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和下西洋时,为何不带年轻貌美女子,反而带着一堆老婆子?

 四季视野 2023-04-12 发布于北京
1405年,明成祖朱棣叫来郑和,神秘地说:“你,带着船队,去西洋国家转一圈吧!”

郑和听罢,郑重地点了点头:“奴才立刻去办,请皇上放心!”

不久之后,郑和组成了下西洋的团队:一共有200多艘船、2.7万余人和上千万两的白银。

《天妃灵应之记》碑文这样记载:“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

可见,郑和带着这样浩浩荡荡的大队伍,一共下了7次西洋。

但是,下西洋队伍里的女性人员,却是以老妇人和接生婆为主,并没有年轻女子。

这并不符合常理。

按理说,如此耗时耗力的行程,有一些年轻女性为伴,应该是“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但整个队伍里,却找不到几个年轻貌美女子。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其实,答案都藏在了郑和以及下西洋的本意里。

本为太监身

郑和原本姓“马”,原本是元朝云南王的家族中人。

他10岁时,新成立大明朝的朱元璋派员赴云南,清扫元朝旧部,打胜仗后给郑和俘虏了。

被俘之后,郑和被净了身,送到了燕王朱棣的府上干活。

从此,他便伺候在朱棣身旁。

后来,朱棣发动靖难之役,郑和因为从小成长在武将世家,对带兵打仗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他全力斡旋打仗,立下了累累军功,被朱棣赐“郑”这个姓氏,进而升为内官监太监。

但,位置再高,他也只是个太监。

所以,外出下西洋,无论时间多久,带着年轻女性,也是无用。

而且这还不算什么,带着年轻女性,不仅自己用不上,还会增加一系列管理上的麻烦!

要知道,郑和的队伍里,也不乏年轻男子。因为年轻男子有力气,可以干粗活重活。

而这些人,都是正常男子,不缺胳膊少腿的。在海上一飘就是几个月,孤单寂寞可以想象。

如果带着一群年轻女子上船,这一船男女之间,岂不是乱套了?

而且,那个时候,又比较缺乏一些必要措施,男男女女如此这般,搞不好生个传染病、怀个孕也是有可能的。

而船上又不可能带着所有的草药和医生,医疗资源比较紧缺,真要是船员集体病了,郑和能力再大,也根本无法控制这个局面。

于此同时,年轻女子经历少,心理承受能力差也是常有的事。下西洋这份苦差事,不一定可以承受得住。

再遇到几个受不了吵闹着要回家的人,岂不是烦恼加倍了?

所以,带着年轻女性下西洋,不仅用不上,而且在管理难度上,会极大的增加。

因此,郑和的队伍里,是特意避免了带着年轻女子上船的。

不得不夸一夸郑和,既免却了自己的烦恼,也减轻了管理难度。

老女人的作用很大

讲到这里,有人该说了:既然带女子不方便,那么不带年轻女子,难带就不用带女子了么?当然不是。

郑和下西洋一共去了7次,从公元1405年一直持续到公元1433年,总共接近30年!

这么久的时间内,且长时间都在海上漂泊,又怎么不需要人来伺候呢?

咱们可以试算一下,郑和每次下西洋,都要带2.7万人左右。

这么多人,做一顿饭至少需要50-100人干个4-5个小时,加之衣物被褥等日常生活需要,还有船上一些高位管理者的起居,每天这些“生活琐事”就需要大量的人来做。

谁来干?让那些干力气活的年轻小伙子来做?肯定是不行的啊。他们又粗又糙,哪里懂得“伺候人”呢?

但是带女人,又不能带年轻的女人,只能带一些老妇人了。

话说郑和刚开始组建下西洋队伍时,就已经深谋远虑地不带年轻女子了。随从不解,问他:“郑大人,您不带年轻女子,谁来伺候这一船人的饮食起居呢?”

郑和想了想,说道:“你们去找一些老妇人吧,记得要身体健康,干过活儿的人!”

