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理30%编外人员,工作效率下降150%,原来干活的都是临时工?

 天承办公室 2023-04-13 发布于江苏

关于体制内清理编外人员的消息,大家一定都有耳闻,自从哈尔滨打响了清理编外人员的第一枪之后,越来越多的省市加入到这股风潮之中,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从北到南,体制内精简风潮涌动。之所以会这样,原因也很简单,财政没有钱了。

以打响清理编外人员第一枪的哈尔滨为例,其财政年收入只有几百亿,开支却突破千亿,全靠转移支付硬撑。

在各地财政紧张大背景下,转移支付也靠不住,只能清理编外人员,断尾求生。

其他省份也大抵如此,财政缺口在百亿到千亿不等。所以我们看到,越来越多地区加入清理编外人员队伍中,最新消息,清理编外人员已经传递至湖北!

近日,湖北某地市宣布,开始大规模清理编外人员,首次清理376人,节省财政费用1,576万。仔细想一想,连财政资金相对宽裕的湖南,也开始大规模清理编外人员了,这说明了三件事。

一是精简风潮已经形成。

清理编外人员会愈演愈烈,直到取消这种“假公务员”岗位。

二是各地方财政紧张程度,可能远比很多人想象的要严重。

现在都缺钱,清理编外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体制内将会迎来漫长的苦日子。

三是湖北某市这次清理376人,节省财政费用1,576万,人均四万多块。

如果考虑行政成本和五险一金,实际到手年收入可能也就2万多,很低,对节省地方财政开支帮助性不大,就像我们上面说的,各地财政缺口少辄百亿,多辄千亿,节省下来的这一千多万够干啥的?所以,更大规模清理和节省开支,还在后面。

可以预见,体制内清理编外人员的浪潮还会继续下去,直至全部清理完毕。

甚至,精简公务员、事业编也不是不可能。比如,很多地区已经在取消教师的编制了。

总之,体制内未来几年不会太平,变革将会愈演愈烈,但谁也没有想到,清理了表外人员后,最不适应同时也最不能接受的竟然是有编制的公务员们。

近日,某网友感慨,他们单位清理了30%编外人员,工作效率下降了150%。

空出来的工作真的没人接!因为,公务员们普遍没有干过编外人员的工作。

大家集中反映,上手难度高,需要时间来熟悉适应,举个例子,不说别的,光是坐行政大厅的全都是临时工,这活你要说有多大难度吧,也未必,但审核各类材料的要点、熟悉相关业务的流程以及工作经验,却是公务员们欠缺的,尤其是坐在窗口岗位,全天与群众打交道,接受群众监督这件事本身,让很多公务员不能适应,年纪大的干不了这活,年纪小没有经验的一时半会也干不了,业务骨干抽不出去。

最后,只能让老带新,先把工作接过来,但工作效率明显大幅下降。

这是一种情况,另外一种情况,大量比较苦、任务重的工作,公务员们不愿意干,全都很抵触。

想想也是,有的单位需要长期出差,或者到农村派驻,或者单纯的体力工作,非常的繁琐、劳碌,让公务员们来干这种活,自然怨声载道。

本来他们就有一种心理,那就是自己的干的太多,领的工资太少,现在把这些繁琐的工作分派给他们,可以想象,哪怕接受了,心气也不顺,效率会大幅下降。

这些是因为工作本身导致的变故,还有一种极端情况。

比如,黑龙江某中医院工作人员吐槽。

他们医院编制200多人,其中有130多个在行政,负责办公室、人力、后勤、财务、采购、设备管理等工作。

也就是说,真正干活的护士没有一个有编制,大部分医生也没有编制。

如果他们也清理表外任意,那活让谁来干呢?答案显而易见,根本干不了,这已经不是降低工作效率的事情了,清理完编外人员,这个单位可以直接取消了。

医院的本职不是看病、治病吗?

如果是,那为什么要把大部分宝贵的编制分给行政人员?

而不是给大夫和护士们呢?

有谁能来解答一下?

虽然这是一种极端情况,但很能说明问题,那就是清理30%编外人员,工作效率下降150%,真的不是夸张。

在有的地区、有的单位,就是这么一种情况,所以面对清理编外人员这件事,最接受不良的是公务员们。

滥竽充数,玩不下去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