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工人文化宫 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南方工报
2023-04-14 | 阅:  转:  |  分享 
  
工人文化宫 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南方工报http://epaper.grzx.com.cn/html/2015-05/22/content_6
350.htm工人文化宫 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本报记者 黄雄?■昔日的工人文化宫图书室座无虚席??(广州市总工会档案室供图)?提起
曾一度红红火火的工人文化宫,中青代职工们都会用“精神殿堂”“学校和乐园”“培育工人艺术家的摇篮”等赞美之词,来赞誉他们心目中的“大
家庭”。?工人文化宫这个抹不去的工会专有名词,在今天依然承载着几代人的难忘记忆。那个火红的场面,依旧让人雀跃不已,每逢节假日或下班
之后,各行各业的职工来到文化宫里,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或阅览,或对弈,或打乒乓球,或围坐一起听说书,享受属于自己的“免费午餐”,美
美地感受着获得尊重、关怀的欢愉以及主人翁地位的满足。?学习乐园:日接待近6万职工群众?“每当工余时间,分布在广州市不同区域的5个工
人文化宫,便敞开大门,迎接从工厂、码头、工地、商店、学校、医院等涌来的各行各业职工及家属。”已经退休近10年的广州市总工会原秘书长
麦慧政,依然洋溢着对工人文化宫的深厚情怀,“他们在这里各得其所,参加各种文化娱乐、体育活动。学政治、学文化、学科学技术,文化宫成为
他们的学校和乐园,那时候,这些文化宫每天接待近6万职工群众”。?工人文化宫对于20多岁的职工来说,显得有些陌生,他们当中的不少人,
是通过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或报名参加广州劳工大学堂文化宫分校开办的各类培训班,才开始认识工人文化宫的。其实,早在上世纪50年代,广州
的工人文化宫就为提升工人劳动技能办起电工技术知识等学习班了。麦慧政在任市总工会秘书长之前,曾在宣教部从事过好几年职工教育工作,在她
的记忆中,“一批又一批的工人和技术人员,经过在文化宫的培训学习,成为生产技术骨干”。?“工人文化宫最辉煌的岁月是上世纪80年代。”
80岁高龄的刘毓栋,一辈子从事工会工作,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老工会”。他回忆道,“那个时代,是工人队伍学习氛围最浓的时期,人人都希望
通过学习,弥补逝去的光阴。”大批职工怀着“要把被‘四人帮’夺去的宝贵时间夺回来”的亢奋和冲动,涌向他们的“精神殿堂”、“学校和乐园
”。当今在书法界赫赫有名,被广州市总工会评为“自学成材标兵”、授予“工人艺术家”称号的吕志强便是其中一位佼佼者。?在刘毓栋的记忆中
,当时有一对新婚夫妇,女方是医药厂工会的小谢,男方是机械厂钳工小刘,他俩婚后决定,一齐报考市总工会与市委宣传部合办的广州工人马列主
义业余大学。但小刘却得不到单位支持,只好冒充妻子单位的职工,自己掏腰包交学费,一年半后,夫妻双双从“马大”毕业。?精神殿堂:学习相
亲都不误?在采访中,老一辈工会人和老职工在向记者描述工人文化宫曾经的辉煌时,念念不忘的还是他们心中的“职工精神殿堂”。这里不但有下
棋、打牌、演出、书法、灯谜、集邮等各种活动,有电影院,有大量图书,还有很多有关文学、历史、科普、生产技能等的讲座。?今天的广州市第
二文化宫,虽然显得破旧,设施跟不上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但是在许多上了年纪人中依然留下美好、难忘的回忆。藏书10000多
册并与省内外120多个单位建立了技术资料共享关系的全市第一个工人科技图书馆,就建在这里。?“那是在1978年建立的,每天下午2时至
晚上10时开放,方便三班倒的职工借阅图书。”梁汉茂在这里当了多年的主任,对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在他看来,工人文化宫
