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摩尔多瓦,为何“抛弃”摩尔多瓦语,将官方语言改为罗马尼亚语?02
2023-04-12 | 阅:  转:  |  分享 
  
摩尔多瓦,为何“抛弃”摩尔多瓦语,将官方语言改为罗马尼亚语?苏联的一系列举动引起了罗马尼亚的不满,1938年,罗马尼亚彻底关闭了比萨拉比亚的
全部俄语学校,当地人禁止说俄语,大量俄语书籍被焚毁。苏罗围绕比萨拉比亚争执不下的同时,德国在希特勒领导下再度武装,随着德军1939
年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罗马尼亚为了免遭苏联入侵,选择与英法等国结盟。1940年,当纳粹德军横扫西欧之际。苏联利用罗马尼亚
因其盟国败亡而孤立无援的时机,迫使罗马尼亚割让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两块领土。▲领土分割罗马尼亚无力反抗,北布科维纳和南比萨拉比亚
被并入乌克兰加盟共和国。比萨拉比亚大部与摩尔达维亚合并,升级为苏联一级加盟共和国。1940年8月,摩尔多瓦最高苏维埃决定普及俄语教
育,摩语书写方式也由拉丁字母改为基里尔(俄文) 字母。苏联有意让少数民族学生尽快掌握俄语,使摩语向俄语靠拢。德国入侵苏联后,罗马尼
亚为了夺回领土,选择与德国结盟。但罗马尼亚显然站错了队,随着苏联对德国展开反击,罗马尼亚本土也被苏联占领。二战结束后,罗马尼亚成为
苏联领导下的苏东集团的成员,而比萨拉比亚作为战利品,继续被苏联控制。▲苏德战争冷战期间,罗马尼亚不敢在领土问题上同苏联发生直接对抗
,但这并不意味着罗马尼亚就此放弃了比萨拉比亚。在罗马尼亚的官方表述中,自始至终称摩尔多瓦人的语言为罗马尼亚语。苏联则实行了咄咄逼人
的语言政策,在摩尔多瓦推广俄语教育并限制摩尔多瓦语的发展。1941年,摩尔多瓦首府基希讷乌有摩语学校33所,到1952年全市仅剩1
所摩语学校。苏联意图借此试图培植一种微妙的、本土化的摩尔多瓦民族身份,以保障苏联西部边界的安全。▲罗马尼亚语分布区为瓦解民众对罗马
尼亚民族的认同,苏联向摩尔多瓦人灌输“摩尔多瓦语不是罗马尼亚语,摩尔多瓦人也不是罗马尼亚人”的思想,并强制使用西里尔字母书写摩语,
凸显其与罗语的差异。这些政策激起了摩尔多瓦文化界的强烈不满。摩、罗两国学界一致认为,“摩语”并不具备作为一门独立语言的基本特征,它
只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名称,所谓摩语不过是“用俄文书写的罗语”。▲冷战对抗摩尔多瓦科学院将摩语看作罗语的一种次方言,罗马尼亚科学
院编纂的《罗马尼亚语百科全书》则指出,摩语是苏联为分化罗马尼亚民族而提出的虚假概念,毫无科学依据。苏联与罗马尼亚就此问题展开长时间
论战,这场“口水战争”一直持续到苏联解体。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因实力衰退放松了对各加盟共和国语言政策的控制。1989年8月,摩
最高苏维埃通过《国语法》,规定摩语为国语,俄语为族际交际语。但这部法律沿用了“摩尔多瓦语”的称谓,为该国独立后长达20多年的国语名
称之争埋下了隐患。▲摩尔多瓦是苏联境内较小的加盟共和国三、脱俄入欧80年代末开始,波兰、罗马尼亚等苏东集团国家相继发生了政权更迭。
苏东剧变的同时,苏联对加盟共和国的控制力不断下降。1990年,摩尔达维亚加盟共和国根据罗马尼亚语的发音,将国名更改为摩尔多瓦。同时
采用了和罗马尼亚完全相同的国旗和国歌。1991年8月,摩尔多瓦宣布独立,当年年底,苏联宣告解体。▲东欧剧变摩尔多瓦独立之初曾实行激
进的“去俄罗斯化”政策,积极向罗马尼亚靠拢。作为民族统一纽带的语言,再次被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摩尔多瓦的亲欧派试图与罗马尼亚合并,
可这遭到了亲俄派的抵制,仍有大批民众认为应当保留摩尔多瓦人的身份,合并之事不了了之。在摩尔多瓦的《独立宣言》中,将“用拉丁字母书写
的罗马尼亚语”确立为国语。此举引发了摩境内俄族民众的不满。摩尔多瓦独立时总人口430万,其中俄族为56.2万,占比13%。摩境内俄
