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画坛轶事》第七章之六 终生挚友 翟广炜,1933年生于河南郑州。1952年我与翟广炜相识,屈指算来已经有六十多年了,我俩年龄相仿,知趣相投,性格互补,我安静低调,做事瞻前顾后顾虑较多,他风风火火说干就干。我们从相遇到相知,互为画友、切磋技艺,他攻水彩我画国画,在曲折坎坷艺术探索的道路上、相互扶持相互鼓励结伴而行,缔结了纯洁真挚的友谊。 我们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年幼随家庭历尽千辛万苦从异乡迁居兰州,也都酷爱绘画,却没有条件接受系统教育,完全靠个人探索自学,可谓志同道合。六十年来,只要我们同在兰州,一直保持密切的交往。他是个精力旺盛的人,画起画来创作激情亢奋,好像永不疲倦,年轻时在工余时间,我们几乎每天都要结伴出外采风写生,我们的足迹遍布兰州城每一处犄角旮旯与郊外的山梁田野。如果没有他的激励与带动,以我孱弱的身体可能坚持不了那么久,画那么多。 后来年纪大了,一方面我身体差,有点陪不住他了;另一方面他主要画写实水彩风景画,我转向画传统写意国画。我写生采风主要在兰州城郊野外就地取材,他却是长途跋涉,钟情于大山大水,求索于荒原山林之间。他有时与同行学生结伴出行,有时独自游历。 最令我羡慕与钦佩的是他退休后,六七十岁时,还经常骑自行车,带上画具干粮,长途跋涉赴野外写生采风,出去就是好几天,行程数百里。兰州附近的天祝草原,后来旅游火爆的景点“冶力关”,他很多年前就骑车探访过。每次回来,他都满载而归,用画笔记录所见美景与风土人情。他会邀我到他家欣赏他的画作,分享他的见闻体会,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我从他那里看到了很多从未所见的风光密境,听到了很多闻所未闻的奇闻异事,仿佛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受益匪浅。1991年,他因公赴日本进行文化考察参观,他无暇领略异国的繁华与令人目眩的高科技,在紧张的日程间隙用水彩写生异国风光。 翟广炜生性豪爽,极善与人交际,加之他工作的省博物馆是个文化窗口,这给他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与广阔的平台。我们敏锐捕捉任何一个有价值的信息,不放过任何一次结交与求教同行与文化名人的机会,共同访师问友、学习交流。如果没有他的引荐与联络,性格相对内向与保守的我,不可能结识美术圈子里那么多形形色色的人,见识如此纷繁多彩的艺术天地。 年长后各自成了家,两人虽然家事公事都繁忙,但过一段时间总会抽空见面,一起交流信息切磋画艺,他主动到我家找我多一点。当时我住在一个大杂院里,他来的次数多了,院里人也都熟了,以至于有时他刚一进院门,我在家里就能听到院子里玩耍的孩童呼唤:“老翟来了。”他是个急性子,有时他忙其他事,也会抽空过来聊几句,露个脸转身就又走了,我家人笑称是否凳子上有刺让他“坐不住”。 他家住在兰州市七里河区的省博物馆家属院,七十多岁时,每周总有一天,他会从家里出发步行过七里河黄河大桥,然后徒步登上北山,沿山道一直走到白塔山,下山过中山桥沿黄河边步行,到南关十字附近的我家里来看我。他的良好体质与过人体力,绝非常人能比。我俩都过了八十岁,他也跑不动了,他就过一段时间,搭趟公共汽车来看看我,见了面聊聊天,两人的话好像一辈子都说不完。 翟广炜中学毕业后,被恩师杨永清引荐甘肃科学教育馆参加工作,科教馆原址在兰州贤后街,主要进行科学普及教育活动,我读中学时经常到馆里上理化试验课。后来他又调到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被选送到北京大学进修,系统学习考古专业知识,结业后跟随中国著名考古专家贾兰坡、裴文中在西安实习,现场参与半坡遗址的挖掘工作。 1956年,省博物馆正式成立,翟广炜与其恩师杨永清是最早的一批建馆骨干。甘肃历史悠久,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有利于文物保存,馆藏文物非常丰富。马踏飞燕,黄河古象,彩陶王是其中的镇馆之宝。“彩陶王”就是由翟广炜在下乡普查文物时,在一农民家里发现后由馆里收藏的。此事颇具传奇色彩。 1954年,在修建刘家峡水电站前,当时翟广炜参加中国科学院黄河考古项目,作为甘肃分队队员,在黄河沿岸走村串乡搞库区普查文物。在永靖县的三坪村,中午找到一户农民家吃饭,看到屋里有一个装粮食的大瓮。这个地区常有各种陶罐出土,村民们也都见怪不怪,甚至拿陶罐当日常生活容器也是常有的事。