于是,郑和的手下兵分几路,开始各处搜罗具有一定生活技能的老妇人。

没过多久,就集合了一众会刺绣纺织、洗衣做饭的老妇人。

这些人跟着郑和上了船,用起来果然得心应手。

首先,老妇人身经百战,对于船上的刻苦条件并不挑剔。

一次下西洋,在海上漂泊的时日是漫长且枯燥的。而且长期在海上,缺衣少吃也是正常,不可能想吃啥就有啥,甚至就连淡水,也是限量供应。

一般这种枯燥且条件困苦的环境,年轻女子承受不住。相反,老妇人一生经历的事情多、吃过苦,反而可以坦然接受。

这样,就省却了安抚人心的麻烦事。

其次,老妇人的需求并不多。

老妇人上船,无非是为家庭再多挣一份钱。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同样的劳动力,年纪大的绝大多数要比年纪轻的便宜。

所以,老妇人上船,只要给点钱财银两,她们就会满足。

与此同时,老妇人的家里基本上不怎么需要她们,所以长期出来做工,也不至于半截被家人叫回去。

这样既省钱又省事的买卖,何乐而不为呢?

还有,老妇人懂得多,干活快。

毕竟年纪在这摆着了,生活经历也比较多,对于一些日常活计,不用重新培训就可以上岗。

老妇人经年累月的生活经验让她们干起活来,又快又好。

这么看,老妇人比年轻女子,用起来更“香”。

最后,老妇人有她们的特殊作用。

《明史·宦官一》中写道:“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郑和下西洋,为的是寻找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

我们都知道,朱棣原本并没有坐上皇帝的宝座,当时是他的侄子朱允炆当皇帝。

朱允炆当皇帝后,削藩措施雷霆而下,动了这些藩王的蛋糕,惹恼了一众有实力、有位置的叔叔大大们。

而朱棣,则一直觊觎皇位,刚好借此机会,发动了靖难之役,一路从藩地杀到了京城,推翻了朱允炆的政权。

“篡位”得到宝座的皇帝,最怕的就是旧皇帝还在。而朱棣的恶梦,则是从把大侄子朱允炆赶下皇位时便开始了。

因为,朱允炆,不见了!

朱棣这皇位,能坐得安稳嘛!

所以朱棣要派人四处搜索,找寻朱允炆的下落。

而见过朱允炆的,莫过一些老人了。

所以老妇人是最佳选择。她们岁数大,经历过皇帝的更迭,基本上都见过朱允炆,所以也就更有可能在下西洋途中,发现朱允炆的下落。

这些便是老妇人的作用了,能用得上,还能起到关键作用,那一定是不二人选了。

接生婆符合下西洋的本意

咱就说,朱棣派郑和下西洋,历时几十年,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除了找那个很有可能找不到的朱允炆,还能有啥意义呢?

关于这层意思,后世史学家们做过无数的分析和假设,最终在史书中找到了答案。

《明史》中提到了:“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看来,郑和下西洋,找朱允炆只是一个目的,另一个更为重要的目的便是宣扬大明威德。

这样,才符合朱棣精明的人设嘛!

为了找一个逃跑皇帝,这么兴师动众,岂不是让坐在皇帝位置上的自己挺没脸的?更何况,朱棣比谁都清楚,自己的皇位得之不武,再大费周章去找人,岂不是要被万年指骂?

所以,他一定要给下西洋事件找一个冠冕堂皇且有意义、有效果的理由。而这个理由,没有比宣扬大明更合理、更顺应民意了。

那怎么宣扬?我们从郑和下西洋带的人财物就可以知道。

马欢在《瀛涯胜览》一书这么记载着郑和的船队:

“宝船六十三号,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

郑和在如此大的船上,给西洋国家带去了当时中国的特产,比如:金银首饰、茶叶瓷器、丝绸物品等。

他带如此精美且精细的物品,为的就是展示大明的实力,用实际行动说明:

你们看,我们是多么地强大!看看我们用的东西就都知道了!

