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物多样性问题,高考经常考!

 heitudi 2023-04-12 发布于黑龙江


1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的原因
图片
水热条件:地处低纬度(热带、亚热带),热量丰富,繁衍生长速度快,生物多样性丰富
水热差异:跨纬度广,热量差异大,物种丰富;跨海陆(经度)广,水分差异大,物种丰富;地形起伏大,气候的垂直差异显著,物种丰富;面积广大,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物种丰富
生存空间:面积广大,地域辽阔,生物生存空间(如森林、湿地)广,物种丰富;处于自然地理环境的过渡区域,物种丰富
天敌:地形较封闭(远离大陆),天敌少
人类活动:地形较封闭(远离大陆),人烟稀少,经济落后,开发程度低,受人类活动干扰少
[特别提示] 同一山体,高差相同范围内,越往山顶,面积越小,物种丰富度一般会降低;另外,越往山顶,水热交换作用越强,水热差异减小,生物多样性差异减小。
2古老珍稀动物多的原因
图片
(1)自然原因
远离大陆,长期孤立存在,缺乏基因交流
少大型食肉动物,缺乏生物竞争,动物进化缓慢
地质历史以来,自然环境变化小,不利于生物的进化
(2)人为原因
人类发现较晚(人迹罕至),受人类活动影响小
3.物种灭绝的原因
图片
(1)自然原因——物种灭绝是一个自然过程
①火山喷发、陨石撞击地球、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自然事件;②自然条件的变化,野生生物无法适应新环境;③生物之间竞争激烈,影响某些物种的繁衍和生存;④近亲繁殖,使物种退化。
(2)人为原因——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
①滥砍乱伐,破坏生态系统,动物失去栖息地和食物,种类减少以致濒临灭绝;②人类对植物的过度采伐或对动物的过度捕杀;③环境污染加剧,生物的生存条件遭到破坏;④外来物种入侵。
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图片
(1)就地保护,设立自然保护区;(2)迁地保护,建动物园、植物园;(3)离体保护,建基因库;(4)法律保护,国家颁布相关的法规、法律;(5)不盲目引种,对已造成危害的物种应科学治理;(6)加强国际合作;(7)加强公众参与,如不食用野生动物,低碳生活,节约资源,加入宣传、监督的行列。
押题冲刺
(2023·山东潍坊·高三模拟)鲎(hòu)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物种之一,演化于河口浅滩,熬过了地质史上的五次生物大灭绝。科学家用鲎身体里的淡蓝色血液研发出了“鲎试剂”,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界。鲎试剂的独特作用为制药商和销售商们带来巨大利润。下图示意寒武纪以来生物多样性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1.目前发现的最古老鲎化石是“月盾鲎”,推测月盾鲎生活的地质年代是(   )
A.早古生代       
B.晚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2.目前全球鲎的数量正在急剧减少,主要原因是(   )
①全球气候变暖②陨石撞击地球③海岸带生态破坏④滥捕滥杀现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1.A    2.D
【解析】1.由图可知,第一次物种大灭绝是古生代的志留纪,鲎熬过了地质史上的五次生物大灭绝,说明在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前已经出现,鲎属于海上无脊椎动物,属于节肢动物,推断其出现在早古生代,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由于其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滥捕滥杀现象严重,加上海岸带生态破坏,使其生存环境缩小,数量减少,③④正确,全球气候变暖和陨石撞击地球影响不大,①②错误,故选D。
【点睛】地质年代表大致分为:隐生宙现在已被细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显生宙又分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古生代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新生代分为: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
(2023·浙江嘉兴·高三模拟)鲎(hòu)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物种之一,它躲过了地质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但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慢慢消失。下图为有清晰外壳的鲎化石。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3.发现该鲎化石的地层不可能形成于(   )
A.元古宙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4.鲎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慢慢消失的主要原因有(   )
①过度捕捞②栖息地破坏③海水升温④海水降温
A.①④       
B.③④       
C.②③       
D.①②
【答案】3.A    4.D
【解析】3.材料可知鲎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物种之一,躲过了地质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根据所学可知鲎最早应在古生代形成,元古宙时期生物多为细胞生物,较高等生物未出现,A错误。故选A。
