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鍼名考之三 鍼 鍉

 xyf4345 2023-04-13 发布于浙江
图片
鍉 鍼 的 鍉

        鍉针取名于鍉,可是现代既没有明确的鍉针出土,而且对“鍉”字本身的解释都出现了歧义,加之史上“乱花渐欲迷人眼”般的各版九针式图,对于鍉针的考制都带来了众多的偏倚。为此,若欲一探究竟,考释其名字之功课,必不可少。

图片

鍉字考析

        “鍉”字由“金”和“是”字组成,这两个字旁在金文中出现,而“鍉”本字的出现更晚,甚至在篆书中亦鲜于露面。

        “金”字的金文有作 图片,亦作图片 或者 图片图片 和 图片 图形在金文中逐渐演变为 图片 和 图片,这便是后来的“金”字的主体框架 图片 形的由来。我们知道这两个字形在金文中这分别代表了镞和斧形的兵器 ,在众多金文“金”字的形状中典型的箭镞如 图片 和 图片 较少见,更多地写作 图片 的形状;而相对较多的 图片 字形则更加提示了“金”字来源于早期兵器的古义。

        “是”字的金文作 图片,上面的 图片(日)代表了图片,其中的 图片(手)和下面的 图片(止/趾)简化为 图片 (正),因而篆书中的“是”写作 图片 。手足在人体有上下的含义,当手足对正了太阳,说明太阳在正头顶,所以《说文》解释说:“是,直也”,《尔雅·释言》曰:“是,則也”。故而,我们现在从“日正”来理解“是”的字义,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古人观日辨时,周公在夏至日测影求天地之中,太阳的方位能够指示我们的空间和时间位置,这是古人的智慧。

        将“金”和“是”合为“鍉”字,从目前的文献来看,似乎是专门为鍉针而为,这有可能是一种错觉。客观地说应该是医籍更多地保留了“鍉”的字形,因为该字在《甲乙经》《太素》《灵枢》或后世针经的书籍中的出现频次大于其它任何一部古籍。这种情况提示两个信息:一是该字形成于组合汉字大量涌现的初期;二由于后期复合字的不断规范,包括通假的使用,部分重组字使用频次减少,并逐渐淡出。“鍉”字为当时的医学界借用于命名九针中的第三针,从文字的角度来考证,可谓是偶然而然,但是从九针的角度来看,一定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直到在明末的《六书通》里我们才能找到一个类似“鍉”的篆书写法图片。这个篆书字体出现在“鏑”字的条目中, 而右边的字旁显然不是“啇”,而是一个“是”,只不过上面的“日”换做的一个倒立的箭头——这种写法在“是”的金文里也是能够看到的——由此,我们可知在某一个时期以内,“鏑”和“鍉”字是互通的,进而推论在金文时期至篆书的某个节段“帝”和“是”两字是互通的。在《说文解字》里“鏑”字的解释为:“矢鏠也”,我们看,连通“鏑”和“鍉”这两个字的恰好是箭镞(或者说箭头)。

图片

        弓矢是华夏民族早期装备并极为重视的远距离杀伤性兵器,其作用之重要,在周代射箭之术就已经进入国家教育体制,居君子六艺中,成为古代贵族子弟必须习练的功课之一。箭的重要性,还使之逐渐成为了超越杀器的文化符号,如古人折箭以为誓,插铜壶刻漏以纪时,乃至今日的我们,生活中还在大量地使用各类箭头符号用于指示方向和提醒关注。

        飞矢之用在军事上有毙敌之利,然而反过来说箭伤对于医学界尤其是古代医界来说,却是令人刻骨铭心的痛(参见:矢疾之医说文解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作为一名随军医士,可以不熟悉刀枪剑戟的形状,但必须清楚箭镞的每一个细节,因为这直接关乎到取箭手术的程序和成败。如果不看可避免地要中一箭的话,那么宁肯被射穿,也不要让箭头留在体内,想必这应该是古代军人和军医们的一点尴尬的共识吧!

图片

古文之鍉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载:“秦既稱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諸侯也,於是無尺土之封,墮壞名城,銷鋒鏑”,南朝裴骃作《集解》引:“徐廣曰:一作”;唐司马贞作《索隐》曰:“鏑音的。注:字亦音的。”

        《汉书·陈胜项籍传》云:“及至始皇……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鑄以為金人十二”,三国曹魏如淳注曰:“音嫡,箭鏃也”;唐颜师古注曰:“鋒,戈戟刃也。與鏑同,即箭鏃也。如音是也”。