但是,物品所展示的实力,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因为富裕富足,有时候并不能吸引所有人的注意,而医疗水平,则是任何人、任何国家都需要的东西。

而那个时候,由于物资匮乏,生孩子是一件很容易出问题的事。

我们自古便有“女子生孩子就像是鬼门关前转了一圈”的说法,而西洋国家,也自然会有这样的困扰。

特别是一些小的国家,生孩子的死亡率还是很高,大家都期盼着能够有高超的接生技术,来提高产妇和幼子的存活率。

顺利生孩子这件事,既可以让百姓们安居乐业,国家人口也会增长,真是两全其美的事情。

所以,接生婆的作用就非常大了。

所以,郑和下西洋时,带了一众手艺高超、经验丰富的接生婆,她们对于女子生产,有着娴熟的技术,可以帮助别人顺利产子。

当接生婆帮助一个又一个家庭顺利生孩子之后,大家对来自大明朝的“能人”自然敬仰无比。

这比金银财宝、玉器宝物要更加震撼人心。

写在最后

郑和下西洋,留给我们很多宝贵的财富。

马敬《瀛涯胜览序》中提到:“跨越海外,与诸番货,其人物之丰伟,舟楫之雄壮,才艺之巧妙,盖古所未有。”

这说明,郑和宣扬了中国的强大国力,为沿途国家带去了新的生产物品和高超的医疗技术,同时也给带回来了珠宝、香料甚至长颈鹿、骆驼、鸵鸟这样一些热带动物。

而当时的人们,从皇帝到臣民都相信“我朝无所不有,无需仰赖外人”,郑和带来的东西,也让大明朝的百姓开了眼界。

更重要的是,郑和的做法,更值得我们学习。

经过了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了,郑和下西洋为啥不带着年轻美女,反而带老妇人和接生婆。

从郑和的作为中,我们可以学到三个道理:

  1. 算大账比既得利益更重要。

古时候的交通出行并不像我们现在那么发达,外出一趟,十天半个月是常态,更远的路途则需要更长的时间。

如此高的时间成本之下,一朝皇帝做出的决定,那必定不能的寻常原因。

所以,无论是为了达到此行的目的,还是为了使得行程中的生活、管理得到有力保障,郑和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这其实是权衡利弊的结果,郑和选择了算“大帐”,而放弃了既得利益。

带年轻女子不好吗?最起码可以“养眼”吧!但其带来的危害,相比老妇人和接生婆的作用,就显得不是最佳选择了。

  1. 实用主义比虚无缥缈更重要。

年轻女子对于郑和这个下西洋的“掌舵人”来说,可以说是没什么作用,反而会带来一些管理上的难度。

这样的话,还不如选择一些可以拿来就用的老妇人和接生婆。

这说明,郑和是十分关注实用的。

因为在漫漫长路中,没有什么比实用更重要的。

有时候,我们在做选择的时,往往也会掉入“虚无陷阱”。

我们会被眼前的琉璃景象所迷惑,从而忘记了自己最需要什么,以至于做出选择后才发现,哇,这样对自己根本没什么帮助!

如果在做选择时做出客观的评判,那么就可以得到更加实用的结果了。

  1. 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自己为什么而出发。

郑和时时刻刻都知道,自己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无论是寻找失踪的建文帝,还是展示大明朝的实力,他的一切决定,都是围绕着这个主题而出发的。

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有时候干着干着,就跑偏了。当偏离轨道之后,我们会发现,使出很大的力气,却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方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方向错了,那跑得越快,偏离目标则越远。

所以说在做事时,一定要坚守初心,不要忘记自己为什么而出发,也不要被沿途发生的人事物所影响。

唯有这样,才可以顺利实现我们出发的目标。

这样的郑和,这样的下西洋用人选择,你看明白了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