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镇江壹周》见义勇为专版第175期 | 《大义救生话红船》:镇江救生 红帆远航

 杨志远1950 2023-04-12 发布于江苏

镇江救生  红帆远航

镇江救生不仅在长江最早,历史最长,还是影响和推动长江救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嘉道以降,长江流域民间救生组织蓬勃兴起,京口救生的影响上游至武汉、下游至江阴,成为长江中下游沿岸学习、效仿的楷模。



镇江商绅倡设武汉敦本堂救生局


嘉道年间,汉阳盐市发达,是中部地区食盐销售中转的集散地。汉阳是长江与汉水交汇处,往来帆樯如织,每遇暴风雨,往往有覆溺之患,虽有官设救生船只,江面辽阔不能遍及。 

图片

汉阳敦本堂码头

镇江盐商包氏包时若和包学斋叔侄二人,江都盐商胡氏胡晓岚和胡元父子二人等既是汉阳盐业翘楚,也非常了解家乡京口瓜洲两地大江救生的情形。包氏本是包公包拯之后,自合肥迁仪征(真州)再迁润州。至包氏二十六世、二十七世,其家族常年行走于汉阳与扬州之间,从事盐业生意,至二十八世包良丞一代已是巨富。包氏更是已经捐助镇江大江救生事业,积累了一定经验。其六叔包祥凤字时若、四叔之子包良俊字学斋,长期在汉阳经营盐业,常常遇到行舟覆溺,惨不忍睹,不及相救,目击而生怜悯之心。包时若与胡家父子商议,由包氏捐银240两,共同筹办汉阳救生。两家心意相通,一拍即合,开始尝试创制,由胡晓岚牵头集资筹备民间救生善堂一事。但是蹉跎三年,志竟未成。究其原因,一怕地方棍徒生事,二忧花费太多难以成事。正好当时湖广总督饬令汉阳知府沈葆祥,劝募地方商绅组建救生善堂,改变官设救生船太少,不足以保障行舟安全的窘境。并向商绅保证,敦本堂救生局“官不过问、吏不涉手,与本有官设之救生船两不相干。并申明倘有在官吏役以及地方多事之辈从中阻挠,希图染指,许首士指名鸣究”。于是包胡两家疑虑尽消,“是可以成吾志也”。此事记载于《敦本堂晴川阁救生正局金口护国寺分局节畧》,并由外国人收录于《中国救生船》一书附录。

支持武汉敦本堂救生局事业的,还有一位镇江人叫支丰宜。他曾捐自家别墅作汉口京江会馆。镇江支氏家族亦以贩盐起家,至第二十世支景山时,成为盐商淮南总办,并官至刑部尚书,成为名门望族。支景山乐于慈善事业,义举遍及“扬镇及西楚两省”。支丰宜,是支景山第三子,原名支方中,字午亭,初入仕途即授正六品官阶的儒林郎,之后可谓平步青云,累迁至正二品资政大夫,是支景山七子中最显赫者。他参与敦本堂创设时年仅34岁,亦有可能受其父支景山影响,又与包氏叔侄同乡且年龄相仿,志趣相投。

图片

清末明信片:炮船和红船,扬子江上中国炮船和救生船  收藏者 金存启

于是,有沈葆祥的支持和维护,包氏、胡氏等商绅犹疑尽除,意见一致。道光三年(1823年),继包时若一族捐资之后,胡晓岚亦带头捐资,并命其子胡元与姚必远、支丰宜等九位客寓及地方商绅共同发起,约同本县绅士朱惠等人联名禀请汉阳知府沈葆祥批准,通详立案,议定章程,并推举胡晓岚之子胡元为首届会董,在汉阳码头高埠处晴川阁左侧创办敦本堂救生局,并于道光三年七月二十六日开局举行。嗣于道光四年(1824年),又在内河设立分局。敦本堂救生船平时也兼顾两岸义渡。清人叶调元就有竹枝词两首,称赞敦本堂救生船救生义渡事迹。 

其一《救生》:

大江浪起白头鲜,划子随风一叶颠。

数尺黄旗桅上挂,往来游弋救生船。

其二《义渡》:

五文便许大江过,两个青钱即渡河。

去桨来帆纷似蚁,此间第一渡船多。

道光二十八年前后,包良丞又于汉阳捐设救生红船救生,并设粥棚赈灾济民。可以说,镇扬两地的商绅是创设武汉敦本堂救生局最重要的人物,镇江商绅的贡献巨大。

顺便说一句,敦本堂救生局的红船长三丈八尺,宽度为八尺二寸,称之为武汉成式,也是后来湖北宜昌峡江红船的重要船式。




江阴培心堂“仿京口设救生船”


