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展览在中国美术馆一楼展出,是继1982、1984年四川美术学院两次进京作品展之后的又一重要展事,分为八个学术单元:时代强音、传统再造、现实关切、语言之思、图像叙事、实验之维、意象生成和历史回望,呈现了四川美术学院的厚重历史。200多位艺术家的300余件作品涵盖了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装置、新媒体等多种画种。时代质感展现的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四川美术学院新的创作面貌。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介绍,“这是既有'伤痕’'乡土’时期的经典之作,也有各个阶段的代表性作品”。 罗中立的《父亲》 本次展览既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美术学院创作发展历程的回顾与梳理,也是对未来发展的展望与期许。它们涉及多种媒介、多个形态、多个系科,能较为全面地呈现2000年以来川美艺术创作领域的新线索、新方向、新谱系。 庞茂琨《穿越时间的呐喊》 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说,川美的艺术家始终关注现实,把握时代的发展潮流,用作品去反映当代的精神风貌与文化气质。从艺术群体、艺术思潮的角度,川美涌现出不少值得研究的艺术现象。 莫也《母与子》 张晓刚《穿粉红色衬衣的女孩》 程丛林《1968年某月某日 雪》 校区依山傍水修建而成的,校方本着“不推一座坡、不填一口塘、不贴一块砖”的设计理念,建设中没有对原有的环境和风貌做出任何的破坏,保持原生态的田园风光仍清晰可见,那漫山遍野的树林形成层层天然绿色屏障,偶尔山鸟飞来穿过林子掀走稀里哗啦的声响。一幢幢新建的教学大楼拔地而起,它们的外观就像那没有完工的钢筋水泥毛坯房,墙面既无磁砖又无幕墙,在大自然中却显得那样朴实与谐调。当你走进校园,仿佛就像进了一个硕大的绿色公园。不管是漫步在校园的田间小道,还是走进那白如春雪的池塘旁,浓郁的花香,成群的蜂蝶,三五成群的同学,在如茵的草坪上写生画画。偶尔一对情侣坐在枝繁叶茂的枝杈上窃窃私语,安静中聆听大自然花开花落的声响——就这样流连于春的赠予中,就这样静静的享受上天赐予的恩爱…… 来到校园的小山后,这里仍居住“最牛的钉子户”,他们就是当地原驻农民,一切照旧的农家小院生活情景出现在你的眼前。只见院坝内摆放各式农耕工具,屋前屋后种满了蔬菜瓜果,几阵春风春雨后,四季豆开始牵蔓,嫩绿的枝藤缠满菜架,淡紫色的花形默默绽放。“日出而作,月落而栖”的生活方式在这里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不是他们不愿离去,是美院请他们留下,给予补贴,在校园里养鱼、养鹅、养猪、养羊,种植一年四季的农作物。真正目的是让学生在校内就可以近距离感知农家生活,感知大自然一年四季的变化,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一个写生、创作、体验生活的地方。这就叫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艺术审美和百姓生活的和谐。 朱毅勇《凝固的记忆》 本次展览既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美术学院创作发展历程的回顾与梳理,也是对未来发展的展望与期许。它们涉及多种媒介、多个形态、多个系科,能较为全面地呈现2000年以来川美艺术创作领域的新线索、新方向、新谱系。 陈树中《草野滩---秋日物语》 川美的艺术家始终关注现实,把握时代的发展潮流,用作品去反映当代的精神风貌与文化气质。从艺术群体、艺术思潮的角度,川美涌现出不少值得研究的艺术现象。 谢宏生《蘑菇云》 张斌《早班》 朱毅勇《心境》 马一平《动地长歌》 刘晓曦《南朝惊梦》 张奇开《吃空气》 钟飙《一切早已存在,只有经过时显形》 展览的作品反映了中国社会40年来的变化。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赵力说,这些美术创作有历史的脉络,而青年创作也颇有特点,油画、水墨、装置等作品呈现更加多元。 超写实具象表现主题寓意抽象 场景宏大震撼、内涵丰富回味无穷 超现实手法描绘的这碗面,逼真的仿佛能感到油汤的流动 |
|
来自: 新用户83664318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