4.鲎从地质历史时期演化生存至今,说明适应环境能力强,海水温度变化不会使得鲎出现大规模消减,③④错误;主要是人类活动影响,如过度捕捞、海岸带开发栖息地破坏,①②正确。故选D。
【点睛】前寒武纪出现了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古生代是低等的植物、蕨类植物,海洋无脊椎动物发展到脊椎动物。中生代是裸子植物繁盛,爬行动物、鸟类、小型哺乳动物。新生代是被子植物高度繁盛,哺乳动物和人类出现。
5.(2023·贵州遵义·高三统考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高黎贡山蜿蜒曲折、层峦叠嶂,北高南低。绵延600多公里,形成了“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跨越7个自然带,串联起多个生物区系,是一条天然的物种走廊,是中国西南山地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自从1980年以来,高黎贡山新增627种物种,该数据还在不断增加。下图示意高黎贡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范围。
图片
(1)简述形成“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原因。
(2)分析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丰富的自然原因。
(3)简析1980年以来,高黎贡山物种不断增加的人为原因。
【答案】(1)山地相对高度大,随着海拔高度上升气温降低,降水先增多后减少,因而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水热组合状况不同,造成了山地植被随海拔高度的变化产生差异,形成“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
(2)纬度低,热量丰富;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丰富;高贡黎山相对海拔高,气候的垂直差异明显;山高谷深,气候复杂,局地小气候类型多样;地形复杂,与外界联系少。
(3)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国家建立了自然保护区;人工培育、繁殖放养。
【分析】本题以高贡黎山为背景材料,涉及到生物多样性、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等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高黎贡山区山高谷深,山地相对高度大,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C,随着海拔高度上升气温降低,降水先增多后减少,因而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水热组合状况有明显的差异,使得山地小气候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产生明显差异,造成了山地植被随海拔高度的变化产生差异,形成“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
(2)高黎贡山区,所处纬度低,气温高,热量丰富;高贡黎山南北走向,受西南季风影响大,多地形雨,降水丰富;高贡黎山相对海拔高,气候的垂直差异明显,导致山地自然带丰富;山高谷深,地形复杂,使得气候复杂,局地小气候类型丰富多样;地形复杂、封闭,与外界联系少。
(3)随着国家退耕还林、环境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国家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减少了物种的灭绝;人工培育、繁殖放养,减少物种灭绝。
6.(2023·湖南永州·高三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秦岭被称为“中华的龙脉”是我国中部东西向延伸的巨大山系。东西绵延1500千米,南北宽达100至150千米,岭脊海拔2000~2500米,地形起伏大,是黄河水系和长江水系的一条重要分水岭。主峰太白山海拔达到3700米以上,南北坡气候迥然不同,气温差异大。秦岭是中国地理上的“中央之山”,素有“中央水塔”之美誉。下图为秦岭及周边部分水系示意图。
图片
材料二:秦岭是我国地理上重要的南北分界线,东西、南北的地理环境呈现差异性变化。这里有世界规模最大的植物园,珍贵稀有的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是公认的“世界生物多样性基因宝库”。
(1)分析秦岭称为“中央水塔”的原因。
(2)秦岭南北山麓的自然带有着明显的差异。说明这种差异主要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并说明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3)分析秦岭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有利条件。
【答案】(1)秦岭是我国南北方分界线,位于中央位置;海拔较高,是众多河流的发源地;年降水量较多,是众多河流的主要补给来源。
(2)纬度地带性,(或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南向北,随纬度递增,热量发生变化,自然带随着变化。
(3)秦岭地处我国暖温带与亚热带的交界处,兼备南北方气候特征;纬度较低,相对高差较大,气候的垂直地带性明显;东西跨度大,气候东西差异显著;夏季风为南坡带来了丰富降水,水热条件好,且水系发达,为多种动植物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
【分析】本题以秦岭为材料,涉及地形地貌、水系、水平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图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从地理位置来看,“中央”意味着位置居中,在我国的主要山脉中,秦岭大致位于我国的中部,是我国南北分界线,经度在110°附近,因此秦岭确实称得上“中央”一词。“水塔”是用于储水和配水的高耸结构,寓意秦岭是众多河流的发源地和重要的水分补给来源。结合所学可知,秦岭海拔2000~2500米,主峰太白山海拔达到3700米以上,海拔较高,以秦岭为界,形成了黄河、长江两大水系,是渭河、汉江、嘉陵江等大河的源地;秦岭以南为湿润地区、以北为半湿润地区,秦岭受到夏季风的强烈影响,降水多,丰沛的降水是众多河流的主要补给来源,因此秦岭被称为“中央水塔”。
