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霍永红名师工作室

 衡水五中而已斋 2023-04-13 发布于河北

当今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快速发展,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新技术带来的新观念正充盈着未成年人的精神世界。但社会上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欺诈行为、以权谋私,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这些消极因素也给小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各种消极因素,容易让小学生纪律、法律意识淡薄,自私狭隘、意志薄弱、怕苦怕累、厌恶劳动,诚信观念不强,节俭意识缺失……这些都给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课题。

传统的德育课程内容有教条化倾向,德育课程教学模式多说教,少实践,不能适应新时期未成年人发展的需要。国内近年来,中央、省级少工委纷纷提出学校德育活动要尝试本土化的建议,各地学校也将德育与本地实际有机结合了起来,开展了一系列符合学生特点的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围绕我们赤岸本地乡土的资源,我们将学校德育实践活动以赤岸乡土资源为中心,尝试德育活动的赤岸本土特色化,即德育实践活动是为了学生了解家乡,服务家乡,从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感,完美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根据德育教育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未成年人的理念,结合我们赤岸小学丰富的乡土自然、乡土经济、乡土文化、乡土名人等乡土资源,针对学校德育现状,我们赤岸小学近几年来在整合各种乡土资源,建立乡土德育资源库的基础上,开发了一系列有价值的乡土德育课程资源,进行了乡土德育与传统德育紧密结合的方法对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校乡土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具体表现在:学科教学德育课程资源、校园建设德育课程资源、家庭社区德育课程资源三个方面。

一、立足课堂教学活动,开发乡土课堂德育课程资源

“德育如果没有教学,只是失去了手段的目的,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那就是没有目的的手段。”在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我们赤岸小学始终把课堂教学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放在首位,以学科课堂为主渠道,开展学科乡土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利用。

课堂教学引入乡土。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往往首先是由热爱自己的家乡开始的,而热爱家乡是以“知家乡”为前提的。因此,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编撰乡土教材,形式有文本教材,内容包括乡土自然、乡土文化、乡土名人等,在此基础上运用乡土教材开展课堂教学,实施乡土德育。

通过实践活动,我们整理、编写了《可爱的赤岸》、《做个文明人》、《赤岸文化》等读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对课程内容进行“二度开发“编写了校本课程教学设计专辑——《乡土情结》,校本课程优秀案例汇编——《春华秋实》等。这些教材中,一代名医朱丹溪、中国的棉花之父冯泽芳、爱国忧民的朱一新、唯一参加长征的作家冯雪峰、老红军冯志祥、拾金不昧的小古月……深深的烙在小学生的脑子里,这些乡土教材的使用,学生道德品质明显提升,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充满自信,同时可以有效处理好同学间的关系,在同学之间能够积极向上的成长;学生能够学会探究,具有充分挖掘地区资源的能力;学生掌握参与爱校爱乡的技能,扎实根基,从而在爱乡的过程中爱自己身边的一切,积极投身社会学习活动,养成一种主动向上的社会责任感。学生的综合实践素质得到的提升。住校、中餐生能自主就餐,自主管理三项竞赛,行为习惯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学生在课外能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比如调查研究丹溪的水源,访问赤岸华川集团的建设,走访老红军……学习的合作的意识得到了强化,学习的热情也得到了助燃,教育教学效果相互推动共同提高。

学科活动紧贴乡土。课堂教学虽然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但有效开展拓展课程活动,既可深化又可拓展课堂教学知识,同时还可激发学生兴趣。在拓展课活动中,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乡土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

一是开设拓展课深入乡土文化。学校开设家乡美食制作拓展课程,通过进行柴叶豆腐、豆皮素包、赤岸酥饼、丹溪红曲酒、粽子、清明果等家乡美食的制作活动,让学生体验家乡美食文化,贴近家乡人民,增强劳动情怀。拓展活动中,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动脑、动手,进行劳动制作,还和其他同学分享劳动成果。拓展活动还促进学生与家人的联系,参加拓展活动的学生将学到的才艺到家里去展示,帮家里做家务,也把自己在家中父母那里学到的本领在拓展课中大显身手。参加拓展课的学生也带动了班级中的更多学生的美食制作兴趣,美食制作拓展活动成为学校的热门活动。