族大都居住在城市中,因历史因素,他们大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或技术工人,对摩经济发挥着重要影响。▲独立时摩尔多瓦族群分布俄族对摩政府语言
政策的抵制造成了摩尔多瓦的分裂,俄族聚居的德涅斯特河左岸地区更是在俄罗斯驻军的支持下割据自立。俄罗斯不想丧失对摩尔多瓦的控制,也对
其施加了政治和经济压力。▲德左地区为此,1994年摩尔多瓦的新《宪法》中沿用了苏联时期的提法,规定国语为“基于拉丁字母书写的摩尔多
瓦语”,导致《宪法》和《独立宣言》这两部具有基本法性质的文件在国语名称表述上出现分歧。摩尔多瓦国歌也从《醒来吧,罗马尼亚》改为了《
我们的语言》。此后20余年,摩尔多瓦国语命名被打上政治烙印,成为“亲俄”与“亲欧”两大阵营的标签。凡称其为摩语者皆为“亲俄派”,称
其为罗语者则为“亲欧派”。▲摩尔多瓦国旗使用罗马尼亚国旗底色2001至2009年,执政的摩尔多瓦亲俄政党不仅坚称国语为摩语,同时积
极为俄语谋求“第二国语”地位。苏东集团崩解后,罗马尼亚迅速投入西方怀抱,并且在摩尔多瓦问题上频频出击。其国内也有一股强大呼声,要求
实现罗摩两国合并。▲支持统一的民众让摩尔多瓦承认自己是罗马尼亚人,讲的是罗马尼亚语是统一的第一步。进入21世纪,罗马尼亚的国力有了
提升,与俄罗斯围绕摩尔多瓦的博弈日趋激烈。罗马尼亚首先完善了本国的语言类立法,明确了罗马尼亚语的国语地位、优化增强了罗马尼亚语教育
体系,同时设立了“罗马尼亚语日”。罗马尼亚加大对摩尔多瓦的援助投入,大量罗马尼亚资助的媒体在摩尔多瓦扎根,不断宣传摩尔多瓦人讲的是
罗马尼亚语,每当“罗马尼亚语日”,大批支持罗摩统一的摩尔多瓦人也会上街庆祝。▲支持罗摩统一的摩尔多瓦人2007年罗马尼亚加入欧盟后
,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返观摩尔多瓦,国土狭小、经济结构单一,集聚电力等部门的德涅斯特河左岸还割据自立,摩尔多瓦经济排在欧洲末流。为
了增强摩尔多瓦人的统一认同感,罗马尼亚专门制定《国籍法》,在1940年之前的罗马尼亚统治时期就居住在摩尔多瓦的居民,凡会说罗马尼亚
语(摩语),就能获得罗马尼亚国籍。按罗马尼亚的要求,绝大多数摩尔多瓦人都符合申请国籍的标准。相对发达的经济确实吸引了大批摩尔多瓦人
申领罗马尼亚国籍,至2022年已有超过60万摩尔多瓦人同时保有罗马尼亚国籍,占摩总人口近20%,其中不乏大批摩尔多瓦亲欧派议员。▲
罗摩外交互动亲欧派在摩政治生活中拥有了更大的话语权,国语名称问题也被旧事重提。2013年12月,摩宪法法院终审裁定:“《独立宣言》
中相关条款的法律效力高于《宪法》 ……国语应命名为罗马尼亚语”。这一裁决确认了罗语的国语地位,标志着亲欧派的一次重大胜利。随后摩
总统府、议会、外交部、教育部等官方机构的主页上, 也统一将语言代码从MD (摩语) 改为RO (罗语) 。▲摩尔多瓦总统府可到了2
016年,摩社会主义者党主席多东就任总统后,亲俄派再次占据上风。在他就任当天,总统府官网上的语言缩写就从RO改回了MD。多东本人也
多次明确表示本国官方语言是摩尔多瓦语,并谴责罗马尼亚在语言名称问题上干涉摩尔多瓦内政。2017年10月,多东否决了宪法法院的提案,
拒绝通过修宪将国语名称改为罗马尼亚语,并谴责亲欧政党和法官们企图借此磨灭摩尔多瓦民族身份。▲多东会见普京多东的举动反映的是亲俄派的
态度,毕竟长期被苏联统治,摩尔多瓦与俄罗斯仍有密切的经贸文化联系。俄乌战争爆发后,深感俄罗斯威胁的摩尔多瓦加速倒向西方。毕竟俄罗斯
对乌东的态度随时可以复刻到德涅斯特河左岸地区。▲德左的俄军2023年3月16日,摩尔多瓦议会通过法案,将所有法律文本和宪法规定的官
方语言改为罗马尼亚语。亲俄派议员对此发起抵制,显然,这不会是摩尔多瓦语言命名的最终之战。摩尔多瓦担心惹怒俄罗斯进而彻底丧失德左主权,它同时也无法摆脱罗马尼亚(欧洲)经济发展、民族认同对其的影响。俄乌战争爆发后,俄罗斯成为西方的众矢之的。试图融入欧盟的摩尔多瓦被迫选边站队,明确表达亲罗马尼亚(欧盟)的倾向,此次更改国语名称就是一个重要体现。随着俄罗斯与西方冲突加剧,摩尔多瓦国名之争将在大国博弈的冲击下继续激化。▲两国的地图
献花(0)
+1
(本文系ldtsg1957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