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么多冰箱参数,到底该怎么看呢?

 爆侃数码圈 2023-04-13 发布于北京

冰箱作为当代家庭生活的必需品,市面上可供选择的产品比较多。

从价格方面来说,从千元到万元级别不等,但价格并不一定代表品质,行业整体参差不齐;

从品牌方面来说,从西门子、博世到海尔、海信、容声等中外品牌不等,但并不是说哪家品牌的产品就一定值得选择,毕竟总有一些产品存在意义并不是为了服务消费者。

大家在选购冰箱时,往往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参数,而冰箱作为大型家电使用寿命长,我们购买的次数并不多,对这些参数不够了解,就极有可能掉进商家的营销陷阱里。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介绍选购冰箱时,应该注意的几大参数,以及如何查询这些冰箱参数。

容量

冰箱的容量取决于家庭的需求。家庭成员越多,需要储存的食物和饮料就越多,因此需要选择一个适合家庭大小的冰箱容量,选择冰箱的容量应该根据家庭的人数和储存需求来确定。

单人家庭:通常选择容量在100升到150升之间的小型冰箱即可。

2-3人家庭:选择容量在200升到300升之间的中型冰箱可以满足基本的需求。

4人或以上的大型家庭:建议选择容量在300升以上的大型冰箱来储存更多的食物和饮料。

但是以上仅仅是一般的指导原则,最好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冰箱的容量。例如你喜欢购买大量的新鲜食材和冷冻食品,则需要更大的冰箱容量屁;如果住房空间有限,则需要选择一个更小型的冰箱。

尺寸

冰箱的尺寸需要与家庭的厨房空间相匹配,否则可能会造成空间不足或者浪费空间的问题。这一点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需要,结合自家的住房面积以及需要的冰箱容量进行选择。

能效

选择能效等级高的冰箱可以节省电费和能源消耗。一般来说,能效等级越高的冰箱,越节能。冰箱的耗电量是选购时需要考虑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了解。

查看能效标识

在购买冰箱时,可以查看冰箱的能效标识,根据国家规定,能效标识应该标注了冰箱的能效等级,能效等级越高,表示耗电量越低。同时,标识上还会标注每年的能耗量,也可以用来作为参考指标。

查看产品说明书

在产品说明书中,也会标明冰箱的能效等级以及耗电量等相关参数。除此之外,现在有很多购物网站和消费者网站提供了对冰箱耗电量的评测和比较,可以通过这些信息来了解冰箱的耗电量情况。

制冷技术

目前市场上主要有压缩式和吸收式两种制冷技术,各有优缺点,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即压缩式和吸收式技术,两种制冷技术各有优缺点,选择哪种取决于个人需求和使用情况。

压缩式冰箱制冷技术

压缩式冰箱是使用压缩机将制冷剂压缩并通过制冷管路传递到冰箱的内部,将热量传递到环境中。这种制冷技术具有制冷效果好、制冷速度快、制冷温度可控、耗电量相对较低等优点,适合家庭日常使用。

吸收式冰箱制冷技术

吸收式冰箱是使用制冷剂和一种吸收剂,在加热作用下从制冷剂中吸收热量,产生冷量来制冷。这种制冷技术具有不需要电源、静音、无振动等优点,适合在没有电源的地方使用,如露营、旅行等。

总的来说,压缩式冰箱制冷技术适合在家庭使用,吸收式冰箱制冷技术适合在没有电源的户外使用。除此之外,消费者还可以考虑制冷速度、耗电量、可控温度、冰箱容量等因素来选择制冷技术。

噪音

冰箱的噪音对家庭生活质量有影响,选择噪音较低的冰箱可以减少噪音干扰。要判断冰箱的噪音大小,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如果是在实体店进行选购,可以仔细听。在选购冰箱时,可以将冰箱门打开,靠近听一听冰箱的运转声音,看是否过于响亮或者异常嘈杂。还可以观察振动:放置冰箱时需要注意,地面要平整、稳固,以防止因为不平衡而引起的过度振动。

如果是在线上购买的话,大家可以查看技术参数:一些厂家会在产品说明书上标明冰箱的噪音分贝数,可以查看这个数值,一般来说,噪音分贝数越低,噪音越小。还可以参考其他用户评价:可以在网上查看其他用户对于冰箱噪音的评价,特别是那些已经购买使用过冰箱的人的意见,可以更好地了解冰箱的噪音大小。

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应该注意到冰箱在正常工作时会有一定的噪音,但是噪音过大或异常嘈杂,可能会对家庭生活造成不便和影响。因此,选择噪音较小的冰箱可以让家庭生活更加舒适。

特殊功能

一些高端冰箱还配备了一些特殊功能,例如冷藏室除菌、智能控制等,可以根据个人需求进行选择。

写在最后

其实冰箱也好,电视也罢,甚至只是一包纸,我们在做购物决策之前都要明确了解自己的实际需求与预算情况,而不是一味追求大而全,例如盲目追求大容量冰箱、盲目追求华而不实的功能,例如部分品牌在冰箱上做什么显示屏,却在保鲜、噪音等真正影响用户体验的功能上做的稀烂。

永远记住一个观点:花的是你自己的钱,用也是你自己用,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好了,本期分享就到这里,大家还有什么想了解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