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兰州画坛轶事》之缘起(连载43)

 新用户83664318 2023-04-13 发布于北京

《兰州画坛轶事》第七章之七

晚年艺绪

1990年退休后,我有了充足的时间,得以潜心研究绘画理论,画史经典,丰富知识层次,为进一步提升绘画造诣积蓄能量。我经常身背画架,一根拐杖、一个小马扎,坚持四处游走,徜徉在街巷郊野,即兴应景,在平凡事物中写生取材,在画中描画现实、用自己的艺术语言表现生活。

我把主要精力放在动物水墨写意画的研修方面。我经常观察揣摩身边常见各种动物的动态神姿,在生活中寻找创作素材与灵感。羔羊跪乳、乌子反哺、守夜报时、母爱呵护等都是我喜爱的表现主题,我认为有感情的画才是艺术。我在画中力求做到笔情达意、形神兼备,在探索中前行。因为我深知在艺术道路上,追随别人,终归没有走自己的路自在。

我也开始系统整理自己多年创作和积累的作品,如早期的素描、人物、风景画,中年时期现实题材的宣传画,晚年画的各种题材的传统水墨国画。作为一名业余美术爱好者,因为工作的限制,我后期的作品大都没有机会面世。

这些年也经常接到很多《名人名画大辞典》、《名人名画展》之类,出画册,参展,编书的邀请,开始也曾动心参加过一些,后来我了解到这些都是钻皮出羽的商业运作,组织者只管赚钱不分黑白,只要出钱就能上,既无门槛标准也没有什么权威性,也就不再去搭理了。朋友与家人劝我自己办个展览,但我看现今的艺术市场,泡沫膨胀,浮躁癫狂,到处是自封名号、自我炒作,虚假拍卖,原本风雅之事被搅得鱼龙混杂、良莠不分,也就懒得凑热闹。

我绘画原本出于热爱,不曾想靠它图半分名利,有了得意之作,邀几位同道朋友欣赏评点一番或独自品味,虽然孤芳自赏,倒也落个自得其乐。我觉得,花开自美,评说由人,做人做事,获得世俗评判标准的认可,远没有拥有丰富曲折的阅历有意义。

我从小在黄河边长大,几十年来,亲眼目睹两岸风物几度变迁,周围人物起起落落,彼幸功誉于一时者,风驰电迅泯无声迹可寻,只有缓缓流淌的河水与深藏水底的石头平静如初。我渐渐顿悟,河水之所以永恒源于分分秒秒向着既定目标奔流,永不停息;石头在水底混杂于泥沙之间,或许永无洗净泥沙、光彩夺目的一刻,但它始终就在那里,人与画何尝不是如此。

西方的梵高,古代落寞的八大、穷死的徐渭、戴进、门可罗雀的吴镇、家贫不能具丧的恽寿平、坐无几席的龚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张季,当今的小职员黄秋园,无一不是昔日平淡寻常,忽然熠熠生辉。

随着年事已高,过去的朋友都先后离去,我平日里读书绘画、独居慎思,沉浸在书画世界里逍遥自在。老朋友剩下来能来往的已没几个。只有谢笠也已九十多岁了,前两年我身体还行,有时会爬楼梯看望对方,如今我也八十多岁了,也爬不动了,就偶尔通电话,后来听力也不行了,电话也不怎么打了。

2008年后,我的二儿子调到北京工作定居,每年金秋时节我都会在北京居住几个月。北京这个镌刻有我青年时期足迹与梦想的首善之都,如今已经随时代沧桑变幻,物是人非,我逡巡于这个曾经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时常睹物伤情感慨万千。那些熟悉的人影不断在我脑海中展现。

人老了难免怀旧,闲暇时聊天时我经常会提及一些故人往事,儿子听到后认为这些经历很有价值,提出要帮我整理回忆录,起初我坚决反对,觉得自己的经历见闻过于平凡没有多少可圈可点之处。但他的一句话打动了我,小人物在大时代里的命运更能反映历史的波诡云谲。在他的一再要求下,我开始忆我所见、述我所思,系统讲述与记录经历的情节片段,作为对朋友的怀念和对后人的交代,有无价值留待后人评说。

回想我这一生,我自幼喜爱绘画,简单而又执着,从一个农村少年起步,在艺术的道路上自己摸索、苦苦追求,耗费了毕生的心血。虽历经两次重病缠身,但仍锲而不舍,不言放弃。因为命运的捉弄,未能进入主流文化美术体制内成为专业画家,只能算个业余爱好者,但我一生却靠画笔谋生,一天也没离开魂牵梦萦的绘画艺术,作为一名画匠,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为此聊以自慰,自以为有所得有所悟,没有虚度此生。

(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