但这只陶罐如此巨大,花纹如此精美,十分罕见。 这位叫戚永仁的农民告诉翟广炜,1949年8月的一天雨后,他带着兄弟搬家,行至村子附近的一个土坎下时,雨后塌方处显出一汪脸盆大的清水,在阳光下泛着光芒,感觉下面有个容器。兄弟俩小心翼翼地扒去周围的泥土,发现了这个橙黄色的高大彩陶罐,兄弟俩把这个宝贝搬回了家当缸使用。 当时也简单,戚永仁得知这是珍贵的国家文物时,二话没说,腾出罐中的粮食,把这件珍宝无偿献给了国家。翟广炜与几个队员一起,把陶罐装进找来的木箱,在罐子的里外都垫上麦草,几个人轮流背到永靖县城,再用汽车运到了兰州。 这个陶罐后被称为“彩陶王”,属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代表作,距今有5000多年,被命名为马家窑文化旋涡纹彩陶瓮。陶罐高约半米,直径一尺有余,口沿有4只提耳,平底,系泥制红陶。陶器外壁用黑彩绘出上、中、下三层波浪式大旋涡纹饰。 “彩陶王”是新石器时代彩陶的代表作。后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曾多次出国展出,现珍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甘肃博物馆现在展出的是复制品。国家邮电部曾多次发行有“彩陶王”图案的邮票。 翟广炜专攻水彩画,他从事的文博考古工作,对他研修绘画艺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与条件。一方面他有机会涉猎丰富的典藏珍品与文史资料,直接从中汲取营养,接触很多文化名流艺术大师,通过交流学习提高画技;另一方面,他有大量的野外考察的工作机会,在访古科考途中,工作绘画两不误,一有时间就画速写,水彩写生,甚至出差途中在车站候车时也在画。他的足迹遍及全国名山大川,但跑得最多的还是甘肃境内的山川沟壑,很多人迹罕至的荒山戈壁都成为他探访的密境。他对西北的山山水水积淀了深厚感情。他在几十年坚实的理论修炼与大量实践创作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他的绘画题材也以黄土高原自然景色与西域风土人情为主,作品有鲜明的地域色彩与浓郁的西北民族特色。 作为终生挚友,我最了解他在绘画方面倾注的心血与汗水,同时也对他的勤奋精神佩服之至。他的绘画艺术成就得到了业内与社会的广泛好评。1988年代表作品《丝路古城》入选西北五省区文史馆丝绸之路书画联展,巡回展出后被收藏;1989年作品《光谱高原》参加建国40周年甘肃省美展获奖;1992年作品《炳灵寺》收入《丝路风情兰州地区美术作品集》;1993年作品《菩萨》入选“93杭州中国水彩画大展”;1996年作品《黄河古韵》入选《甘肃省图书馆当代书画展览》并被收藏。他还努力把自己的作品推向海外,通过作品传播西北高原乡情风貌与古老黄河文明。1992年作品《炳灵摩崖》、《喇嘛寺院》在台湾展出,后为台中大美术会收藏,收入《两岸美术观摹作品集》;2004年作品《黄河水车》赴美国马斯金格姆美术学院展出。 翟广炜在专注于美术创作的同时,积极参与各种艺术文化活动,为地方文化事业做了很多工作。曾任甘肃省博物馆展览部主任、甘肃省博物馆研究员,甘肃省美协水彩画艺委会理事,评委等职。他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洮砚艺术馆特聘画家、中国洮砚艺术学会顾问;担任兰州城市学院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他培养了一大批水彩画人才,其中一些佼佼者在甘肃乃至国内有一定影响。 2014年国庆节,儿子原俊从北京回兰探亲,这本书也基本整理出个样子。儿子专门去拜访了翟广炜,就书中的一些情节进行了解补证。儿子回来说,翟叔叔身体状态不是很好,眼睛因为白内障也看不了书。但很热情,与他交谈了一上午,详细回答了各种问题,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新素材。 儿子返京后,大概过了两个星期,翟广炜又一次登门来访。我们两个老伙伴聊了很久。谈及往事,他说我们两人认识有五十多年了,我纠正说已经整整六十二年了。 12月16日,我接到老翟夫人电话。她泣声告诉我,老翟在早晨去世了。前几天我们两人还一起谈天说地,转眼这人就没了。老翟这两年心脏不太好,曾住过院,但他不是很在意。前两天,他和往常一样,拿着画本准备去散步写生,蹲在门口换鞋,就没再站起来。翟广炜小我三岁,享年八十一岁。 (待续) |
|
来自: 新用户83664318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