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代 冯子振 行书《与无隐元晦诗》

 家有学子 2023-04-14 发布于甘肃

在中国书法历史中,元朝无疑是一个多姿多彩的篇章。尽管在这个时期涌现出众多书法大家,但也有一些才华横溢的人物被岁月湮没。冯子振这位同赵孟頫共事于翰林学士院的元朝人物,在今天并不为世人所熟知。然而,通过对他的书法作品的重新挖掘和研究,我们发现这位书法家实际上是一位别具一格的艺术大师。

文章图片1

冯子振在书法方面的声名虽然不显赫,但他留下的作品,如《与无隐元晦诗》等,足以证明他的书法技艺已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笔画流畅,极富个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冯子振还精通诗词创作,这使得他的书法作品更具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晚年信仰禅宗,与许多禅师交流密切,甚至多位日本僧侣向他请教书法。这使得冯子振的书法艺术受到了禅宗文化的影响。

值得关注的是,冯子振与日本僧侣无隐元晦的友谊。他曾亲笔创作赠送无隐元晦三首七言绝句以及其他传世作品。这些作品充分展示了冯子振对无隐元晦的重视,以及他在书法艺术上的执着和追求。由于冯子振并不为世人所知,这些书法作品对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元朝书法史具有极大的价值。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元朝书法的多样性,以及冯子振在其中所占据的独特地位。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文章图片4
文章图片5
文章图片6

文章图片7

《与无隐元晦诗行书》是冯子振创作的风格的作品,属于元代时期的书法篆刻题材的作品,《与无隐元晦诗行书》的尺寸32.7X102cm,使用水墨,纸本,目前该作品由东京国立博物馆保管。

冯子振是元代文人,其不仅擅长诗书,在音律等方面亦有极高的造诣,冯子振在历史上有“大器晚成”的评价,为什么说他“大器晚成”呢?因为他虽然考中了进士,但他的年龄是47岁,故而人谓“大器晚成”。

冯子振在文化艺术领域有着非常高的成就,尤其是在元代散曲这一方面,今人有不少论著对其进行研究。关于冯子振的书法,我们几乎很少能了解到,甚至连冯子振这个名字我们都非常的陌生。此《与无隐元晦诗》,为冯子振稀有传世书迹,此帖是写给日本僧人的书法作品,目前收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从《与无隐元晦诗》来看,冯子振的书法于元代书坛独树一帜,别具一格。在整体书法风格上,与明代书家张瑞图的书法有相似之处,但相比较而言,张瑞图的书法更具方折之感。

冯子振(1251—1348)字海粟,自号怪怪道人,又号瀛洲客,元代散曲家、诗人、书法家。湘乡(今属湖南省)人,一说为攸州(今湖南攸县)人。《冯氏族谱》又载其生于宝祐元年(1253)。

自幼“博洽经史,于书无所不读”。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47岁登进士第,人称“大器晚成”。

一生性豪嗜酒,每于酒酣耳热之际,诗兴大发,伏案即作,不论案存纸张多少,必一气写完而后止。《元史·儒学传》谓:"天台陈孚其为诗文大抵任意即成,不事雕凿。攸州冯子振其毫俊与孚略同,而孚极敬畏之,自以为不可及。子振于天下书无所不记;当其为文也,酒酣耳热,命侍史二三人涧笔以俟,子振据案疾书,随纸数多寡顷刻辄尽。"著有《居庸赋》,首尾五千言,雄浑正大,闳衔钜丽。后学称颂:“海粟冯公,下笔一挥万言,少亦不下千言,真一世之雄”。扬州《汉寿亭祠碑记》,由苏昌龄起句,冯子振脱草,赵孟頫书写,后世誉为“三绝 ”。

冯子振曾赴浙江吴兴访赵孟頫,饮酒中偶尔得见赵所作一幅梅花诗画,即执笔赋诗,写成《忆梅》《梦梅》《友梅》《寄梅》等一百首,内有“家是江南友是兰,梅花于我最相欢;人生离合阕友谊,珍重清春为岁寒”之句,一时烩炙人口。他同高僧中峰共析此作,到钱塘时,中峰也乘兴步韵写成咏梅一百首。赵孟頫读后,赞赏不已,题为《百梅双咏》,托人刻印发行。

此为冯子振亲自挥毫赠与日本僧人无隐元晦的书迹,内容为冯子振的三首七言绝句。

无隐元晦为日本丰前人,于延庆一年(西元1308年)渡元,在中峰明本处修行,于嘉历元年(西元1326年)返回日本,并成为京都建仁寺的住持。

元,冯子振《与无隐元晦诗》纸本,纵32.7cm,横102.4cm。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释文:万丈榑桑旭海东,起来绚枕拂枝红。谁知筏到姑苏岸,依旧禅林识祖风。晦是韬光不露机,木犀香里衲僧衣。若言此地真无隐,樵径迷踪底处归。遇得东瀛便挂包,如何白日浪滔滔。曹溪一滴无多子,南海烦师转竹篙。

日本晦上人无隐,一见知其为法器,书三解奉赠 海粟

放 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