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新农民手册》病害篇 第四章 细菌引起的作物病害

 深海之星ccpsl0 2023-04-14 发布于河南

本章各节列表:

  • 第一节 细菌性病害的病原菌
  • 第二节 胡萝卜杆菌引起的软腐病
  • 第三节 丁香假单胞菌引起的番茄斑点病
  • 第四节 丁香假单胞菌引起的黄瓜角斑病
  • 第五节 黄单胞菌引起的番茄叶斑病(疮痂病)
  • 第六节 黄单胞菌引起的南瓜叶斑病(疮痂病)
  • 第七节 黄单胞菌引起的柑橘溃疡病
  • 第八节 黄单胞菌引起的白菜、甘蓝黑腐病
  • 第九节 细菌性病害的识别
  • 第十节 细菌性病害的农药防治
  • 附:农药的稀释倍数

细菌性病害是由细菌侵染所致的病害。侵害植物的细菌都是杆状菌,大多具有一至数根鞭毛,可通过自然孔口(气孔、皮孔、水孔等)和伤口侵入,借流水、雨水、昆虫等传播,在病残体、种子、土壤中过冬,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病。细菌性病害症状表现为萎蔫、腐烂、穿孔等,发病后期遇潮湿天气,在病部溢出细菌粘液(菌浓),是细菌性病害的一个显著特征。

细菌性病害往往是种传病害,种子或小苗带菌,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发病,再通过风吹雨溅传播,侵入健康植株的气孔或伤口并传染到整片作物。

细菌的生物学分类涉及20多个门类,但侵害植物的细菌都是杆状菌,细菌引起的植物病害,一般也被笼统地称为细菌性病害;从植物保护学的角度来说,我们只要分清两类细菌性病害:发病后可用杀菌剂治愈的细菌性病害,如大白菜软腐病;和一旦发病后很难治愈的细菌性病害,如番茄青枯病。

第一节 细菌性病害的病原菌

为害蔬菜与水果作物的细菌性病原菌主要有:

  1. 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以前称欧文氏杆菌),引起的病害有白菜、甘蓝、萝卜、胡萝卜软腐病,马铃薯黑胫病,果树细菌性流胶病等;
  2. 假单胞菌,引起的病害有番茄细菌性斑点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黄瓜细菌性缘叶枯病等;
  3. 黄单孢菌引起的病害有茄科和瓜类作物的细菌性叶斑病(疮痂病),柑橘溃疡病,白菜类与甘蓝类十字花科蔬菜的黑腐病,豆类作物(大豆、菜豆、豇豆)的细菌性叶斑病(细菌性疫病、叶烧病)等
  4. 青枯雷尔氏菌(曾归属于假单胞菌),引起茄科和瓜类作物以及花生、生姜等作物的青枯病(生姜青枯病又叫姜瘟);
  5. 密执安棒状杆菌,引起番茄溃疡病、马铃薯环腐病;
  6. 皱纹假单胞菌,引起番茄髓部坏死病。

以上(4)、(5)、(6)三项细菌性病害属于毁灭性的土传病害和维管束病害,我们将在土传病害的有关章节中再作重点介绍。

第二节 胡萝卜杆菌引起的软腐病

软腐病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细菌性病害,病原菌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简称胡萝卜杆菌,旧称欧文氏杆菌)是酷似大肠杆菌的一种细菌,它能产生果胶分解酶,水解植物细胞之间的果胶,从而导致细胞分离,植物组织腐烂发臭,这种病害通称为细菌性软腐病,易感作物有白菜、甘蓝、萝卜、胡萝卜、莴笋等,胡萝卜杆菌及其亚种还能引起番茄和辣椒软腐病、马铃薯黑胫病以及果树细菌性流胶病。如果没有叶甲、跳甲等虫害或农事操作在植株上造成的伤口,大多数作物能够抵抗住胡萝卜杆菌的入侵而不发病。

文章图片1

大白菜软腐病

文章图片2

甘蓝软腐病

文章图片3

花菜软腐病

文章图片4

番茄软腐病(图片来自美国佛罗里达大学食品与农业科学研究院)

为害番茄果实时,初现水浸状褪绿斑块,后全果软塌、腐烂发臭,也可为害采储后番茄;在番茄整枝打叶或施肥等田间操作时泥土沾染叶片即可造成侵染,也可被食叶昆虫传播扩散。

病原菌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27-30℃,在缺氧条件下也能生长发育,但不耐阳光和干燥,在日光下暴晒2小时,大部分死亡;脱离寄主作物后,在土中只能存活15天左右;通过猪的消化道后则完全死亡,因此不会通过动物粪肥传播。

第三节 丁香假单胞菌引起的番茄细菌性斑点病

文章图片6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叶片正面)(图片来自Bugwood.org,作者圣路易斯欧比斯普分校Gerald Holmes)

