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边疆时空】张文平 | 北魏六镇新论

 孤凤 2023-04-14 发布于内蒙古

浙江师范大学边疆研究院

黑龙江东北数字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图片

张文平

内蒙古博物院副院长,研究馆员,历史学博士。长期从事田野考古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北疆史地考古,发表考古报告和论文共50余篇。

摘  要:关于北魏六镇,一直是北朝史研究中备受关注的一个课题。北魏六镇的具体镇城,目前学界多认同清代学者沈垚的观点,自西向东依次为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六镇。本文依据《魏书》的相关记载,结合考古新发现,认为六镇是一个变化的概念,不同时期具体镇城会有所变化,从而反映了北魏王朝北疆军事防御体系的不断强化。

关键词:北魏;六镇;薄骨律镇;赤城镇;云中镇

北魏时期,北方草原的劲敌先有高车、后有柔然,柔然于5世纪初建立柔然汗国,与北魏长期对峙。为了防御柔然,并管理漠南地区降附的高车部落,从5世纪30年代开始,北魏在燕山、阴山、贺兰山及河西走廊地区,设置了一系列边镇、边城,统称为北镇,其中以六镇最为知名。与中原实行的州、郡、县管理制度不同,北镇推行的是镇、戍二级军事管理体系,配合以北族部落领民酋长制。

六镇究竟是哪六镇?学界争议较多,日本学者佐川英治曾做过具体归纳。当前学界一般认同清代学者沈垚《六镇释》的考证,自西向东依次为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六镇。沈垚的说法真的属于不刊之论吗?笔者以为,讨论六镇,还得以《魏书》的相关记载为基本出发点,沈垚《六镇释》在唐宋史料基础上得出的一些观点值得商榷。考辨《魏书》关于六镇的史料,六镇的统辖区位于北魏的北疆地区,起到镇戍归降的高车部落与防御柔然汗国的双重作用;其管辖范围,西起贺兰山及宁夏平原、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南北一线,向东经后套平原、漠南草原,一直延续至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北部的张北高原、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的金莲川草原一带。

考察六镇,将考古学资料与史料记载相结合,综合辨析北魏王朝北疆军事防御体系的发展演变过程,可归纳为六个时间点或时间段(图一)。

图片

图一  阴山地区北魏镇戍遗址及相关遗迹分布图

一、平城京畿“北尽参合”    

公元386年,道武帝拓跋珪于牛川(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韩勿拉河流域)复国,之后在燕山—阴山东西一线四处征伐,处于“行国”状态。在即位后的次月,拓跋珪“幸定襄之盛乐” ,回到了拓跋代国的政治中心,但并没有能够在此长期安定下来。公元391年,拓跋珪攻打长期盘踞于朔方(黄河河套之内)的铁弗匈奴,占据其政治中心悦跋城(一名代来城)。拓跋珪于十一月“戊子,自五原金津南渡河。辛卯,次其所居悦跋城,卫辰父子奔遁。”五原金津在今包头市南海子渡口至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大树湾村一带,加上渡黄河,拓跋珪追至悦跋城用了三至四天的时间。有人认为悦跋城在今陕西省榆林市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交界处的统万城遗址附近,或者后来赫连勃勃就是在悦跋城旧址之上新建了统万城。达拉特旗大树湾村距离统万城遗址之间的驿程距离达350余千米,古代的骑兵根本不可能在4天之内走这么远的距离。所以,悦跋城旧址还是应该在今天的鄂尔多斯市中部一带寻找。灭铁弗部之后,拓跋珪在鄂尔多斯高原东北部临东流黄河南岸一带兴筑了河南宫。在参合陂之战发生之前,拓跋珪每年均要巡幸河南宫,似有以此为都之意。395年,后燕太子慕容宝来伐,拓跋珪躲避于河南宫一带,临河固守,避免了被后燕灭亡的命运,才有了此后参合陂之战的大捷。

天兴元年(398年),拓跋珪定都平城,开始营建宫室城邑,着手建立一个中原式王朝。《魏书·食货志》记载:“天兴初,制定京邑,东至代郡,西及善无,南极阴馆,北尽参合,为畿内之田;其外四方四维置八部帅以监之, 劝课农耕, 量校收入, 以为殿最。”代郡、善无、阴馆、参合为平城京畿四至,其中参合(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黄旗海盆地)为京畿北界,出了参合是没有固定行政建制的游牧部落活动区域。 

这一时期,道武帝拓跋珪、明元帝拓跋嗣频频北巡,主要是从平城出发,向北经参合陂(今乌兰察布市黄旗海),抵达阴山东部、燕山西部一带。譬如,据《魏书·太祖纪》记载,拓跋珪于天赐三年(406年)八月“丙辰,西登武要北原,观九十九泉,造石亭,遂之石漠。”李逸友由该条史料中的“造石亭”三字出发,认为拓跋珪在武要北原(今乌兰察布市灰腾梁山地)之上修筑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御苑,并命名为北魏九十九泉御苑遗址。经实地调查,所谓“北魏九十九泉御苑遗址”的遗存,是一道分布于灰腾梁之上、环绕九十九泉的汉长城,而“造石亭”则是指拓跋珪巡游这道长城,并把长城沿线烽燧视作祭祀对象“石亭”。当时,阴山—燕山一带的游牧部落叛服无常,道武帝尚无法在这一区域之内建造固定的军事城邑或行宫。