(2)结合所学可知,秦岭南侧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北侧为温带季风气候,故两侧山麓的自然带分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秦岭南北两侧自然带主要体现出南北更替,东西延伸,故反映的是纬度地带性(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结合所学可知,纬度地带性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纬度导致的热量变化引起的,即从南向北,随纬度递增,热量发生变化,自然带随着变化。
(3)结合所学可知,物种丰富的地区一般位于水热条件好、垂直差异显著的山区。结合所学可知,秦岭是我国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材料提到秦岭“南北坡气候迥然不同,气温差异大”,故气秦岭兼备南北方气候特征,其中秦岭以南属于湿润地区,夏季风为南坡带来了丰富降水,水热条件好;结合材料“主峰太白山海拔达到3700米以上”可知,纬度较低加上海拔高,不同海拔水热组合不同,因此秦岭气候垂直差异明显;结合所学可知,秦岭大致呈东西走向,东西跨度大,气候在东西方向上差异也十分显著;结合上题分析可知,秦岭水系发达,土壤肥沃,为多种动植物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
7.(2023·山东威海·高三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猴面包树主要分布在马达加斯加岛,喜热、耐旱,适宜生长地区的降水量为300~800毫米,降水量1000mm以上生长较差。树干呈桶状,直径最大可达12米,木质疏松柔软,但树皮坚韧结实,根系发达,猴面包树浑身是宝,人们称它为“生命之树”。
材料二:马达加斯加岛是全球第四大岛,生物种类非常丰富,从物种的种类数量角度,马达加斯加已经能够被列入全球前10的国家。
图片
(1)概括马达加斯加岛东部降水量的特点,并说明影响因素。
(2)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分析猴面包树在马达加斯加岛主要分布地区。
(3)马达加斯加岛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原因。
【答案】(1)降水量大,由东向西递减且变化大。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
(2)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猴面包树喜热,耐旱,西南部降水较少,纬度较低,气温高,蒸发旺盛,气候比较干旱,适合猴面包树生长。
(3)马达加斯加岛纬度较低,降水丰富,气候湿热,动植物生长快;岛屿南北跨纬较大,面积大,以山地为主,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大,适合多种动植物生长。
【分析】本大题以马达加斯加岛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影响降水的因素、生物多样性等相关知识点,重点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区域认知能力、地理实践力等。
(1)根据年降水量分布图可知,东部地区总体降水量大,并且等降水量线密集,降水量的差异较大。原因主要是受到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响。该地区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受东南信风影响,从海洋带来大量的湿润水汽,遇到山地阻挡,水汽抬升,冷却凝固形成丰富的地形雨,东侧海域海域暖流流经,对其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
(2)根据材料可知,“猴面包树喜热、耐旱,适宜生长地区的降水量为300~800毫米,降水量1000mm以上生长较差”,那么根据等降水量线可以推测出来,猴面包树主要分布在西南部。西南部地区位于盛行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并且气流在下沉的过程中会被加热,使得西南部地区气候比较干旱,温度较高,降水较少。
(3)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原因主要从以下方面回答:气候、生存空间、食物、垂直差异、人类活动等。达加斯加岛纬度较低,降水丰富,气候湿热,动植物生长快;岛屿南北跨纬较大,面积大,生存空间大,且以山地为主,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大,适合多种动植物生长;该地区人类活动较少,对其生物多样性破坏较小。
8.(2023·甘肃平凉·高三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孙德尔本斯湿地横跨印度和孟加拉国两国,位于孟加拉西部的库林纳地区,覆盖面积10269平方公里。恒河三角洲是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由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及梅克纳河沉积而成。孙德尔本斯湿地为恒河三角洲的组成部分,水系发育、河道纵横,大多数河道为南北方向。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红树林区,同时也是众多海洋动物返回大海之前渡过孵化期的栖息地,物种丰富多样。近年来,由于对林地进行大规模的耕地改造,以及由于在恒河上游开展大规模的引水灌溉工程,使得许多珍稀动物濒于灭绝。
图片
(1)指出孙德尔本斯湿地的主要水量补给来源。