道光年间,江阴善士在黄田港建有培心堂,负责收留那些遭风涛翻船覆溺的无家可归的人居住。道光二十年(1840年),江阴县知县陈延恩“思仿京口设救生船”,谕令培心堂董事季忻先雇一种“钻浪船”于风涛汹涌时出江救护。此后,江阴官员捐廉并倡捐士商集资建造红船舢板用于救生。咸丰年间培心堂和救生船均毁于兵燹。知县马鸿翔从山东来江南做官,一路上看到京口、下关等救生局在大江救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认为大江救生是沿江官府的重要职责。同治八年(1869年),他从锡山调任江阴县令,看到培心堂救生局船屋俱毁,也没有经费复建,心中十分着急。正好绅士谢环、原培心堂董事季忻,以及章郑、朱向等人上访建议兴复救生善举,马鸿翔欣然乐从,立即批准在培心堂原址北首重建救生局房三楹和一间侧屋,并捐廉襄助、为新落成的培心堂题写匾额并撰文为记:

“余自山左来南,见京口、下关等处设有救生局,深以此事为滨江地方要务”。江阴救生局“自兵燹后船屋均毁,经费无出,善举几废,极思兴复而不可得,正切隐忧”。“适谢广文与原董季广文暨章郑、朱向诸君子来县,以兴复救生善举为请。余欣然乐从,勉凑廉银以助,一面查照旧章,出示劝谕。所幸好善有同心,罔不慨然乐输,襄成其事。现在规模粗定,已聚诸同志会议章程,由县通详各宪声请核示在案。惟望在事诸公实心办理,勿始勤终怠,俾善事永垂勿替则造穷也”。

图片

江靖义渡局停泊在救生义渡码头的一号(左)、四号(右)红船

江阴培心堂学习京口救生会、金陵救生局章程,特别鼓励在狂风骇浪及黑夜中英勇救人,救活一人,最高奖励4千文钱:“风恬浪静救得活人一名,送局赏钱一千文,黑夜加倍”;“狂风骇浪,救得活人一名,送局赏钱二千文,黑夜加倍”。

光绪年间,江阴培心堂救生局与靖江救生局合并,成立“江靖救生义渡局”,“合设义渡救生,移建局所于黄田港东岸港口;筑义渡码头,建正屋五楹中祀倡捐官绅之位;两旁侧屋四间,与靖江八圩港分局同时并举”。




1893年《申报》评论:长江救生,最盛者莫如镇江


《申报》1893 年 1 月 18 日第 4 版登载一篇类似评论的文章《劝由江阴靖江出口以东兴设救生船局说》,读来很有意思,全文照录如下:

今夫祸莫惨于灭顶,而事莫虑于拯危。江海之险,或触礁而坏,或被风而倾,存亡呼吸,屍骨无存。此纵有定数存乎其间,而闻者伤心,见者岂能袖手乎?查长江一带救生广设,最盛者莫如镇江,现京口至三江不足百里,局设有八,船则数十只。即江阴黄田港、靖江八圩港对口皆设有救生船局,并又在南北各口设有义渡,是以行路者无恙,失事者重生,此人所共见共闻者。唯独江靖出口以东,水势尤险、失事尤多,遇一好善于此从渡接办,以补其缺,岂非更美?闻得去岁江北通界已有人举办此事,惜方行而即止,此诚不解其何故?将毋由于虚名是好勤于始,〇〇〇〇〇(原文无法辨认,下同)由于〇〇〇〇〇于心而绌于力,为德不卒甚可惜也。嗟呼,埋蛇尚且致荣,救蚁犹能获报,而此事实关人命,凡在上之仁人君子,岂无接而玉成其事哉?!自当拭目俟之矣! 

图片

《申报》民国24年3月19日报道江靖救生局捞救事迹

此文认为,长江救生义渡做得最好的是镇江,江靖义渡救生也能使渡江者无恙,失事者获救。而江靖以东,江面更加宽阔、风浪更加险恶,为什么去年刚刚兴办的义渡又停了呢?呼吁仁人君子尽快在江靖以东太仓、南通江面像镇江、江阴一样,设置义渡救生船,解决渡江难题、救护失事船只。


文:祝瑞洪
编辑:常晓近
审核:周婷婷 叶梦琦 葛文斌 高义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