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地理学视阈下的太行山

 燕山茶社 2023-04-14 发布于河北
文章图片1

太行山脉南北纵驰800余里,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如一堵天然屏障将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完全隔断。

太行八陉是东西往来仅有的交通道路,八陉出口处往往设关,关外往往建城,多为战略要冲,且是历史古城。太行山之重要,首先在其交通之用,其次在其屏障之险。

南太行环抱上党盆地,正所谓“上党从来天下脊”,自春秋时起争夺上党的战争便在羊肠坂道、天井险关之间不断上演。

如若攻下上党,南下太行便可长驱直入河内平原。太行东麓有肥沃的冲积扇,气候土壤适合农桑,在唐初是中央政府重要的财政来源,而此地区依仗太行庇护又极易产生离心力。

安史之乱以后,河北藩镇得以长期脱离长安管制半独立地存在,太行山脉的屏障意义不可忽视。

太行之自然地理空间

《禹贡》曰:“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太行山脉北端与恒山相连,左牵五台山,桑干、滹沱两条大河行走在崇山之间,是阻隔代北胡尘的天然防线。

文章图片2

山脉向南延伸,西侧低矮支脉之间多为小块谷地,横切太行的河流即发源于此,在东侧出口处形成峡谷或瀑布。从东麓仰望太行,其山体断层垂直陡峭,壁立千仞。

太行南端陡然西折,与王屋山衔接,《列子》云:“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传说中愚公立志要移的便是王屋山。沁水、丹水穿过南太行汇入黄河,在山前南麓冲击成平坦宜居的怀州(今河南沁阳)平原。

主山与支脉

因太行山脉绵延过长,通常将其分为三段描述。五台山是北段最重要的山峰,因山顶平缓像土台,故名五台。

五台山地处北纬38º-39º之间,再加上高海拔,因此夏无炎暑,故亦称清凉山。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其影响远播海外。日本僧人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描述了唐时五台佛教盛况,山间金阁寺百尺余高,内外庄严。

文章图片3

圆仁抵达五台山之时正是“会昌毁佛”前夕,毁佛风波中五台僧众纷纷从太行山间的军都陉东逃幽州,为防僧众涌入,卢龙节度使张仲武下令在居庸关封二刀斩杀逃亡僧众。中段太行向南延伸的同时山势趋缓,主要支脉有系舟、林虑二山。

五代山水画家荆浩在林虑山洪谷隐居,其《笔法记》载有洪谷景色:“有日登神钲山。四望回迹。入大岩扉。苔径露水。怪石祥烟。疾进其处。皆古松也。”可见林虑山间古木苍茂。

系舟山与林虑山之间的太行山主体受大断裂作用,形成了由玉峡关峡谷、浊漳大峡谷、壶关大峡谷等组成的大峡谷带,谷穴幽深奇险,为神怪传说提供了生长环境。

文章图片4

唐时怀州在林虑山的东南麓,《太平广记》载有樵夫在怀州境内的太行山间洞穴里发现黄金,心生贪念用石锤开凿数车并据为己有,不料那是天帝放在太行山的天藏,时任怀州刺史的裴谈接到天帝命令必须制止樵夫,否则怀州人都会受牵连死去。

怀州修武县有人嫁女,出嫁路上不知所踪,凌晨时分出现在村中小学,身体血肉淋漓无法言语。学校先生以为修武县近太行山,山中多生怪物,这断舌流血的女子必定是山野精魅,便令学生用石块将其打死。

可见,太行山既可作为天帝藏宝之处,也有各色神怪混迹山间。山间峡谷亦是交通要道,太行中段由北向南依次分布着井陉、淦口陉、白陉。陉道两侧为峭壁,山底则为狭窄壑口,一线微通,易守难攻。

