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魅力太行 · 河北邢台 ‖ 我的爷爷由河北山村闯进太原城

 魅力太行公众号 2023-04-13 发布于河北
文/冯喜玲

1950年,我爷爷带着全家老小七口人,从河北邢台西部大山里移居来到山西太原。

刚到太原时,没有住处,一家人住着庙里的空屋子。白天还好,求神拜佛的人来来往往。到了晚上,大庙里黑乎乎、静悄悄的,让人害怕。爷爷只能一边为家里找地方建房,一边说着壮胆的话安慰家人。

那时,太原刚解放不久,百废待兴。首义门南侧属于城外,到处都是乱搭乱建的土坯房子,一些从乡下来的百姓,各自圈一片地,挖黄土打土坯,用木头檩椽作大梁,黄土麦秸和泥苫房顶,再买些旧门窗安上。

人口多的多盖几间,土坯垒砌围墙,就是一个小院了。我爷爷也像他们那样垒围墙、盖泥房,置办些旧家具锅碗勺瓢,用了接近两个多月的时间,给自己在太原安了家。

住的问题解决了,面临着是一大家人的吃饭问题。从河北带来的粮食吃的剩下不多了,看着家里的粮食越来越少,爷爷得想办法挣钱养家。一个农民,只能做点力气活。

爷爷看到附近都是要盖房子的人家,他就开始打土坯卖给这些盖房子的人。但光靠打土坯挣得那点钱根本不够养家的,爷爷在农村生活了50多年,总觉得只要辛苦种地就不愁没饭吃。

我家有个亲戚在榆次什贴村种地,爷爷就让我父母到榆次什贴村去种地,想着有亲戚也会照应一些。而我父母原来在河北就是种地,所以也没反对,就去了。那时父母亲刚19岁,在一个陌生的地方,种地的家具不全,难免需要向街坊邻居借用,由于互相听不懂对方的语言,处处艰难,日子很不好过。

1953年底,母亲生下了我。奶奶到村里伺候母亲月子,天寒地冻,家里特别冷,奶奶洗尿布,把手都冻出疮了。看到这么苦的环境,奶奶心疼自己的儿子媳妇及孙女,告知爷爷必须接我们回太原。第二年春天, 我们一家三口人回到爷爷家。

当年爷爷把我父母安排走后,家里还有年龄更小的一个叔叔和两个姑姑,生活依旧很艰难。两年后,并州路房子都建满了,一个小院连着一个小院,成为一个大的居民区,不再有人能在那里盖房了,土坯生意也就没法做了,爷爷又开始寻找挣钱的出路。

在老乡们推荐下,爷爷决定办一个小人书摊,本钱不需要多,收入较稳定。于是爷爷找有关部门办了营业许可证,用木板钉了一个装书的箱子,再找旧单人床板做摊位,钉几个长木条的凳子,跑新华书店购进一些连环画小人书,一切准备就绪后,爷爷的书摊开张了。

当时并州路有个民众市场,如同现在的集贸市场,爷爷的书摊就摆在这个热闹的集贸市场。

我父母亲从榆次什贴回到太原后,父亲找了一份在平车一社拉运货物的工作,母亲则在挨着家不远的招待所洗床单被罩,三姑做临时工,二叔和小姑要上学,一家子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后来三姑出嫁了,母亲生下来二妹,家庭的重担主要都压在爷爷与父亲的肩上。我爷爷和父亲早出晚归,为多挣每一分钱而辛劳。爷爷守着小人书书摊,父亲拉着小平车奔波在运送货物的路上。

我爷爷是一个能干的当家人,家里有再大的事情他都能想办法解决。我记事起,爷爷把书摊的地址搬到并州路与青年东街的交叉路口,那里交通便利,流动人口多,估计能多点收入。

在一座1937年日军建造的砖木结构的小二楼宿舍墙外,爷爷用几根原木搭了一个能遮风避雨的的棚子,靠墙跟摆几个长凳,中间支上两个单人床板,把书分类放好,一个简单的书棚就搭好了。这样的书棚,就是刮风下雨也不影响营业,爷爷想得真周到。