文章图片7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叶片反面)(图片来自每日头条,作者兴三农)

文章图片8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图片来自美国密西西比州立大学,作者Rebecca A. Melanson)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又称斑疹病)的病原菌是假单胞菌属的丁香假单孢菌,主要为害叶片,但也可为害茎杆、叶柄、花序梗、花梗、花萼和果实,即植株地上部的所有组织器官。下部老熟叶片首先发病,发病初始产生深褐色至黑色不规则小斑点,周围常有黄色晕圈;茎杆染病也产生黑色斑点,但无晕圈,病斑易连成斑块,使茎杆一整段变黑。为害花蕾时,在萼片上形成许多黑点,连片后萼片干枯,花蕾不能正常开花。为害幼嫩果实时,初期出现稍隆起的小斑点,果实近成熟时病斑周围往往仍保持绿色,后绿色小点变为褐色,病斑处果肉略有凹陷。

第四节 丁香假单胞菌引起的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文章图片9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叶片正面)

文章图片10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叶片背面)

同样由丁香假单胞菌引起的黄瓜角斑病症状与番茄斑点病症状略有不同,黄瓜幼苗和成株期均可受害,以成株期叶片受害为主,初为鲜绿色水渍状斑,渐变淡褐色,病斑受叶脉限制而呈多角形,灰褐或黄褐色,湿度大时叶背溢出乳白色、浑浊水珠状菌脓,干燥后留有白痕,后期干燥时病斑中央干枯、穿孔。瓜条偶尔受害,常伴有软腐病菌侵染,呈黄褐色水渍状腐烂。

病原菌随种子和病残体落入土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病原菌在种子内可存活一年,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可存活3-4个月,但在没有寄主植物残余的土壤中存活时间不长。初侵染大多从近地面的叶片和瓜条开始,从伤口、气孔、水孔侵入,然后逐渐扩大蔓延,借风雨和灌溉水飞溅传播。可以多次重复侵染。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可用春雷霉素与铜制剂及时进行控制,铜制剂可与代森锰锌混配使用。

第五节 黄单胞菌引起的番茄细菌性叶斑病(疮痂病)

文章图片11

番茄细菌性叶斑病(叶片正面)(图片来自Bugwood.org,作者克莱姆森大学美国农业部专修中心)

文章图片12

番茄细菌性叶斑病(叶片背面)(图片来自Bugwood.org,作者圣路易斯欧比斯普分校Gerald Holmes)

文章图片13

番茄细菌性疮痂病(图片来自Greenlife Crop Protection Africa)

番茄细菌性叶斑病(疮痂病)的病原菌是野油菜黄单胞菌及黄单胞菌属的其他菌种,地上部植株各部位均可受害,包括叶片、叶柄、茎杆、花萼和青果,叶片受害表现为叶斑病,果实受害表现为疮痂病。

叶片受害,先出现水浸状有黄色晕圈的不规则形小斑点,随后颜色加深至棕红色,斑点融合成斑块后可能穿孔,并导致整叶黄化脱落。叶柄、果柄受害,则易导致落叶、落果。

番茄青果受害,先出现气泡一样隆起的小斑点,也可能有黄色晕圈,随着青果转色成熟,斑点扩大转变为棕褐色、凸起或中间凹陷周边凸起的疮痂样粗糙病斑。转色成熟后的番茄不染病,但青果上形成的病斑只会严重而不会消失。

番茄细菌性叶斑病(疮痂病)与斑点病一样都是细菌性病害,都可以为害植株地上部的所有组织器官,二者症状也近似,但斑点病相对来说发病少、危害轻,控制也相对容易。番茄斑点病在相对凉爽潮湿的气候条件下发病,最适宜温度为18-25℃;而叶斑病(疮痂病)则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发病,最适宜温度是25-30℃。

细菌性叶斑病(疮痂病)重在预防,一旦发生就不容易控制,应及时将病株移出田间销毁,防止病害在田间传播扩散。病原菌可通过种子带菌传播,播种前要对种子进行灭菌消毒处理。黄单胞菌在没有寄主植物残余与杂草的土壤中存活时间有限,但在有寄主植物残余或周边杂草的地块可存活数年,因此发生过细菌性叶斑病的地块,需要实行轮作间隔。

细菌性叶斑病(疮痂病)与雨水和浇水喷灌方式关系密切,风吹雨溅和顶喷式喷灌可引发田间大面积传播,因此要尽量用滴灌方式灌溉,浇水也要赶在下午三时前进行,使叶片能够在日落前自干。如果浇水时不打湿叶片,露地作物的细菌性叶斑病会在干燥天气下停止发展。

