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暑 病症详解与中药方集

 369蓝田书院 2023-04-13 发布于广东

图片

伤暑,指因暑热或暑湿侵袭人体而引起,以骤起发热、汗出、口渴、疲乏等为主要表现的时行热病。

《难经·四十九难》:“何谓五邪?然:有中风,有伤暑,有饮食劳倦,有伤寒,有中湿。此之谓五邪”。

《医学心悟》:“伤暑者,感之轻者也,其症烦热口渴;

中暑者,感之重者也,其症汗大泄,昏闷不醒,或烦心、喘喝、妄言也”。

治宜散邪解暑。

图片

目录

一、消暑止渴

二、小儿伤暑

三、祛暑湿

四、暑伤气弱

五、伤暑其他症状

 

图片

一、消暑止渴

1.草果熟水

来源:《医方类聚》卷一九九引《吴氏集验方》。

功用:消暑止渴。

组成:乌梅三两,草果一两,干葛一两,白茯苓一两,甘草一两(炙),干姜一两半,缩砂仁半两。

用法:上锉。每服半两,水二碗,煎一碗,去滓,冷、热任意服。

 

图片

 

2.醍醐汤

来源:《东医宝鉴·杂病》卷三引《太平惠民和济局方》。

功用:解暑热,止烦渴。

组成:乌梅肉(另为末)一斤,草果一两,缩砂,白檀香各五钱,炼蜜五斤。

《医方类聚》引《必用全书》有麝香,无草果。

用法:上为细末,入蜜,微沸,搅匀,瓷器盛。冷水调服。

图片

 

3.养夏汤

来源:《石室秘录》卷四。

功用:健脾润肺,清凉祛暑。

组成:麦冬三钱,元参三钱,五味子一钱,白术五钱,甘草一钱,香薷八分,六曲三分,茯苓三钱,陈皮五分。

用法:水煎服。

 

图片

 

4.橘红散

来源:《养老奉亲书》。

功用:老人夏月消食和气。

组成:陈橘皮一斤半(汤浸,洗五七度,用净巾拭干,后用生姜五两取自然汁,拌橘皮令匀,淹一宿,焙干,称一斤),肉豆蔻半两,甘草五两。

用法:先将甘草寸截,用白盐五两,一处同炒,候盐红色、甘草赤色为度,一处为末。如茶点之。

 

图片

 

二、小儿伤暑

1.清暑生津汤

来源:《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

功用:益气清热,养阴生津。

主治:小儿暑热症,又名夏季热,与中医学中的“疰夏”、“消渴”、“暑温”等证类似。其病机由于暑气蕴遏肺胃,薰灼皮毛、腠理闭塞,耗气伤津而致,婴幼儿为多见。临床上以夏季长期发热不退、口渴多饮、多尿、汗闭为主要症状。似与某些小儿对高热气候适应不良有关,尤以出生后过第一个夏季的婴儿最为多见。一次发生后,常可连续发生数年。

组成:生石膏20克,知母4.5克,竹叶4.5克,甘草4.5克,西洋参3克,鲜石斛6克(干品减半),鲜芦根20克,鲜生地12克(干品减半),黄芩3克,粳米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热重时一日可服2剂,可连续服用数周。

加减:

若热重不退者,可加银花9克,连翘6克;

口渴多饮、多尿者,可加蚕茧3枚,天花粉4.5克;

舌红口干、烦躁不安者,可加西瓜翠衣6克,莲肉6克,玄参4.5克;

纳呆大便不实者,可加生山楂9克,白术6克,白扁豆9克,而去知母、石斛、生地;

高热已退而有低热缠绵者,可加银柴胡6克,地骨皮9克,去石膏、知母;

乏力倦怠,精神不振者,可加孩儿参10克,黄芪10克。

方论:本方从白虎加人参汤化裁而来,在原方清热、益气、生津的基础上,以西洋参替代人参,使其在益气的同时加强清热养阴之功;石膏、知母、竹叶、黄芩清肺胃之热;生地、石斛、芦根可凉血滋阴,在清热之中更增生津益液之功;粳米、甘草和胃以保护胃气。因此本方对暑伤肺胃的病人最为有效。

