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人间——每个声音都值得倾听,每个个体都值得关注

 赵数理 2023-04-13 发布于上海

想起了一个所谓的“二八法则”,20%的人拥有80%的财富,放到其他方面也是如此。

有人说,如今二八法则已经变了,趋向于2%的人拥有98%的财富。这个说法太过极端,应该还不到这个程度吧。

不过,从学历金字塔图可以看出,211及以上的学生占同龄人恰好是2%多一点点。

前些天刷屏的一个文章,看不见的二本大学生,二本学生也是同龄人的16%啊,6个同龄人只有一个能上本科。

在媒体上,经常被看到、被听到的,只有金字塔的尖端。

甚至很多211乃至985学生都自称渣渣。

90后和00后的同龄人中,超过一半没有参加过高考。当他们看那些青春电影的时候,有什么感想呢?

今天下午在图书馆闲逛,看到这么一本书,《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一位北大博士后写于2009年,我断定这本书价值重大。从前言看出,主要是采访了当时在北京蜗居的一些80后大学毕业生,他们“高智而弱小”,他们的喜怒哀乐和生活工作都将被一一呈现。

我很喜欢类似这种纪实文学,可以让我们把视线从金字塔尖端转移到中层和下层,社会金字塔的99%是由中层和下层组成的。

只看尖端,只看新闻联播,只能知道一个国家的冰山一角。

还有一本给我长久震撼的书,我听了三次有声书,看了两次纸质书。作者和书名我不敢写,因为某种大家都了解的原因,如果写了可能会被和谐。 

扯远了,回来。

关注最广大人群的想法是我2020年在观念上的一大转变。

在此之前,我特别关注马云啊、刘强东啊这些大佬,教育领域也是最关注985高校,很少去想普通人的生活和普通大学的人才培养。可是,我自己明明是个农民出身的普通人,怎么没关注自己所处的群体呢。

从上半年反复思考《水浒传》开始,深刻了解了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群众才是时代的代表,水浒传如此鲜活地讲述的中下层群众的生活,这应该是它成为名著的重要原因。下半年的学习进一步强化了这个观念。

关注那些很少被关注的群体,如最劳累的农民工、奔波的快递员和外卖小哥、留守农村的老人和孩子,绝不是为了引发社会对立,挑起人民内部矛盾。只有全面地了解中国,才能知道如何建设一个更美丽的中国。

有些思路是在写的过程中产生的:现在很多中产阶层的焦虑,或许与中下层不被关注的环境有一定的关系。这样的舆论环境,好像只有考上名校、进入500强、升职加薪,这样的人生才值得过?

其实并不是啊。关注中下层并非仅仅诉苦,而是将各色人物的样貌全面地展示出来,之后我们很可能会发现,其实是否上名校,有钱没钱、一线还是十八线,与真实的那种不可量化的暖暖的幸福并没有刚性关系。也就不再如此焦虑。

前几天许君聪主演的《中国飞侠》上映了,就不剧透了。

金庸以《鹿鼎记》封笔,周星驰以《长江七号》息影,武功盖世的英雄终究回归蝇营狗苟的生活,天马行空的不羁难免重返柴米油盐的世俗。我们的教育研究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