搭架、引蔓和整枝打叶要从增加植株间通风的角度考虑;合理施肥,缺肥或施肥过多都易使作物的抗病能力变弱;畦面铺设干草等覆盖物可防止病原菌从土壤到植株的接触传染;及时摘除病叶移除病株,作物收获后要清理干净土壤中的植株残余以及掉落的果实,实行一年以上的轮作。

第六节 黄单胞菌引起的南瓜细菌性叶斑病(疮痂病)

文章图片14

黄单胞菌引起的南瓜细菌性叶斑病(叶片1)(图片来自美国康奈尔大学农业与生命科学学院)

文章图片15

黄单胞菌引起的南瓜细菌性叶斑病(叶片2)(图片来自美国康奈尔大学农业与生命科学学院)

文章图片16

黄单胞菌引起的南瓜疮痂病(图片来自美国康奈尔大学农业与生命科学学院)

野油菜黄单胞菌的葫芦科致病变种可引起瓜类作物的叶斑病(疮痂病),主要为害南瓜和西葫芦,黄瓜也可受害。叶片受害,在叶片背面出现针刺状极小斑点,叶片正面无明显症状,小斑点逐渐扩大成小米粒大小的水浸状斑点,叶片正面出现退绿黄斑,随着病情继续扩展,病斑扩大为圆形、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凸起,中央变薄透光而显明亮,呈白色、灰白色、黄色或褐色,病斑边界不明显,有黄色晕圈;病斑后期不引起穿孔,病斑也不表现为明显的多角形,叶片背面病斑处菌脓不明显,有时能观察到干菌脓,这些都与丁香假单胞菌引起的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明显不同。

果实受害症状与同样由黄单胞菌引起的番茄苍痂病相像,病斑中心为白色、周边水浸状隆起的疮痂样粗糙病斑。

第七节 黄单胞菌引起的柑橘溃疡病

黄单胞菌引起的柑橘溃疡病主要为害叶片、枝梢、果实和萼片,引起落叶、落果、枝梢干枯、树势衰弱,受害果实外皮出现疮痂样病斑。

文章图片17

柑橘溃疡病(叶片)(图片来自Bugwood.org,作者Rui map Zheng)

文章图片18

柑橘溃疡病(果实)(图片来自Bugwood.org,作者M. Goto)

注意柑橘溃疡病与番茄疮痂病的病原菌相同,但与番茄溃疡病的病原菌不同;柑橘溃疡病在柑橘表皮上形成与番茄疮痂病一样的疮痂斑,而由密执安棒杆菌引起的番茄溃疡病则在番茄果实表皮上形成“鸟眼斑”,详细介绍请参见“土传病害”一章。

柑橘溃疡病之所以不叫柑橘疮痂病的理由,可能是因为柑橘疮痂病另有所指,它是由一种比较鲜见的真菌引起的疮痂样病害,葡萄也可受害,读者可参见https://www.sohu.com/a/403398217_176956一文,掌握柑橘溃疡病与柑橘疮痂病的识别要点。

第八节 黄单胞菌引起的白菜、甘蓝黑腐病

文章图片20

甘蓝细菌性黑腐病(图片来自北京市延庆区植物保护站)

由野油菜黄单胞菌引起的白菜类、甘蓝类黑腐病,首先从叶缘的水孔或叶片上的伤口处侵入,形成V字形或不定形黄褐色病斑,病斑边缘常具有黄色晕圈,病原菌随后很快进入植株的维管束,上下扩展,使茎部和根部的维管束变成黑色空心干腐,但不发臭,因而有别于细菌性软腐病。

第九节 细菌性病害的识别

细菌性病害在植物受侵害的叶、茎、根与果实上的症状,常常与一些卵菌、真菌性病害相似,甚至病害的名称有时候都一样,为了区分,细菌性的病害一般往往要在病害名称中加上细菌性字样;细菌性病害在农作物病害中属于一个相对较小的范畴,但细菌性病害和卵菌、真菌性病害的防治用药区别很大,我们先介绍一下细菌性病害症状的简单识别知识。

斑点型与叶枯型的细菌性病害与卵菌、真菌性病害之间最基本的区别在于,卵菌、真菌性病害在叶片背面的病斑或病叶上常有菌丝、孢子嚢形成的霉状物,而细菌性病害不产生霉状物,但潮湿时在病斑处、受侵染部位以及植株的伤口上会有白色粘状物溢出,即细菌脓,简称菌脓。在潮湿天气下,卵菌、真菌的霉状物和细菌的菌脓有明显区别。

细菌性病害特征除了可以在病部观察到菌浓外,一般而言,除疮痂病外,其他细菌性病害的病斑周边往往油亮、常有黄色晕圈,病斑中心像纸一样平整且不会有黑点,不会出现各种颜色的霉层或霉状物,少数病害穿孔,大多数不穿孔,叶片正反两面不通透。