(2)说明孙德尔本斯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的自然原因。
(3)分析近年来人类活动使得珍稀动物濒于灭绝的具体原因。
【答案】(1)大气降水、地下水、河流水、海洋水。
(2)纬度低,热量条件好;濒临孟加拉湾,降水丰沛;红树广布、河道纵横且位于海陆交界处,栖息环境多样。
(3)大规模的耕地改造,植被遭受破坏;河流含沙量增大,河道被淤积变浅乃至消失;河流上游引灌溉,下游湿地出现盐碱化,水质变差。
【分析】本题以孙德尔本斯湿地为情境,设置三道小题,考查孙德尔本斯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的自然原因与孙德尔本斯湿地的主要水量补给来源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1)孙德尔本斯湿地的主要水量补给来源主要从降水,地下水,河流水和海洋水的角度来分析。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该地区临近海洋,降水较多,并且附近有河流经过,同时该地区地势较低,因此地下水位较高,所以孙德尔本斯湿地的主要水量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地下水、河流水与海洋水。
(2)孙德尔本斯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的自然原因主要从热量,降水与自然环境的角度来分析。从热量的角度来说,该地区纬度较低,热量条件较好。从降水的角度来说,该地区濒临孟加拉湾,降水充沛。从自然环境的角度来说,该地区红树广布河道纵横,并且位于海陆交界处,生物的栖息环境多样,因此孙德尔本斯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
(3)近年来人类活动使得珍稀动物濒于灭绝的具体原因主要从植被破坏,河流消失与水质变差的角度来分析。从植被破坏的角度来说,由于大规模的耕地改造时,植被遭到了破坏。从河流消失的角度来分析,由于植被破坏,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河道淤积变浅,从而导致消失。从水质变差的角度来分析,由于人类在河流上游引水灌溉,导致下游湿地出现盐碱化现象,引起水质变差,所以近年来人类活动使得珍稀动物濒于灭绝。
9.(2023·河南周口·高三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峨眉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位于中国四川省乐山市境内,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地势陡峭,风景秀丽,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美称,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峨眉山处于多种自然要素的交汇地区,有保存完整的亚热带植被体系,生物种类丰富。
材料二:如图为峨眉山及周边区域简图。
         图片
(1)请简要描述图中西部地区的地形特征。
(2)分析峨眉山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原因。
【答案】(1)地形特征:山高谷深,南北纵列;北高南低。
(2)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较好,利于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区域内陆形复杂多变,垂直地带性差异显著,物种类型丰富;历史上由于地形复杂不利于人类生产活动,故受人类开发和干扰程度小;世界遗产有利于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分析】本题以峨眉山及周边区域简图为材料,涉及地形特征、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原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地理信息、调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据图中等高线的数值和疏密、弯曲以及河流流向可判断,图中西部地区山高谷深,南北纵列分布,地势北高南低。
(2)可从自然和人文两个角度分析。根据图文信息判断,该区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条件好,利于动植物生存;由上题可知,该地中西部地区山高谷深,山地垂直地带性差异显著,地形变化多样,多种自然要素的交汇,保存完整的亚热带植被体系,为各种生物提供了适宜的栖息地环境,物种类型丰富;该地山高谷深,人类活动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较小;当前峨眉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遗产有利于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0.(2023·山东日照·高三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四川省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湿地沼泽面积曾达3000km2,是我国面积最大、分布集中的泥炭沼泽区,黄河流经这里后流量增加30%。该保护区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和世界高山带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该自然保护区是黑颈鹤东部种群繁殖区。黑颈鹤栖息于海拔2500-5000m的高原沼泽地、湖泊及河滩地带,主要以植物叶、根茎、荆三棱、块茎、水藻、玉米为食,是世界上唯一生长、繁衍在高原的鹤。下图示意若尔盖湿地地理位置和范围。
图片
(1)说明若尔盖湿地水分的收支状况。
(2)分析若尔盖湿地利于黑颈鹤种群生存繁殖的原因。
(3)说明设立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