是工会的窗口,是职工的学校和乐园,也是工会组织服务企业、服务职工的主要阵地之一。“在这个舞台上,主角当然是职工”。?上世纪80年代
初,“上山下乡”的“知青”陆续回城进工矿企业。“广阔天地”没有给他们酿造出多少甜蜜羹,反而绝大多数人因此而错过了谈恋爱和结婚的最佳
年龄段。这些回城“大龄青年”的婚姻问题,也成了那个特定时期下的一个社会问题,引起了中南海的关注和重视。于是,各级党群组织将“大龄青
年”的婚姻大事摆上工作议事日程。一时间,艺苑舞厅的交谊舞迅速火热起来,成为当时“工青妇”组织“大龄青年”集体相亲最具浪漫情调、最体
面和最具私密性的场所之一。?已移居海外的李冰真是当时广州手表厂的团委书记。手表厂女职工多而且大都长得漂亮、文静,附近企业则几乎是男
职工一统天下的机械厂。李冰真很热心,主动与周边工厂工会、团委联系,定期在艺苑舞厅为“大龄青年”举办联谊交友舞会。“那时候,虽然说是
自由恋爱,但大多数人都羞于向另一半表白,找对象兴由介绍人穿针引线,集体相亲成功率就更高了,因为大家都相信组织”。?苦涩追忆:想过把
球瘾10年才实现?回忆起那时人气鼎盛,各类活动兴旺的工人文化宫,许多老一辈职工都倍感轻松。在他们眼中,这是一个能在工作之余放松心情
、放飞梦想的宝地。两年前从轻工工会岗位上退休的梁永忠,回忆起与工人文化宫情缘多少带有一些苦涩味,但是还是洋溢那份不舍的情怀。?梁永
忠也曾是“知青”,个子不算高,却是农场篮球队的一员。对于那时的他来说,到球场里出一身汗,然后倒头就睡,是排解内心抑郁最好的方式。可
是农场电力不足,晚上即使灯都亮了,还是一片灰暗。“总觉得不过瘾,每次回广州探亲,假期都很短,只有十天八天,但必去市一宫灯光火猛的篮
球场看比赛。”梁永忠回忆道,“每看一次球赛,我都有同一个梦想,期待能在市一宫打一场比赛,过把瘾。”?市一宫的灯光篮球场,原址就是现
在宫内的羽毛球馆。那时候条件没现在好,是露天的,四周看台成梯级状,由砖和水泥砌成。不过,却比现在人气旺得多。“几乎晚晚都有比赛,节
假日就更不用说了。有系统与系统之间打的友谊赛,也有系统内职工运动会的锦标赛,赛名五花八门,每一场比赛,看台上可谓座无虚席,全是来观
赏球赛的职工群众,场面和气氛都很热闹。”另一名退休职工刘毓栋的回忆,仿佛将当年职工在球场上生龙活虎挥洒青春图景,观众受精湛球技陶醉
的喜悦,再现在记者眼前。?“我的梦想,直至回城后才有机会实现。”梁永忠的思绪随着心情的起伏回到了令他难忘的1983年。“那一年我参
加市直机关篮球赛,终于可以在市一宫球场上过把瘾了,虽然所获名次不如心愿,但埋藏心底近10年的心愿,总算了却了。”?“市一宫、市二宫
,还有员村工人文化宫,都是我年轻时代常去吸取精神营养,娱乐身心的地方。”1968年,吴志钦被分配到员村工业区一家中央部属企业工作。
吴志钦回忆,在各个工人文化宫都有一支美术、书画、摄影、粤剧、曲艺、歌舞、文学创作等业余爱好者队伍,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后来都成为各单
位职工文化建设的骨干和积极分子。?“那时,不管你去哪个工人文化宫,都可以享受到自己想要的快乐。”吴志钦似乎有话不便说出口,用了近乎
强调的口吻继续道,“工人文化宫是我们工人的精神家园、学校和乐园,这个很关键,凭会员证,有很多优惠甚至免费。”?然而,这种热度从上世
纪90年代初期开始渐渐冷却下来。文化娱乐市场的开放,给了职工群众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尤其是市场化的娱乐形式多元多彩,工人文化宫原有的运作模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和满足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其职工文化活动阵地的功能日益弱化。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工人文化宫似乎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而今的工人文化宫对于新生代工人来说,多少显得有些陌生。?
献花(0)
+1
(本文系飘飘地在空...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