细菌性病害与一些真菌病害仍然极为相似,需要积累经验加以鉴别,有些病害的病原菌,需要实验室才能作出正确诊断。

第十节 细菌性病害的农药防治

石灰、硫磺、铜制剂以及它们的混配液(如石硫合剂和波尔多液)对细菌、真菌和病毒都有消杀作用。铜制剂包括无机铜化合物,如氢氧化铜(杜邦的可杀得3000)、氧氯化铜(又称碱式氯化铜或王铜,如日本北兴的加瑞农)、硫酸铜、碱式硫酸铜等,以及有机铜化合物,如喹啉铜(台湾兴农的净果精)、噻菌铜、松脂酸铜、琥胶肥酸铜等。

无机铜化合物杀菌剂有见效快、不容易产生抗性、一般不会在作物上产生残留等优点,但无机铜制剂是碱性农药,稀释浓度掌握不当就容易对作物产生药害,尤其是在花期和幼果期,同时不能与酸性农药和化肥混配以免失去药效,一般也仅用于防治细菌性病害。有机铜制剂不容易产生药害,混配性好,杀菌谱更广。

有些果树作物如桃、李、杏、樱桃、猕猴桃等水果作物对铜离子十分敏感,无论无机还是有机铜制剂都不宜施用。

即使是有机铜制剂,也要避免与含有“金属元素”的农药(如代森锰锌、丙森锌等)或含有“金属元素”的叶面肥(如硫酸锌、硫酸镁、钙肥等)混配,以免其他金属离子与铜离子发生反应。

波尔多液是石灰与硫酸铜的混配液,铜含量较高,适量的铜是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但铜本身是一种重金属,施用过多易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波尔多液除了在其发明国法国的葡萄园外,其余欧盟国家都已被禁止使用。

除了铜制剂外,还有一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春雷霉素(日本北兴的加多米),既可防治细菌性病害,对黄瓜炭疽病、番茄叶霉病和灰霉病以及水稻稻瘟病等真菌性病害也很有效。抗生素类杀菌剂是最安全的杀菌剂类别,常被归类到生物制剂中,被允许施用于有机或绿色蔬菜生产中。

个人偏爱春雷霉素与无机王铜和有机喹啉铜的复配剂,前者是日本北兴出品的加瑞农47%春雷·王铜,后者是台湾兴农出品的永福45%春雷霉素·喹啉铜。

氯溴异氰尿酸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自来水公司、游泳池、医院、环卫部门、农业和畜牧水产养殖业的氧化性消毒剂,是一种高效、广谱的内吸性杀菌剂,可杀灭各种细菌、卵菌、真菌和病毒,在土壤中无残留。氯溴异氰尿酸可用于土壤消毒杀菌,网上也有报道可用于细菌引起的青枯病,但个人经验认为作用不大。

用于细菌性病害的杀菌剂

文章图片21

上表中列出的稀释倍数仅供小农、庭院/阳台种植户参考——因为不同的病害,不同的作物以及作物的不同阶段,尤其是粮食作物、蔬菜作物和果树之间,即使是相同的病害,对应的稀释倍数也都不一样。

关于稀释倍数

小农与阳台/庭院种植户种植的作物面积不大,喷雾器容量又大小不一,常常需要根据稀释倍数来计算农药用量,所以稀释倍数而不是亩用量才是最重要的参考指标。事实上农药研发时就已经能够确定最佳的杀菌/杀虫剂量与浓度,即稀释倍数,它是农药的一个基础性指标,但农药厂商大多在包装袋上只标明亩用量这个非基础性的二级指标,让我们小农种植户和阳台/庭院种菜爱好者使用农药时十分不便。在此特意提请农药厂商在农药包装尤其是小包装袋上至少标注一个最典型或适用性最广的稀释倍数。

虽然亩用量或许有可能通过地块大小以及每亩种植的作物株数计算转化为稀释倍数,但计算既复杂也不准确,因此还是需要从各种相关资料中查询到与农药有效成分含量及作物类型、病害类型相对应的稀释倍数后再施用。

稀释倍数通常是一个范围值,在这个范围值内,稀释倍数越高,药液浓度即有效成分含量就越低,作物产生药害的可能性就越小;稀释倍数越低,药液浓度就越高,杀菌活性也越好,但有可能会对作物产生药害或其他不利影响。推荐的稀释倍数范围值往往有一个较大的容差,在通常的环境条件下稍低于这个范围值,一般也不太会引起药害。

决定稀释倍数时,最重要的两个环境参数是温度和空气湿度,如夏日高温干旱时,要选择相对高的稀释倍数以降低药液浓度,否则就容易产生药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