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慎独,简单讲就是当你独自一人时,依旧能够谨小慎微,一尘不染,真诚做到三不欺—— 内不欺己。 外不欺人。 上不欺天。 这三不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有时候很难。 有些时候,它所拷问的并不单单是你的灵魂。 讲几段历史轶事,感受一下—— 元丰二年,朝中新党人物攻击苏轼借诗文诽谤新政,宋神宗大怒,于是乌台诗案爆发,苏轼遭贬,随后数年,如同被梦魇淹没,人生极其痛苦,尤其是在黄州的那段日子。 元丰八年,宋哲宗即位,新党遭到打压,苏轼否极泰来,短短几个月便一路升迁到翰林学士。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苏轼发现他必须面对一个残酷的问题,那就是究竟该听命于良知,还是听命于利益? 苏轼发现,他所在的旧党阵营,打压迫害新党的手法,与当初新党打压他们的一模一样,都是“寻章摘句,罗织罪名。” 政治还有诸多残酷的现实,从来都是与君子无缘的。 难能可贵的是,苏轼因为自己遭受过荒谬的伤害,再不愿看到他人受到这样的伤害,即便他人是政敌,他也要坚决地站出来,大声呐喊一句:“言事无罪。” 苏轼这么做,能获得什么呢? 唯有独自一人时,内不欺己,问心无愧罢了。 曾国藩对苏轼的这个做派,有过一个解释,很有历史的意境——君子可能败于现实不仁,但世事都有终了,问心无愧才是永恒之道。 唐朝时,东都留守吕元膺爱好下棋。 一日,他与一位幕僚下棋,中途有人送来紧急公文要他处理,幕僚以为分心批阅公文的吕元膺肯定不会注意棋局,于是悄悄地挪动了棋子。 然而,这一切都被吕元膺看得清清楚楚,但他并没有声张。 次日,这位幕僚还在为昨日而得意,可就在他与旁人侃侃而谈自己的棋艺如何高妙时,吕元膺派人送来了羞辱的银两,当众要他卷席走人。 曾国藩曾告诫儿子,“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这句话不是对傻子讲的,而是对聪明人的警训。 东汉时,太守杨震任职途中路过昌邑县,县令王密是他以前提拔过的下属。 深夜时分,为谢当年的提携之恩,王密悄悄前来拜见恩公,所献礼物是价值不菲、沉甸甸的金子。 杨震看到金子,叹息而言:“我知道汝,汝却不懂我,这是为什么呢?” 王密觉得这是一句可以摆平的客套话,于是压低腔调说:“暮夜无知。” 言下之意,天已黑了,无人知晓,大人尽管放心收下。 这时候,杨震说出了一句被后世反复演绎的名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 四知的心态,贵在敬畏二字。 曾国藩很喜欢曹植的一句话:“只畏神明,敬畏慎独。” ——黑哥新专栏《深读曾国藩》,酝酿三年,今已上线,开始连载,欢迎感兴趣的朋友订阅。 ![]() |
|
来自: 天地有正氣 > 《立德 立功 立言 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