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帕金森病患者异态睡眠需高度重视

 新用户98186413 2023-04-14 发布于澳大利亚

另外,睡眠障碍不仅是帕金森病的伴随症状,甚至有些症状在帕金森病运动症状出现前数年即已存在。因此,睡眠障碍很可能成为帕金森病的早期生物学标志之一。笔者拟就帕金森病异态睡眠研究现状及动态进行阐述,以了解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和睡眠发作与帕金森病之间的关系。

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

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是以快速眼动睡眠期(REM)肌肉弛缓消失,同时伴有与梦境相关的、以复杂运动为特征的发作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睡眠过程中突发、大幅度运动行为,同时伴生动的、内容各异的梦境,而且其运动行为与当时的梦境相关,诸如挥拳击打、踢腿、喊叫及刻板行为,偶尔可出现磨牙、大笑、唱歌、打电话及夜间行走。上述行为均与梦境密切相关,易导致自伤或同床者受伤,并使睡眠中断。

迄今为止,脑电图、神经心理学测验、放射性核素显像和病理学研究均表明,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很可能并非独立的睡眠障碍性疾病,而是α-突触共核蛋白(α-Syn)相关性神经变性疾病的临床症状的组成部分,如帕金森病、路易体痴呆(LBD)、多系统萎缩(MSA)等。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普通人群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的患病率为0.35%~0.80%,而帕金森病患者则为38%~56%,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与不伴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的帕金森病患者相比,伴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者病程进展更迅速、早期拟多巴胺类药物治疗剂量更大、运动并发症及自主神经功能损害更常见,更易发生抑郁症状和认知功能减退脑电图显示觉醒时脑电频率相对缓慢。值得注意的是,伴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的帕金森病患者生动梦境往往是发生日间幻觉的前兆。就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症状类型而言,伴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患者多以非震颤型为主要发病类型,Kumru等161对65例伴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的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症状进行评价,发现其中54例以非震颤型为主要发病类型。提示伴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的帕金森病很可能是帕金森病的一种特殊临床亚型。

大量研究显示,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不仅可出现在帕金森病的进展过程中,而且可发生于运动症状出现的数年前。有18%~22%的帕金森病患者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可发生于运动症状出现前3??13年。Schenck等对29例特发性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患者的前瞻性研究显示,11例(37.93%)于发病5年后出现帕金森病运动症状、19例(65.52%)于发病后7年进展为帕金森病。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发性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进展为帕金森病的风险显著增加。

相关研究表明,特发性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患者尚存在嗅觉、色觉、视空间能力、自主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障碍,SPECT检查提示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患者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系统功能损害。而上述现象同样出现在帕金森病患者中,因此对特发性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患者上述功能的监测可能成为探索帕金森病早期生物学标志的研究热点。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是Iranzo等应用SPECT对20例特发性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为期3年的前瞻性随访研究,随访开始前SPECT显示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组10例患者双侧壳核和左侧尾状核不踪剂摄取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随访3年后前者示踪剂平均摄取率下降程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尤其是双侧壳核;在研究初期10例平均摄取率下降的患者中3例于随访3年后明确诊断为帕金森病,而且其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系统示踪剂平均摄取率降低幅度明显高于该组患者的平均水平。提示多巴胺转运蛋白(DAT)SPECT可用于检测帕金森病运动症状出现前的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损害,并动态监测病情进展。

Postuma等对64例特发性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患者进行为期5年的前瞻性临床观察,5年后21例患者进展为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中16例为帕金森病合并痴呆、4例为非痴呆性帕金森病、1例为单纯痴呆;按照是否进展为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进行分组,分别对两组患者嗅觉及色觉基线值进行分析,发现21例患者中色觉基线值异常者约占83%,明显高于未进展为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者,且均存在嗅觉损害;其中,嗅觉减退预测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和53%,色觉减退为73%和50%,而二者联合诊断则为79%和71%。综上所述,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为帕金森病的早期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模型,使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成为可能。但是各种生物学标志预测帕金森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尚待大样本前瞻性随访研究加以证实。

白天过度嗜睡及睡眠发作

白天过度嗜睡系指患者处于觉醒状态时出现的易入睡或在无任何睡意的情况下迅速入睡的现象。多导睡眠图(PSG)监测结果显示,白天过度嗜睡患者存在日间睡眠潜伏期(SL)缩短,甚至出现睡眠始发于快速眼动睡眠期(SOREM)。帕金森病患者白天过度嗜睡的患病率为15.80%~74%,年发病率为6%。白天过度嗜睡可出现于帕金森病运动症状发生之前。一项大型随访研究结果显示,白天过度嗜睡患者发生帕金森病的概率是非白天过度嗜睡患者的3.30倍。

一般采用Epworth睡眠量表(ESS)和帕金森病睡眠量表(PDSS)对患者日间睡眠情况进行主观评价,而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MSLT)和清醒维持试验(MWT)则用于嗜睡程度的客观评价,其中ESS评分>10分即提示存在异态睡眠。帕金森病白天过度嗜睡可能与高龄、病程长及应用多巴胺受体激动药有关。Fabbrini等的研究发现,应用拟多巴胺类药物的帕金森病患者,ESS评分显著高于未服药组和正常对照组;而且存在白天过度嗜睡的帕金森病患者病情更严重,左旋多巴治疗时间更长,认知损害、幻觉和抑郁症状发生率更高。

睡眠发作系指帕金森病患者于清醒期突然发生的、不可抗拒的短暂性睡眠,其特点为入睡前无任何警示征兆,临床表现类似发作性睡病。帕金森病患者睡眠发作的发生率为1%~14%。Manni等对22例非痴呆性帕金森病患者进行的24小时便携式多导睡眠图监测显示,约有32%患者存在睡眠发作,其ESS评分及白天嗜睡程度高于其他类型。他认为,睡眠发作很可能是白天过度嗜睡的极端表现形式。睡眠发作多与白天过度嗜睡、拟多巴胺类药物(左旋多巴和多巴胺受体激动药)及帕金森病病程密切相关。其中,多巴胺受体激动药比左旋多巴更易造成睡眠发作,而新型(普拉克索、罗匹尼罗)与传统多巴胺受体激动药(培高利特、溴隐亭)引起睡眠发作的概率并无显著差异。因此,服用多巴胺受体激动药的帕金森病患者常可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发生不可抗拒的短暂性睡眠,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尤其在驾驶时)存在一定危险性。

小结

异态睡眠在帕金森病患者中十分多见,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可为帕金森病的生物学标志研究提供良好的机会。因此,更多地关注帕金森病患者的异态睡眠,不仅有助于改善其生活质量,而且可使早期筛查帕金森病易感人群、尽早开展神经保护治疗成为可能。

图片

专注,专业,真诚,博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