位于白陉西侧起点的壶关大峡谷被称为“千里太行第一峡”,地形曲折闭塞,据严耕望先生考,史称“羊肠坂”之地即位于壶关县东南一百六十里处。

文章图片5

太行山南段呈东西走向,其主要支脉为王屋山。

《愚公移山赋》载“王屋作固。千岩纠纷。万仞回互。蓄冰霜而居夏凝结。联源流而飞泉积素。”太行王屋二山将来自东南海域的季风水气拦截在山前,南麓迎风坡便聚集了一条多雨带。

频繁集中的降雨再加上奔流于千岩万仞之间的河流,便形成了众多飞泉流瀑,如同银练般从山间倾泻到峡谷,可见王屋山水风光生机勃勃,太行诗歌中山水激赏的篇章多作于此地。

沁源、河阳坐落于山之南麓,李峤、岑参、司空图等多人曾在此筑业生活。

王屋山是道教“十大洞天之首”,唐杜光庭撰有《天坛王屋山圣迹记》状写山间盛景与仙道氛围。玄宗胞妹玉真公主曾受道于司马承祯,并在王屋山修行,彼时山间道教建筑颇为壮观。王屋山多传仙人隐居,凡人感遇之事。

文章图片6

山岳整体空间较为丰富,既为神怪故事提供了想象空间,又为避世隐者提供了生活空间,还为文人士子提供了山水审美空间。

河流及周边

正所谓以山定水,以水定路,以路定城,太行山水空间正是如此。太行西侧为高原,地表多低山丘陵,河流从山间发源顺应山势向东、向南流淌,冲积层土壤松软肥沃适于农耕,因此山前平原多建城,唐代太行山东麓分布有近十个州。

恒山北麓有桑干河流淌,其河源出于管涔山,《水经注》不同版本中亦称为㶟水或湿水。桑干河流域深广,其上游贯穿整个大同盆地,东出太行山后流向今河北北部与北京,最后汇入海河。

隋炀帝大业七年伐高丽,曾在桑干河岸驻扎,筑社、稷二坛,行社礼。《水经注·㶟水》[2]记载桑干河上游景观,水清且深,河道周围植被稀少,桑干河流域在唐人诗歌中多呈一片荒芜边戍景象。

文章图片7

桑干河连接幽朔两州,据严耕望《唐朝交通图考·河东河北区》,唐中叶以后河北中南部藩镇割据,从幽州出居庸关沿桑干河岸抵妫州,再经蔚州过雁门关前往太原或长安,是河北诸州与长安之间交通的重要通道,有多首作于桑干河畔的行旅之作可为佐证。

滹沱河发源于恒山南麓,西南流向与恒山平行,中游进入系舟山地后河道收紧,落差变大,在今阜平一带形成瀑布群,这是华北平原最大的瀑布群。

中山曾在滹沱河南麓建国,依托太行之险,一度成功抵抗赵国兵扰。自汉朝起,滹沱河便一直是防御北虏的前线阵地。

太行中段还有易水、拒马两条重要河流,拒马河发源于太行东麓,河道上游设紫荆关,在太行第七陉蒲阴陉上。

文章图片8

易水是拒马河的支流,战国时期流经燕国国境,今在河北易县南侧。荆轲刺秦王之典故与易水寒之意象多次出现在唐代诗人们的吟咏中,或状景,或述志,或送别。

浊漳河在太行西麓流域甚广,泥沙俱下水质浑浊。清漳河上游流经太行西侧支脉卧佛山,山间广布清澈岩泉,是清漳河上游重要水源。两漳河东出太行山,在东麓形成漳河冲击平原,邯郸、临漳、磁县等历史古城分布于此。

漳河流经三国魏的邺都,常与铜雀台等意象组合出现在咏史怀古诗中。丹河古称丹水,源出上党腹地,丹水上游是长平之战发生地,南出太行山后向东折,修武、获嘉两县在此河沿岸。

文章图片9

沁河发源于太岳山间,沿上党盆地西侧边缘一路向南奔流,切断太行山南出,济源、河内坐落于沁水下游河岸。隋大业年间修建永济渠,连接沁水与黄河,是向长安运送粮食重要的补给线。沁水流域春夏气候温和,植被丰富,上游多岩泉洞穴,出山则水面清广,孟郊、白居易、韩愈等诗人都有在此地游赏诗作。