验案:周某,男孩,1岁,1989年夏初诊。平素体弱,入夏后发热不退,发热将近1个月,已用抗菌素和解热药无效,来诊时患儿面色苍白少华,略显疲乏,测得体温为39.5℃,皮肤及手足心灼热,口渴频饮而少汗,纳呆大便干结,尿多而频,舌红苔黄腻,脉数,指纹紫红。证属暑热郁阻,肺胃受损,久则气阴不足。拟以益气养阴,清肺胃郁热治之,给清暑生津汤4剂。二诊:服药后热降,仍有余热徘徊在38℃上下,口渴、多饮、多尿已有改善,皮肤、手足心已不感灼热,舌红、苔薄黄,指纹显紫。拟前方去石膏、黄芩,加西瓜翠衣9克、银柴胡6克、地骨皮9克,再予4剂。三诊:患儿一般情况良好,面色转红润,舌淡红苔薄白,指纹显紫,上午无热而下午偶有低热,以二诊方加孩儿参10克、陈皮3克,复予4剂。四诊时已无热数天,患儿精神食欲良好。停药而仅给六一散每日9克,泡茶饮服。后未来诊,经访问已愈而未再发热。

 

图片

 

2.薷苓汤

来源:《痘疹传心录》卷十七。

主治:小儿夏月伤暑吐者。

组成:二陈汤合香薷饮加麦芽,车前子。

用法:水煎服。

 

图片

 

3.银白散

来源:《普济方》卷三六八。

主治:小儿伤寒,伤暑,伏热泄泻,自利烦渴,口燥咽干,中暑发渴,疮疹等。

组成:石膏三钱(水飞),腻白滑石一两,甘草(炙,锉)七分。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煎薄荷汤送下,白汤亦得,不拘时候。

 

图片

 

4.却暑丹

来源:《幼幼集成》卷二。

主治:小儿伤暑,误用风药,致心神昏闷,烦躁不安,甚则搐搦。

组成:漂白术,白茯苓,洁猪苓,宣泽泻各五钱,青化桂二钱,片黄芩五钱,正川连三钱,镜辰砂二钱,炙甘草五钱。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芡实大。每服二三丸,麦冬汤化下。或十中取一,煎服亦可。

图片

 

三、祛暑湿

1.鲜藿香露

来源:《中药成方配本》。

功用:芳香宣浊。

主治:暑湿气滞,胸闷呕恶。

组成:鲜藿香一斤。

用法:用蒸气蒸溜法,每斤吊成露二斤。每用四两,隔水温服。

 

图片

 

2.加减十味香薷汤

来源:《普济方》卷一一七引《经验良方》。

功用:夏月常服清头目,祛暑湿,顺气清神,理脾。

组成:香薷穗四两,白扁豆(炒),厚朴(姜制),茯神(去皮木),紫苏叶,甘草,陈皮(去白)各二两,檀香一两,干木瓜二两,丁香半两。

用法:上为细末。白沸汤调服。

 

图片

 

3.香薷四苓散

来源:《家庭治病新书》引《集验良方》。

主治:暑湿,发热烦渴,小便不利者。

组成:香薷,厚朴,茅术,木通各一钱,白扁豆二钱,滑石,茯苓各三钱。

用法:水煎服。

 

图片

 

4.冰霜梅苏丸

来源:《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呼和浩特方)。

主治:暑湿。

组成:花粉,葛根,苏叶各一两,柿霜,薄荷,山楂各二两,乌梅肉五两。

用法:上为细末,冰糖滓起母子,滚此药面,如黄豆大,再包白糖打如钮扣。

 

图片

 

5.茯苓汤

来源:方出《临证指南医案》卷八,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

主治:热蒸湿郁,暑入气阻,目病。

组成:冬桑叶,谷精草,望月砂,苡仁,通草,绿豆皮,茯苓。

用法:水煎服。

 

图片

 

四、暑伤气弱

1.生脉散

来源:《医门补要》卷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