二是开展学科知识渗透乡土文化。语文学科老师组织学生开展“说家乡、话家乡”有奖征文竞赛。学生写出了很多反映家乡风土人情的优秀文章,如有的写迎龙灯的欢乐、有的写杨梅吃甘蔗的畅快满足等,写作的过程就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爱乡情感的教育过程。让学生利用寒暑假搜集整理民间故事、谜语歌谣、民俗谚语等,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文化资源,品读家乡的文化内涵,丰富他们的乡土文化知识,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习作课堂上,教师根据授课的需要从乡土教材中恰当选取家乡的风土人情素材,介绍家乡的自然人文景观,松瀑山风光、朱丹溪陵园、戚家军纪念馆、古月桥保护区风光,家乡的历史文化传说等。让学生熟悉的实实在在的生活走进课堂,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学以致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感受了赤岸的魅力。为了了解民营企业家,学校组织学生参观赤岸造纸厂(华川集团),访问家乡的企业家冯潮兴,引导学生发扬吃苦耐劳、永不言败、开拓创新、遵纪守法、奉献社会的传统美德。数学学科老师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赤岸雅端容安堂进行乡土调查,充实教材内容,针对容安堂的特征和所处的地理位置,设计多种测量方法。通过对容安堂的实地考察,不仅巩固了教材基础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意识。美术老师在课堂上特别注重挖掘美术资源,如赤岸的茭白、杨梅、甘蔗、西瓜等特产,戚家军纪念馆、柏峰水库都是极好的美术素材。让学生领悟到生活处处皆有美,关键是拥有一双善于审美的眼睛。美轮美奂的乡土风光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生活的热情,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科学教师结合教学内容,针对赤岸农村的传统能源主要来源于柴禾的实际情况,让同学们开展调查研究,查阅相关资料,撰写有关赤岸环境变化的小论文,并提出自己的改进措施,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三是主题班会活动激发乡土文化。班主任充分利用各种乡土自然、人物、经济、文化资源,精心策划主题班会,通过主题班会洗礼学生心灵,促其健康成长。在组织学生参观老年协会、敬老院后,有的班级组织了《珍惜拥有学会感恩》的主题班会,让同学们交流感受,分享思想上的收获。为了对自己的家乡的历史文化更加了解,有的班级组织了乡土礼仪知多少主题班会,开展了赤岸名人、传说的故事会。同时为了充分发挥乡土名人在学校德育中的作用,学校还利用主题班会时间,邀请乡土名人进校园,为同学们作“人生课堂” 讲座。冯泽芳的后人应邀回母校,为同学们作“放飞理想 把握今朝”的主题讲座,希望赤岸学子树立远大理想。乡土名人的讲座,成为校园内最受欢迎的精神大餐。

二、注重校园环境建设,开发乡土校园文化德育课程资源。

校园环境建设包括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让校园文化充盈校园的每个角落,渗透于各个领域,让人身临其境,沐浴其中,如春风化雨。建设乡土气息浓郁的校园文化,能使学校形成亲切感人的文化氛围,从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熏染。

文化建设突出乡土。一是赤岸文化墙的设计上突出乡土。赤岸文化墙是赤岸小学精心打造的文化宣传橱窗,赤岸文化墙中渗透的乡土元素包括赤岸简介、赤岸风俗风情、乡土名人等多个版块,内容翔实、图文并茂。通过在赤岸文化墙中渗透乡土元素,让同学们更便捷地了解家乡的历史和民俗文化,家乡的自然和经济状况,做到“识家乡、知家乡”,进而升华同学们“爱家乡、服务家乡”的情感。二是宣传牌内容的选择上体现乡土。如在学校外墙的壁画,就包括我镇的朱丹溪纪念馆、松瀑山瀑布、柏峰水库等乡土风景,独特的风景无疑是陶冶师生情操的生动教材。另外,我们还将师生的文学书画、摄影作品通过宣传牌、校园网站予以展示,自创乡土德育素材,激发了广大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情。三是校园建筑建设风格彰显乡土。通过校园建筑彰显民族风格,体现民族特色,发挥民族建筑的育人功能。在提供舒适工作、学习、生活场所的同时,引导同学们感受民族建筑的美。

