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座德国古典艺术博物馆的数字之路

 广州龙联科技 2023-04-13 发布于广东

坐落于法兰克福美茵河南岸的施泰德艺术博物馆(Städel Museum)是德国最古老的博物馆之一,这座博物馆创立于1815年,同时得名于它的创始人——约翰·弗里德里希·施泰德(Johann Friedrich Städel)。施泰德是法兰克福的银行家、香料商同时也是收藏家,他生前收藏了500多幅油画作品以及4000多幅素描作品。这位收藏家在去世前立下遗嘱,将罗斯马克特广场(Rossmarkt)的宅邸、艺术藏品以及财产捐赠予施泰德基金会,成立施泰德艺术学院(Städelsches Kunstinstitut),并将该学院作为博物馆和美术学校向法兰克福市民开放。

Mary Ellen Best’s “View of the Early German Painting Hall” (1835) 位于新美因茨街的老施泰德博物馆展厅

施泰德去世后,他的艺术藏品即陈列在的老宅中。随着施泰德艺术学院的发展,老宅的空间开始越来越局促,于是1833年该博物馆和艺术学校搬到了新美因茨街(Neue Mainzer Strasse)的一栋贵族宅邸内。宅邸的一楼是艺术学校和工作室,二楼则改造成博物馆,陈列着艺术藏品,因此这里也被称为老施泰德博物馆。

1878年,施泰德博物馆又搬至美茵河南岸的一栋新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中,也就是现在施泰德博物馆的所在地。随着法兰克福城市的现代化发展,施泰德博物馆获得了来自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赞助,也在城市公众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跃成为该城的历史与文化活动的中心。然而随着纳粹的上台和二战的爆发,博物馆于1943年关闭,在1944年的轰炸中遭受重大破坏,庆幸的是馆藏文物被提前转移至安全地区。

1878年的施泰德博物馆

二战结束后,施泰德博物馆开启了长达18年的重建工作,1963年施泰德博物馆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再次向法兰克福人民开放。1984年,在“文化面向全民(Culture for all)”的号召下,施泰德博物馆进行了一次升级,开始从传统迈向现代。博物馆用新的方式陈列和诠释藏品,扩建展览空间用以展示新购入的当代艺术作品。

进入21世纪,施泰德博物馆迎来了史上最大的一次扩建,旨在展示更多的当代艺术作品。经过了百年的发展,施泰德艺术博物馆已经发展成为德国乃至世界最著名的美术馆之一,馆内珍藏了从14世纪中叶至今的欧洲艺术珍品,包括了3100幅绘画作品、660件雕塑、4600多张照片以及超过10万幅素描和版画。

2018年的施泰德博物馆

尽管经历了几轮的扩建,施泰德博物馆和很多大型博物馆、美术馆一样,只展出其1%左右的收藏品。为了向公众展示其更多的藏品,更好的履行博物馆的教育职能,施泰德博物馆在2012年开启了新一轮的扩建计划,不过这一次的扩建转移到了数字平台。随着数字化的发展,人类学习知识和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到其研究所需的或感兴趣的内容信息,因此博物馆传统核心任务——收集、研究、保护、展览和知识传播——也正在被根本性地重新定义。博物馆的数字扩张即将现实存在的实体博物馆的职能以数字化方式完整呈现于网络上,并对原有职能进行拓展和延伸。

施泰德博物馆在制定数字化策略时采用了一种跨学科的合作方式,这对于推动博物馆的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成立跨学科指导委员会和针对每个数字项目设立的工作组,博物馆确保了各个部门之间的有效协作和资源共享。在经过十年的战略布局后,施泰德博物馆成功开发了一系列数字项目,包括了:数字馆藏、DIGITORIALS®、艺术播客、在线教育、“时间机器”VR项目、导览APP、手机游戏等,其中数字馆藏和DIGITORIALS®项目是博物馆数字扩张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下文将重点介绍。

“寻找梵高(FINDING VAN GOGH)”系列艺术播客 梵高的最后一幅伟大肖像画《加谢医生的肖像》在三十年前忽然从公众视野中消失了,通过6集的播客,主持人带领观众一起去探寻:这件杰作现在在哪里?

