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暑温 病症详解与中药方集

 369蓝田书院 2023-04-13 发布于广东

图片

 

暑温,是夏季感受暑热病邪引起,初起以阳明胃热证候为主的急性外感热病。

暑温发病急骤,初起即见壮热、汗多、烦渴、面赤、脉洪大等阳明气分热盛证候。

本病传变迅速,病情较重,临床上易出现闭窍动风和津气欲脱等重证。

图片

《素问·热论》曰:“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曰:“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实是暑病证治的最早记载。

明代张景岳则以受寒受热分阴暑和阳暑。

《景岳全书》:

“阴暑者,因暑而受寒者也”,

“阳暑者,乃因暑而受热者也”。

叶天士在《幼科要略》中更明确指出“夏暑发自阳明”及“暑必兼湿”的见解,突出了暑病的病理特点。

吴鞠通认为热与湿搏而为暑,且将暑病之偏热者另立名为“暑温。”

《温病条辨》曰:“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于热者也”。

并描述暑温的临床症状“形似伤寒,但右脉洪大而数,左脉反小于长右,口渴甚,面赤,汗大出者名曰暑温。”至此,确立了暑温的病名。

图片

本病成因,多为人体正气不足,感受暑热病邪而致病。

夏令天气炎热,人若汗泄过多,津气耗伤或因劳倦过度,正气亏乏,机体抗御外邪能力低下,暑热病邪乘虚侵入人体而发病。

正如王安道所说:“暑热者,夏之令也,大行于天地之间,人或劳倦,或饥饿,元气亏乏,不足以御天令之亢热,于是受伤而为病”。

图片

暑为火热之邪,故清暑泄热为本病的基本治法。

根据病机变化及证候表现,初起暑入阳明气分,治宜辛寒清气,涤暑泄热;

如暑热损伤津气,则宜甘寒之剂以清热生津;

如暑热已解而津气大伤,又当用甘酸之品以益气生津,酸苦之品以泄热生津。

叶天士引张凤逵所说:“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概括了暑温邪在气分阶段不同证型的治疗大法。

若暑热化火,生痰生风,内传营血,闭阻心包,引动肝风,则须根据病情分别采用清营凉血,化痰开窍,凉肝熄风等法。

后期余邪末净,气阴未复,治以益气养阴,清泄余热。

至于王伦《明医杂著》中说:“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乃针对暑邪的性质和病理特点而确定的治疗原则,其目的就是清心涤暑,并引导心火下行,使暑热有外出之径。

 

图片

 

目录

一、感受寒暑,暑温

二、太阴暑温

三、阳明暑温

四、三焦暑温

五、湿热证暑温

六、一切暑热毒

 

图片


一、感受寒暑,暑温

1.薷藿汤

来源:《医学入门》卷八。

主治:夏月感冒暑邪。

组成:香薷散合霍香正气散。

用法:《医部全录》:上锉,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图片

 

2.正气太平丸

来源:《慈航集》卷上。

主治:夏秋感受寒暑,伤风头痛,恶寒发烧、遍身骨节疼痛,霍乱吐泻,瘟疫疟痢,时毒斑疹,四时不正之气。

组成:当归三十两(酒炒),白芍三十两(酒炒),枳实二十两(麸炒),薄荷十五两(微焙),广藿香三十两(酒炒),青皮二十两(炒),紫苏二十两(微炒),甘草五两(生炒),厚朴二十两(姜汁炒),山楂三十两(炒),麦芽三十两(炒),槟榔二十两(炒),草蔻仁三十两(炒),制半夏二十两(姜汁炒),神曲三十两(炒),柴胡十二两(炒),莱服子三十两(炒),山栀二十两(姜汁炒),黄芩十二两(酒炒),制军十二两(酒炒),车前子二十两(盐水炒),木通十五两(炒)。

用法:以上药如法炮制,各研净细末分两,炼蜜为丸,每颗重四钱。

大人一丸,小儿半丸,照后汤头煎汤送服。

感冒伤风,头痛恶寒发烧,遍身骨节疼痛,用煨姜三钱,葱头三枚煎汤化服一丸,盖暖出汗即愈;

霍乱吐泻,用煨姜三钱,灶心土三钱,煎汤化服一丸;

疟疾,用煨姜三钱,大枣三枚,煎汤化服一丸,在疟未来之前早一时服;

红痢,用金银花三钱,炒地榆炭二钱,腹痛加广木香一钱五分,煎汤化服一丸;

白痢,用大枣三枚,煨姜二钱,红砂糖三钱,煎汤化服一丸;

瘟疫,用薄荷八分,赤饭豆五钱,炒柴胡五分、煎汤化服一丸;

斑疹,用玄参五钱,知母二钱、炒升麻一钱,煎汤化服一丸;

孕妇,用当归五钱,炒黄芩八分,砂仁一钱五分,煎汤化服一丸;

产后,用当归八钱,炮姜八分,益母草三钱、煎汤化服一丸。

 