太行之交通与军事空间

本质上山与山之间并无区别,决定山岳重要与否的一大关键因素在于其在政治地图上所处的位置

南北走向的太行山脉与东西流向的黄河下游几近垂直,将古冀州大地拆分为三块独立的地理单元,即今之山西、河北、河南三省。

分散在太行山脉四周的大小政权无不想吞并太行,雄踞黄河。为夺取更广阔更肥沃的土地,太行山脉附近的掌权者们利用山形势便凿山修路,至晚到晋时“太行八陉”便已全部成形。

文章图片10

《元和郡县图志》中引晋郭缘生《述征记》:“太行山首始于河内,自河内北至幽州,凡百岭,连亘十二州之界。有八陉:第一曰轵关陉,今属河南府济源县,在县西十一里;第二太行陉,第三白陉,此两陉今在河内;第四滏口陉,对邺西;第五井陉;第六飞狐陉,一名望都关;第七蒲阴陉,此三陉在中山;第八军都陉,在幽州。”

太行八陉中,有五条陉道可以沟通山西高原与河北平原,另外三条陉道,太行陉、白陉、淦口陉西侧都起于上党盆地腹内,控上党南下可取河内,东出可逼邯郸,战略意义可见一斑。

太行山脉间几乎所有重要的战争与交通往来,都围绕这八陉展开,而这也基本决定了太行山诗歌的基调与风格。

文章图片11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最频繁的在上党河内陆区,轵道、太行陉、白陉是最频繁的道路,见证着韩赵两国的挣扎;十六国北朝时期,多个政权都城在邺,淦口陉便成为掌权者遥控东西最重要的凭借;唐代爆发安史之乱和河北藩镇长时期的半独立状态,太行山脉在中间的阻隔屏障作用不可忽视。

另外,自汉时起,连接恒山与燕山的太行北段就是河北山西抵抗草原游牧民族南下的前线防线,尽管经常被突破,但山间不断修建的关隘长城在一定程度上守护了幽代二州的安宁。

轵关陉穿越王屋山西侧,连接山西侯马与河南济源。

陉道南段有轵关,北段有铁刹关,关隘在深沟峭壁之间,车难同轨,素有“河东大门”之称。轵关陉最早由晋人开通,晋文公为控制太行山南麓的南阳一带,横跨太行南北,打通了自垣曲通往济源的陉道。

文章图片12

位于晋城盆地西南侧的太行陉是第二陉,南北连接山西晋城与河南沁阳,是上党向南的门户。

陉道上设天井关,太行陉在唐代仍是重要的交通路线。白陉又名孟门陉,是上党腹地南出的一条陉道,连接山西长治与河南淇县。概因险阻异常,行人较少。

从上党腹地东出有太行第四陉即淦口陉,西起长治东连邯郸,对于都邺的政权来说,淦口陉是守卫都城的西面命脉。淦口陉西侧有壶关县,此地多险关,东南方向设有风门口、槲林关,把控上党东部大门,山岭高深,实为险厄。

太行中部最重要的交通道路是井陉,即太行第五陉,时至今日仍是石太铁路所经之地。井陉关又名土门关自古战事纷争不断,军事地位极高

文章图片13

第六陉飞狐陉一线微通,是唐代山北诸州噤喉所在。

飞狐陉北部没有高山阻隔,游牧民族可由此长驱南下,守卫该陉对于河北平原诸州极为重要。第七陉蒲阴,第八陉军都在中晚唐时期都是从长安或太原出发前往幽州的重要通道。

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撰. 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 1982.

[2](汉)刘向撰,何建章注. 战国策注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3](三国)曹操著, 中华书局编辑部编.曹操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3.

[4](三国)阮籍注, 陈伯君校注. 阮籍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