【答案】(1)地处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受地形抬升,降水较丰富,水分收入多;海拔高,气温低,水分蒸发量小;地势相对低洼,河道弯曲,排水不畅。
(2)湿地面积广阔,食物来源丰富;位于高原地区且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对该区域的干扰少,原生态环境保持较好。
(3)保护湿地、沼泽生态系统,为鸟类提供理想的栖息和繁殖场所,维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储存水分,特别是为黄河及长江上游支流提供水源;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
【分析】本大题以若尔盖湿地地理位置和范围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湿地的成因和作用以及湿地的保护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详解】(1)若尔盖湿地的形成主要与气候、地形、水域及下渗条件等有关。该湿地的地势高,地处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受地形抬升,降水较丰富;气候寒冷湿润,蒸发弱;地势中间低、四周高,排水不畅,地表积水多,湖泊众多,水域多。由于地表水体多,下渗少,气温低,蒸发弱,收入大于支出,地表经常处于过湿状态,久而久之形成湿地。
(2)根据材料可知,黑颈鹤栖息干海拔2500-5000米的高原的沼泽地、湖泊及河滩地带,主要以植物叶、根茎、荆三棱、块茎、水藻、玉米为食,是世界上唯一生长、繁殖在高原的鹤。若尔盖湿地成为黑颈鹤保护区是因为该湿地具备黑颈鹤生长所需的自然环境。若尔盖湿地面积广阔,食物类多量大,有利于黑颈鹤生存繁衍;该湿地是高原地区的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少对黑颈鹤干扰小;另外,国家设自然保护区,国家政策的支持也是重要原因。
(3)若尔盖湿地面积大,生物种类多,可以为鸟类提供理想的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湿地面积大,蒸发弱,可以储存水分;湿地位于江河上游,可以涵养水源;湿地具有调蓄功能,可以为黄河及长江上游支流调蓄洪水;若尔盖湿地面积大,可以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使之趋向于良性方向发展。
11.(2023·河北衡水·高三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麋鹿是世界珍稀动物,俗称“四不像”,原产于我国长江中下游沼泽地带,以青草和水草为食物。后来由于自然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影响,在清末除一部分麋鹿被运往欧洲各地外,麋鹿在我国消失。1985年,在世界动物保护组织的协调下,英国政府决定无偿向中国提供种群(首批22头),麋鹿在百年之后重回故土。之后有更多的麋鹿回归家乡,并有部分经野化训练后重归自然。为保护麋鹿,我国建立了四个麋鹿繁育基地,分别是北京南海子麋鹿苑、江苏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湖北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和河南原阳县麋鹿散养场。下图为湖北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示意图。
图片
(1)说出湖北省石首市麋鹿自然保护区湿地面积广布的原因。
(2)结合材料说明湖北省石首市成为野生麋鹿繁殖基地的优势条件。
(3)推测该区域麋鹿回归自然可能面临的现实问题。
【答案】(1)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势低洼,排水不畅;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丰富;河湖密布,洪涝多发。
(2)该区域为传统麋鹿分布区,自然环境适合其生存;气候温暖,降水丰富,湿地面积广,食物充足;位于长江故道,人烟稀少,对麋鹿生存环境影响小;湖泊面积大,沼泽湿地多,利于麋鹿栖息、隐蔽。
(3)种群数量少,基因容易退化;受人类活动影响,原生态生存环境易受破坏;自然灾害尤其是洪涝多发,影响其生存环境的稳定性。
【分析】本题以湖北省石首市麋鹿自然保护区相关图文为材料设置三道题,涉及湿地的成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地理事物的能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核心素养。
【详解】(1)结合图文资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湖北石首位于长江上中游分界线附近,是长江出三峡向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突然降低,导致地势平坦且低洼,有利于河水汇集,排水不畅;加之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河网发育密布,洪涝多发。
(2)野生麋鹿繁殖基地需要多水、温暖环境,从而为其生存提供食物及适宜的气候,该区域为传统麋鹿分布区,自然环境适合其生存;气候温暖,降水丰富,湿地面积广,食物充足;此外还需要较大的活动空间和减少对麋鹿生活的干扰,而湿地面积广,人烟稀少可以提供,该地位于长江故道,人烟稀少,对麋鹿生存环境影响小;湖泊面积大,沼泽湿地多,利于麋鹿栖息、隐蔽。加之此区域是麋鹿传统生活区各方面条件较好。
(3)经野化训练的麋鹿数量较少,故基因数量少,容易退化,加之此保护区面积小,受人类活动影响,原生态生存环境易受破坏导致碎片化;自然灾害尤其是洪涝多发都会影响其生存环境的稳定性。
图片
温馨提醒:由于微信改版,为了让大家不错过每天最新的精彩内容;建议关注公众号并设为星标,做公众号不易,坚持每天发文更不易;果您喜欢本文,就将本文转发出去,让更多人看到;并在文后点上“赞”和“在看”(此项为非必须,转发算是对小编的支持鼓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