五十年代,人们的文化生活比较单调,小人书中有很多好看的故事,吸引着大家来翻阅。

来看书的的人只要花5分钱就能看薄的5本书,厚一些的则2分钱一本。爷爷很会经营,他购进了很多整套的连环画书,如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杨家将、西游记等等,吸引着读者欲罢不能,一本接一本连续看下去。

单本的书也很精彩,如铁道游击队,黄继光、邱少云、半夜鸡叫、红旗谱、大刀记、小二黑结婚、雷锋的故事、海霞、新儿女英雄传、地道战、为了六十一个兄弟、地雷战、红旗渠、小英雄雨来等等。

爷爷一旦发现新华书店有新书,就及时补进,并摆在醒目的位置,有这么多的好书,当然看的人就多了。每到周日,大学生、小朋友、周围的居民,陆陆续续来到书摊,挑选自己喜欢的故事书,聚精会神地看起来。有的顾客一看就是一上午或者是一下午,真的好痴迷。用如今的话来说,看到一本本正能量的好书就像享受了一顿丰美的精神大餐,满足着人们的渴求。

每天早上,爷爷先来到摊位,打水洒在地上,扫干净地,放好床板摆齐书,小长凳子用抹布擦拭干净,就开始招待来看书的顾客。中午爷爷不回家,奶奶挪动着小脚提着饭盒给爷爷送饭,替爷爷照看书摊。爷爷吃了饭,躺在床板上迷糊一会儿。日子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爷爷用小书摊的收入维持着家里的日常生活用度。

看到爷爷这么辛苦,我们也想出把力。每逢节假日,我们家人都会去书摊帮忙,整理书,帮顾客挑选,收钱。晚上把当日收回的5分、2分、1分钱一摞摞包好,留一些零钱第二天给顾客找零。

还要在家将破损的书粘贴好,散掉的页整理好用牛皮纸包住,用粗白线缝好,让二叔用毛笔写好书名,装进书箱,以备第二天出摊用。我们能帮忙时,爷爷就去文化局下属的管理处交当天的管理费用,或是看哪些书不全了,去新华书店补全。

爷爷为家的生存付出了一生。因为有爷爷的爱,我们的家特别和谐温暖。

1964年二叔上初中二年级,他的学习成绩特棒,但不幸得了肺结核病,那个年代肺结核病属于不治之症,二叔只好退学了。

爷爷为二叔的病每天发愁,父亲也到处打听治病的渠道,但也一筹莫展。二叔就和我爷爷商量回老家,找个中医看看。那时,生计艰难,爷爷和父亲脱不开身,只好让刚生下小妹不到百天的母亲陪着二叔回河北。

二叔身体本来就差,经过长途跋涉的颠簸,又步行了30多里的山路,连累带病,在我二姑家的一间空房子住了不到七天就去世了。

母亲只好安顿了二叔后,拍电报报信,奶奶得到消息,每天哭,家里笼罩着一片悲痛的气氛。爷爷白发人送黑发人,心火激胸,血压升高,得了脑溢血,病了一年多,也离开了我们。那年爷爷才64岁,真的好痛心!

家里的顶梁柱没了,接着大弟出生,奶奶每天忙着做饭看孙子,也顾不上哭了。小姑初中毕业后,分配到红卫纺织厂工作,母亲接替了爷爷的小人书摊做了一年多。1966年开始,街上不让摆小人书,所有的书全部上交到文化局管理处。这写在太原市的大街小巷摆小人书的摊位,从此退出历史的舞台了。

如今随着年龄走向夕阳红,过去的事情难以忘怀。那一幕幕曾经的过往如同放电影似的,永远留在记忆的深处。

作者简介:冯喜玲,女,生于1953年。籍贯河北邢台原邢台县朱温坪村,现居住太原市万柏林,于2004年自太原东方机械厂退休。爱好写作,将身边亲朋好友,花草宠物,日常感悟皆入文字之中,有作品见刊于《太原晚报》,老年大学《龙城》杂志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