图片

西周叶形青铜镞

        《后汉书·隗嚣公孙述列传》载:“祝畢,有司穿坎于庭,牽馬操刀,奉盤錯,遂割牲而盟……有司奉血進,護軍舉手揖諸將軍曰:不濡血,歃不入口,是欺神明也,厥罰如盟”。唐章怀太子李贤注引:“(隋)蕭該音引字詁:即題,音徒啟反(东汉杨雄)方言曰:宋楚之閒,謂盎為題。據下文云不濡血,明非盆盎之類。前書匈奴傳云:漢遣韓昌等與單于及大臣俱登諾水東山,刑白馬,單于以徑路刀、金留犁撓酒(东汉)應劭云:留犁,飯匕也。撓,擾也。以匕攪血而歃之。今亦奉盤措匙而歃也。以此而言,即匙字。錯,置也,音七故反”。

图片

战国青铜匕

       根据以上三部史书的注释来看,“鍉”的发音与“鏑”同,作dí,而“匙”的发音近于“鍉”,作tí,类似的还有“题”“提”“醍”等字,它们的共同点是都有一个“是”字旁,因此“鍉”的古音作dí 似乎是没有什么问题的。然而从今音来考察,“匙”字读作shi或chí,其音与“是”(shì)接近,而“啇”的古字形“啻”音chì,三者又以此音彼此相仿,因此不得不说是一件很有意思的语音现象。

图片

鍉之鏑匙

        “鏑”字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同样不高,但是其意义指箭镞是明确的。见于西汉贾谊《过秦论》作:“及至始皇……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三国孙炎曾语:“斷羽,使前重也”,在晋书《尔雅注疏》在《释器》说箭镞的段落,候引用了孙炎的这句话。两晋郭璞作《山海经图赞》曰:“鸛鷒之鳥,一名嫷羿。應弦銜,矢不著地。逄蒙縮手,養由不睨”。

        关于“啇”和“帝”的纠葛,我们不妨来看看古文字学者的解读『解字|“帝”』。其实在“是”'、“啇”和“帝”这些字中,只有“帝”存在着大量的甲骨文字形,见如: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等形。这里我亦略作一个假说,“是”和“啇”的两种写法很可能是由甲骨文的“帝”逐渐派生出了,而且最初的含义和指代是一致的,并产生了d(t)i和s(c)hi两种发音,可能这两种发音和字形同时存在的缘故,随着后来的演化,终究造成了现在含有“是”“啇”字旁的汉字均有两种发音的现象。

        由上,在“帝—“啻”—“啇”—“諟”—“是”的发展演化中,“鏑”和“鍉”的异体同义就能够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了,这两个字可以看作是箭镞这个共同的概念下的两种不同的字形。从文献上能够看出在读音d(t)i这个系列里,一直从“鏑”延伸到了“匙”,当“鍉”“匙”想通,在《后汉书》中读tí时,它们指代的是一种举行歃血仪式的器具。这种器具的命名,以“是”为主体,可以用“金”旁来表示其金属质地,亦可加“匕”字以表示其外形。

图片

战国青铜匕首

        “鏑”“鍉”“匙“三字在字义和字形上两两关联, “鏑”“鍉”同为“金”字旁,而且含义相同,指箭镞而言;而“鍉”与“匙“均含“是”字旁,在同样的读音下,我们可以认为这三字表达的同一(相近)器形的概念。然而,可能由于引入了“匕”的概念,至少说“匙”字的概念和读音发生了歧义。隋唐间孔颖达作《礼记正义》曰:“月令注:管籥,搏鍵器。鍵謂鎖之入內者,俗謂之鎖須;管謂夾取鍵,今謂之鑰匙;則是管、鍵為別物。而云管鍵者,對則細別,散則大同,為鍵而有,故云管鍵”。也许是由于这个缘故,对于“鍉”的解释和读音产生了迁移,如南宋《六书故·地理一》云:“,所以启籥者也”,明《正字通·金部》:“籥以闭户,以启籥,锁腹有须,入内,钩和其须则钥开”,这里说的亦十分明确,就是作钥匙来讲。

图片

唐代青铜大钥匙

        从“鏑→→匙”的三字的纠缠衍化来看,结合镞与匕的外形不难看出,早期叶状矢镞对于后世器物形状的影响。而当“鍉”“匙”作钥匙来讲时,显然所指的器物外形是有明显不同的。从工具发展的序列来看,钥匙的出现比箭矢要晚的多,因此“鍉”字的早期读音与其外形归属,我个人认为更偏向于“鏑”一些。

       “鍉”字在古文中出现的意义和时间,对于确定鍉針形制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当古代的医家用“鍉”去命名或创意一种针具时,并定会将其形制特征赋予针具本身,这便是值得我们穷追不舍地考探九针之名的意义所在。

注:本文中上古文字图片和资料,来自以下网站:

❶ 象形字典网 http://www./

❷ 中国甲骨文字网  http://www./

❸ 康熙字典_在线康熙字典 http://tool./KangXi/

❹ 在线汉语字典 http://xh.5156edu.com/

文献参考:

❺ 国学宝典网 http://www./

❻ 国学导航网 http://www.guoxue123.com/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在此特别鸣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