以才艺平台展示乡土。一是体艺展示平台。举办文化艺术节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德育途径。每年的文化艺术节上,饱人眼福的书画展览,富有创意的班徽设计。艺术节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创设了体验成功的机会,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也极大的释放了学生的创造活力。二是校刊平台。坚持办好“雪峰文学”校刊,提供校园交流平台。在校刊上刊载乡土文化、乡土人物资料,推介师生抒写乡情的文章。这些展现师生才情、乡土气息浓郁的文字,深深打动着校园阅读者,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家乡、认识家乡。还有一年一度的以冯泽芳夫妇命名的“泽成奖学金”获得者的评选、展示活动,这些身边的榜样深深的感染着周围的同学。

用精神引领立足乡土。在实施乡土德育工程的过程中,我们将赤岸精神归纳概括为“团结、和谐、自信、坚韧”。以这八个字为主要内容的赤岸精神,是一代代赤岸人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我们立足乡土的思考和总结。以“坚韧”为例,我们教育学生,起点低不要怕,基础差不要紧,但必须坚持努力,争取每天都有新进步。只要持之以恒地打拼,就能获得成功。正是在“坚韧”精神的引领下,许多赤岸学子取得辉煌成就,如在宋朝,南青口勤奋好学的王龙泽状元及第,激励着子孙后代发奋进取;近代的冯泽芳克服家庭经济拮据等诸多困难,勤奋刻苦地学习,终于跨进了高等学府的大门,最终成为中国的棉花之父驰名中外。还有一些赤岸学子虽不能跨进高等学府的大门,但他们牢记母校教诲,带着自信的笑容和良好的习惯走向社会,同样书写着精彩的人生故事。像赤岸华川集团的农民企业家冯潮兴就是优秀代表。

三、落实主题实践活动,开发家庭社区德育课程资源。

德育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和校园里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在实践体验中内化、升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形成的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德育的目标只有通过德育实践活动才能得到落实。为了使学生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情感得到升华,真正落实德育课程资源开发与运用的目标,我们需要让学生在学习教材的基础上走出课堂,结合新一轮课程改革突出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开展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可进一步加深了对家乡的了解,增强服务家乡、建设家乡的意识,丰盈热爱家乡的情感。

实践活动利用乡土。一是为了充分利用社区德育资源,我们先后与冯雪峰故居、戚家军纪念馆、赤岸革命烈士墓、华川集团联系,建立了多个学生德育活动基地,定期到各个德育基地开展实践活动。比如到烈士陵园扫墓、栽树除草、祭奠英烈,继承先辈遗志,弘扬先烈精神;让学生到赤岸敬老院听老人讲革命奋斗争史,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从而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参观华川集团,体验成功者的奋斗历程,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在助残日到社区活动地点担任志愿者,培养扶贫助残的责任意识及和谐社会意识;到社区参加清理垃圾、牛皮癣,体验劳动的乐趣与艰辛,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同时养成不乱丢垃圾不乱涂乱画的良好习惯。二是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三是学校配合新课改的需要,在每学期结束时有针对性地为同学们安排假期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的内容安排上,突出了乡土资源的利用,一学期一个主题。如搜集赤岸民俗传说、整理乡土名人资料、了解家乡的巨大变迁、为父母做几件感恩的实事(比“我如为父母洗一次脚”)、调查家庭经济的发展情况等等。这些实践内容,可以在父母或亲朋好友的帮助下共同完成。这样,通过家庭社区的参与,强化了学校教育的效果。

我校的多年实践表明,乡土德育课程资源对学生有极强的亲和力,容易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其开发和利用的功能已初步彰显,为我校的德育工作注入了新鲜活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我校通过开发乡土德育课程资源,建立起了立体式的德育教育模式,加强了学校与家庭、社区的联系,形成了学校与家庭、社区教育的合力,学生全方位地得到德育陶冶,全过程地受到德育熏陶。通过开发乡土德育课程,我校学生的行为习惯明显好转,社会责任感明显增强,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乡土德育课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提高了我们赤岸小学的德育实效,同时在师生开掘乡土资源的过程中,开展丰富多彩的乡土德育活动,促进了乡风文明,丰富了德育内涵,对家乡的文明进程,对构建和谐社会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