括:气候变化的经济影响,温室气体减排的经济含义,温室气体减排手段的经济分析,气候变化的国际政治经济分析等。研究问题包括气候变化引出的生产生活成本变化与经济损失,以及为应对气候变化而采用的能源替代、能源价格波动、减排的技术成本等问题,还包括为气候变化对地方社区与国家的经济增长冲击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地方社区与国家对气候变化和能源技术进步、产业转型带来的经济成本、社会福利与就业变化问题。更进一步,气候变化经济学还面临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代际公平的挑战,以及国际地缘政治经济上的全球治理问题的挑战。理论研究主要围绕气候变化的特征展开,包括外部性及其解决方法、引入贴现率指标表征代际公平、使用博弈论等研究方法探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及其实现机制,以解决气候变暖全球性的难题。气候变化经济学试图研究这些复杂的问题,使得研究者或者有关决策者在利用政府资源、社会资源以及技术工具、信息交流中,可以全面应对这些挑战。在气候变化的经济影响方面,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一致认为减缓全球变暖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紧迫工作。在温室气体减排手段的经济分析方面,学界对市场手段和税收手段孰优孰劣展开了分析和争论。在气候变化的国际政治经济分析方面,更多的学者应用博弈分析方法进行研究。从研究热点来看,气候变化经济学关注气候变化经济影响的集成评估,集成评估模型已经有所发展,但是仅开展全球性经济一体化结构的分析模型远远不够。应对气候变化的产业创新与能源结构演化的成本-效益分析(CBA)有所进展。国际和区际的碳减排合作是研究热点,但是缺少深入的模型研究。

2005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T.谢林(Thomas Crombie Schelling,1921-04-14~2016-12-13)以及200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E.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1933-08-07~2012-06-12)对气候变化经济学发展有较大贡献。谢林指出气候变化本身以及气候变化带来的经济影响都充满了不确定性。认为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的不确定性受到技术进步、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搬迁等因素影响。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农业产值占GDP的三分之一,近半数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产量和健康程度的影响在发展中国家更为显著;相反,发达国家农业产值占GDP的比例不到3%,气候变化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此外,谢林还指出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存在代际平衡问题:增加今天的减排支出会降低今天的消费水平,今天消费的边际效用超过未来消费的边际效用,今天增加减排支出会增加未来消费的边际效用。由于气候变化对经济的不均衡影响,气候变化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协调所有国家一致降低碳排放,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帮助。谢林提出未来二氧化碳减排重要的是行动而非目标,是财务和技术援助而不是交易体系,减排着眼长期而不是短期,加强减少碳排放的研究以及加强全面综合治理等。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在其代表作《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中提出依靠政府主导解决全球性问题是一种单中心治理措施,国家之间、公民与公司之间缺乏充分的信任,减排过程缺乏透明性,使得集体行动因为“搭便车”问题无法实现。认为需要更新集体行动理论来应对气候变化,特别是考虑用人类行为理论来进行修正,并进一步提出了一种多中心的替代方法,设置多重尺度、多个层次来解决,识别在多个层面建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潜在可能性,让各区域和国家的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多层面的有效监控。鉴于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复杂性,奥斯特罗姆指出,没有“最优”的解决方案可以使得大气中温室气体水平大幅下降,而多中心方法治理全球减排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