图片

 

二、太阴暑温(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

1.小半夏加茯苓汤再加厚朴杏仁方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

主治:两太阴暑温,咳嗽,声重浊,痰多不甚渴,渴不多饮者。

组成:半夏八钱,茯苓块六钱,厚朴三钱,生姜五钱,杏仁三钱。

用法:甘澜水八杯,煮取三杯,温服,一日三次。

方论:此暑温而兼水饮者也。

故以小半夏加茯苓汤,蠲饮和中;

再加厚朴、杏仁,利肺泻湿,预夺其喘满之路;

水用甘澜,取其走而不守也。

 

图片

 

2.清络饮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

主治:手太阴暑温,发汗后,暑证悉减,但头微胀,目不了了,余邪不解者。

组成:鲜荷叶边二钱,鲜银花二钱,西瓜翠衣二钱,鲜扁豆花一枝,丝瓜皮二钱,鲜竹叶心二钱。

用法:上以水二杯,煮取一杯,每日二次。

 

图片

 

3.清络饮加甘桔甜杏仁麦冬汤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

主治:手太阴暑温,但咳无痰,咳声清高者。

组成:清络饮,甘草一钱,桔梗二钱,甜杏仁二钱,麦冬三钱。

方论:咳而无痰,偏于火而兼湿,用清络饮清肺络中无形之热,加甘、桔开提,甜杏仁利肺而不伤气,麦冬、知母保肺阴而制火也。

 

图片

 

.新加香薷饮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

主治:手太阴暑温,形如伤寒,右脉洪大,左手反小,面赤口渴,但汗不出者。

组成:香薷二钱,银花三钱,鲜扁豆花三钱,厚朴二钱,连翘二钱。

用法:上以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服尽不汗,再作服。

 

图片

 

三、阳明暑温(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

.归葛饮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别名:归葛煎(《医级》卷七)。

主治:阳明温暑时证,大热大渴,津液枯涸,阴虚不能作汗。

组成:当归三五钱,干葛二三钱。

用法:水二钟,煎一钟,以冷水浸凉,徐徐服之。得汗即解。

 

图片

 

2.清营汤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

功用:《方剂学》: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主治:

1.《温病条辨》:暑温,邪入手厥阴,脉虚,夜寐不安,烦渴舌赤,时有谵语,目常开不闭,或喜闭不开及阳明温病,邪在血分,舌黄燥,肉色绛,不渴者。

2.《方剂学》:邪热初入营分,身热夜甚,口渴或不渴,时有谵语,心烦不眠,或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象细数。

组成:犀角三钱,生地五钱,元参三钱,竹叶心一钱,麦冬三钱,丹参二钱,黄连一钱五分,银花三钱,连翘二钱(连心用)。

用法:上以水八杯,煮取三杯,每日三服。

验案:暑温。

《吴鞠通医案》:温邪入心包络,神昏痉厥,极重之症。

连翘9g,生石膏18g,麦冬(连心)15g,银花15g,细生地15g,知母6g,丹皮9g,生甘草4.5g,竹叶6g。

夜服2帖,明早1帖,再服紫雪丹12g。

 

图片

 

3.小陷胸加枳实汤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

主治:阳明暑温,水结在胸,脉洪滑,面赤身热头晕,不恶寒,但恶热,舌上黄滑苔,渴欲凉饮,饮不解渴,得水则呕,按之胸下痛,小便短,大便闭。

组成:黄连二钱,栝楼三钱,枳实二钱,半夏五钱。

用法:急流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方论:暑兼湿热,热甚则渴,引水求救,湿郁中焦,水不下行,反而上逆则呕;

胃气不降,则大便闭。

故以黄连、栝楼,清在里之热痰,半夏除水痰而强胃;

加枳实者,取其苦辛通降,开幽门而引水下行也。

 

图片

 

4.半夏泻心汤去干姜甘草加枳实杏仁方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

主治:阳明暑温,脉滑数,不食不饥不便,浊痰凝聚,心下痞者。

组成:半夏一两,黄连二钱,黄芩三钱,枳实二钱,杏仁三钱。

用法: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方论:

半夏、枳实开气分之湿结;

黄连、黄芩开气分之热结;

杏仁开肺与大肠之气痹。

暑中热甚,故去干姜。

非伤寒误下之虚痞,故去人参、甘草、大枣,且畏其助湿作满也。

 

图片

  

四、三焦暑温

.杏仁滑石汤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

主治:暑温伏暑,三焦均受,舌灰白,胸痞闷,潮热,呕恶,烦渴,自利,汗出溺短者。

组成:杏仁三钱,滑石三钱,黄芩二钱,橘红一钱五分,黄连一钱,郁金二钱,通草一钱,厚朴二钱,半夏三钱。

用法: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方论:热处湿中,湿蕴生热,湿热交混,非偏寒偏热可治。

故以杏仁、滑石、通草先宣肺气,由肺而达膀胱以利湿;