“在线教育” 免费的线上艺术史课程,通过探索和学习博物馆的250件馆藏杰作学习西方艺术史。课程包含欣赏、发现背后的故事、探索立场、建立联系、收藏和展览5个模块。

“时间机器”VR项目 通过佩戴VR设备,进行时光穿越,欣赏19世纪的施泰德博物馆的展厅和藏品

导览APP英德双语的免费语音导览App

数字馆藏项目

从2012年开始,施泰德博物馆一直致力于扩大其数字内容,意在突破实体建筑的限制,更好的完成教育使命和提升公众参与,因此数字馆藏项目是博物馆数字扩张计划的核心,截止2022年,馆藏的11万件作品中,已有约26,000件数字藏品上线。

数字藏品

和其他的博物馆数字馆藏项目不同,施泰德博物馆的数字馆藏项目不只是一个提供藏品信息的数据库,它更像是一个公众参与项目,启发观众对藏品进行探索,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这要归功于数据库的关键词标签系统。除了传统的数字编目以外,每一件数字藏品会被贴上广泛且相关的一系列关键词标签,例如艺术家、时代、地区、主题、风格、历史人物、氛围、情感等,如同社交媒体上#话题标签一样。以这幅波提切利的《女性画像》为例,博物馆根据作品划分成四类标签。

这些关键词标签将数字藏品交织和关联在一起,一方面大大提升了用户搜索作品的效率,用户可以通过单一或多个关键词进行搜索,然后通条件过滤缩精确搜索结果。除此之外,数据库搜索引擎还具有自动改正和同义词转换等功能,这使得搜索更加容易和高效,特别是当用户不确定外国名称和术语的拼写时。

由不同关键词标签关联到的其他作品

另一方面,这些关键词标签让每一件数字藏品的都可以链接到其他相关艺术作品,观众不仅可以发现同一位艺术家或同一时期创作的作品,还可以发现具有相似主题、元素甚至氛围的作品。于是波提切利1480年创作的《女性肖像》与400年后洛特·拉斯坦创作的《俄罗斯少女》产生了奇妙的链接。这种体验让观众的任务型搜索转变成灵感发现,推动用户自己进行探索式体验。

“关键词骰子”——随机生成的三个关键词,匹配到相应的藏品

数字藏品平台为那些没有特定搜索目标的观众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探索方式。通过“精选专辑”和“关键词骰子”等功能,观众可以轻松地浏览和了解各种主题的藏品。这种设计有助于提高平台的互动性和趣味性,使观众在探索数字化藏品的过程中对艺术产生更多兴趣。

DIGITORIALS ®

DIGITORIALS®是施泰德博物馆开发的一款基于网页端多媒体交互设计的数字产品,是博物馆数字项目中的又一大亮点。通过提供丰富的文字信息和大量的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源。

音频和大量图片,DIGITORIALS®是对博物馆的线下特展补充和扩展,降低特展的门槛,给观众带来更好的观展体验。每个展览的DIGITORIALS页面都是由博物馆教育部和策展部共同负责内容编撰,市场部和数字部与外部网页设计机构合作开发网页设计和制定运营策略。

“伦勃朗在阿姆斯特丹”特展的DIGITORIALS页面

“伦勃朗在阿姆斯特丹”特展的补充信息

作为文化遗产中心,博物馆的角色已超越了仅仅传递艺术和美学观念的范畴,成为传授知识和见解的学习场所,同时满足游客的自我肯定需求。在数字时代,数字革命对各个生活领域产生深远影响,推动博物馆改变信息传递、教育和文化传承方式。施泰德博物馆作为这一转型的积极参与者和典范,利用技术发展完成核心博物馆任务(研究、教育和交流),激发不同受众对艺术和文化的热情。

施泰德博物馆在开发新项目时致力于将高质量与创新相结合,基于现有模拟和数字专业知识关注研究动态。他们定期评估数字产品、活动和沟通措施的使用情况,根据数据分析优化内容。适应新形势,博物馆调整内部结构和工作方式,普及数字知识,使数字和模拟内容紧密融合。通过这些努力,施泰德博物馆实现创始人的愿景——让收藏品普及并广泛传播至公众。

施泰德博物馆教育和数字收藏主管Chantal Eschenfelder博士对于如何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博物馆数字化战略给出以下建议,这或许是施泰德博物馆数字化战略有所建树的原因,也是其他博物馆的参考点:

“关键点在于分析机构的DNA,它代表什么,未来的主要特征和目标是什么;(机构)需要非常熟悉公众及其兴趣,并能够预测可能出现的用户场景;在此基础上,制定具体的数字战略并创建一个跨学科团队;从一个小型、有限项目开始,以收集经验并从中学习和改进方法。”

作者:胡宇桥

转自:吴文化博物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