厚朴苦温而泻湿满;

芩、连清里而止湿热之利;

郁金芳香走窍而开闭结;

橘、半强胃而宣湿化痰,以止呕恶。

俾三焦湿处之邪,各得分解矣。

 

图片

 

.三解汤

来源:《医醇剩义》卷一。

功用:急下存阴,三焦通治。

主治:暑湿气合,郁为大热,五心烦躁,坐卧不安,渴饮胸痞。

组成:黄连五分,黄芩一钱,大黄四钱,栀子一钱五分,花粉二钱,连翘一钱五分,半夏一钱,茯苓二钱,木通一钱,泽泻一钱五分,青荷梗一尺。

 

图片

 

3.加味清宫汤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

主治:暑温漫延三焦,邪气久留,舌绛苔少,热搏血分者。

组成:清宫汤加知母三钱,银花二钱。

用法:竹沥五茶匙冲入服。

方论:此苦辛寒法也。

知母泻阳明独胜之热,而保肺清金;

银花败毒而清络;

竹沥除胸中大热,止烦闷消渴;

合清宫汤为暑延三焦血分之治也。

 

图片

 

五、湿热证暑温

.清暑益气汤

来源:方出《温热经纬》卷四,名见《中医方剂学讲义》。

功用:清暑热,益元气。

主治:

1.《温热经纬》:湿热证,湿热伤气,四肢困倦,精神减少,身热气高,心烦溺黄,口渴自汗,脉虚者。

2.《方剂学讲义》:暑热伤气,汗多烦渴,脉大而虚。

组成: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秆,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

方论:

1.《中医方剂学讲义》:方中黄连、竹叶、荷梗、西瓜翠衣清热解暑,西洋参、麦冬、石斛、知母、粳米、甘草益气生津,合而用之,具有清暑热、益元气之功,方名清暑益气汤,即本于此。

2.《新编中医方剂学》张洁古说:肺主气,夏日火热灼金,则肺受伤而气虚。可见暑热是最易伤气的。

实热蕴于气分,则见白虎汤证;

暑热伤气,则见汗多烦渴,脉大而虚。此与白虎证类似,所不同者,白虎证系邪热蕴于气分;

此证系暑热蕴于气分。

暑气通心,故用黄连泻心经之热以治其本而为主。

西瓜翠衣、荷梗清热祛暑以为辅。

暑易耗气伤阴,方中西洋参、粳米、甘草益气;

麦冬、石斛、知母养阴,共为兼治。

竹叶清热利水,使暑热自小便而去,可为引和。

3. 《历代名医良方注释》:暑为阳邪,当升当散,热蒸外越,则腠理开而多汗;

汗泄过多,耗气伤津,则见口渴心烦,体倦少气,脉虚数等症。

治疗上应清暑退热,益气生津并进。

故方中西瓜翠衣、荷梗、黄连、知母、竹叶清暑退热;

西洋参、石斛、麦冬、粳米、甘草益气生津。

方名清暑益气汤,其意在此。

以治疗暑热病气津两伤者为宜,若温而挟湿,呕恶吐泻者忌用。

4. 《医方发挥》:本方所治乃暑热耗气伤津之证。

张元素说:肺主气,夏热火盛灼金,则肺受伤而气虚。

所以,治疗暑热伤气者,不仅要清其暑热,而且还须益气生津。

故本方药大略可分为两部分,一组清热涤暑,一组益气生津。

方中以西瓜翠衣、知母、荷梗、淡竹叶、黄连清热涤暑;

以西洋参、麦门冬、石斛、甘草、粳米益气生津;

西瓜翠衣甘凉,清透暑热,止渴又利小便,西洋参甘微苦凉,益气生津止渴,性凉而补,共为主药;

荷梗清热解暑,通气行水,泻火清心,

石斛甘淡,清热养阴,益气除热,

麦门冬甘寒,养阴润肺,益胃生津。三药共奏清热解暑,养阴生津之功,为辅药;

黄连苦寒,其功专于泻火,以助清热祛暑之力,

知母苦寒质润,滋阴泻火,

竹叶甘淡寒,清热除烦。

三药合用专于清热除烦,为佐药;

甘草、粳米益胃和中,为使药;

诸药合用,具有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之功。

 

图片

 

2.救阴逐暑饮

来源:《秋疟指南》卷二。

主治:暑湿,浑身壮热,头痛口渴,舌苔焦黄,大便秘结,溲溺赤涩,或兼腰痛,或腹中饱滞而欲呕,甚则神昏谵语,舌苔焦黑,昼夜不已。

组成:大黄三钱,麦冬三钱半,淡竹叶一钱半,生山栀二钱,条芩四钱,云连八分,滑石三钱,杏仁一钱半,花粉二钱,青蒿四分,连翘一钱半,元参三钱,玄明粉一钱。

用法:用水二碗,煎至一碗服之。

 

图片

 

六、一切暑热毒

.半夏解毒汤

来源:《校注妇人良方》卷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