道武帝拓跋珪时期,于平城至参合陂驿路的中间点犲山(为今乌兰察布市丰镇市市区东侧的薛刚山)之上修建了行宫犲山宫。天赐三年(406年)“春正月甲申,车驾北巡,幸犲山宫。校猎,至屋孤山。二月乙亥,幸代园山,建五石亭。”拓跋珪巡幸犲山宫期间,校猎于屋孤(onggon)山,屋孤山为蒙古语“神山”之意,可能指位于犲山宫与参合陂之间的今天丰镇市红砂坝镇东南的牛青山;而其后在代园山建造五座石亭,应是沿着今天丰镇市北侧山地建造了五座军事防御性质的烽戍,守在参合陂以南一线,这里也是后来明王朝最早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开始修筑长城的地方。

此后,明元帝拓跋嗣于泰常元年(416年)曾在牛川、九十九泉一带行猎,“秋七月甲申,帝自白鹿陂西行,大狝于牛川。登釜山,临殷繁水而南,观于九十九泉。”此时,仍然不见“御苑”的踪迹。

二、赤城至五原“备置戍卫”

泰常八年(423年),北魏王朝开始于阴山—燕山东西一线构筑固定的军事防御体系。《魏书·太宗纪》记载:泰常八年“二月戊辰,筑长城于长川之南,起自赤城,西至五原,延袤二千余里,备置戍卫。”这一条史料,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在长川之南修筑了一座名为长城的军事城堡;第二个方面,在东起赤城(在今河北省张家口市赤城县县城一带)、西至五原(在今包头市市区一带)的阴山—燕山东西一线“备置戍卫”。

从平城向北,有两条大的南北向通道:东面的一条为长川,主要位于今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境内;西面的一条为参合陂,从参合陂向北经参合陂北、武要北原可至牛川,从参合陂向东亦可进入长川。泰常八年修筑的长城,经考证为今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元山子土城子古城。“备置戍卫”主要是设置固定的军事防御设施,加筑沿用了前朝的一些城邑,也新建了若干城邑。赤城是原有城邑,登国二年(387年)拓跋珪曾巡幸至此。乌兰察布市卓资县三道营古城原为西汉定襄郡武要县兼东部都尉治所,北魏作了加筑沿用(图二)。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坝口子古城原为秦汉云中郡武泉县,北魏加筑沿用为白道城。五原城可能为新筑,初步推断其旧址为今包头市九原区孟家梁古城。新筑的城邑,集中分布于阴山北部隘口处,有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坝梁古城,守卫灰腾梁西侧沟谷的北口;有呼和浩特市武川县榆树店古城,守卫庙沟南口至万家沟北口险要之处(图三);有包头市土默特右旗美岱沟古城,守卫美岱沟北口处(图四)。

图片

图二  三道营古城平面图

图片

图三  榆树店古城平面图

图片

图四  美岱沟古城航拍图(东北-西南)

元和郡县图志“云州”条下记曰:后魏道武帝又于此建都东至上谷军都关西至河南至中山隘门塞北至五原地方千里以为甸服这里记载的平城都城的“甸服”,即开始形成于泰常八年,固定的军事防区较平城京畿进一步扩大。此时,赫连勃勃在河套内建大夏国,柔然称雄漠北,所以北魏这一时期西至河、北至五原的军事防区,有向西、向南防御大夏,向北防御高车、柔然的双重作用。

三、构筑漠南六镇与“畿上塞围”

道武帝拓跋珪、明元帝拓跋嗣时期,在对平城以北的军事防御体系不断强化之后,柔然的主攻区域自平城向西转移至了盛乐。太武帝拓跋焘即位不久,始光元年(424年)“八月,蠕蠕率六万骑入云中,杀掠吏民,攻陷盛乐宫。赭阳子尉普文率轻骑讨之,虏乃退走。” 这一时期,北魏对柔然以防御为主,而把主攻的矛头首先指向了位于黄河河套之内、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始光四年(427年),拓跋焘攻陷大夏国首都统万城,设置统万镇。大夏末帝赫连定于431年遭吐谷浑袭击,兵败被俘,执送至平城后被拓跋焘处死,大夏灭亡。  

北魏神麚二年(429年),太武帝拓跋焘大举北伐,“六月,车驾次于兔园水,去平城三千七百里。分军搜讨,东至瀚海,西接张掖水,北渡燕然山,东西五千余里,南北三千里。高车诸部杀大檀种类,前后归降三十余万,俘获首虏及戎马百余万匹。八月,世祖闻东部高车屯巳尼陂,人畜甚众,去官军千余里。遂遣左仆射安原等往讨之。暨巳尼陂,高车诸部望军降者数十万。” 其中,燕然山为今天蒙古国中戈壁省境内的德勒格尔杭爱山,瀚海在今天蒙古国东戈壁省省会赛音山达市,巳尼陂有可能就是今天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境内的达里诺尔。拓跋焘“列置新民于漠南,东至濡源,西暨五原、阴山,竟三千里。诏司徒平阳王长孙翰、尚书令刘洁,左仆射安原、侍中古弼镇抚之。” 为了镇抚这些归降的高车部落,最初是军将屯兵,后来逐步设置军镇,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是怀朔镇。延和二年(433年),于汉代五原郡之地设黑城镇,治西汉光禄城(今包头市固阳县黑山寨古城),后迁治东北约2千米处的白灵淖城圐圙古城,并更名为怀朔镇。从延和二年这一时间点开始,北魏王朝将固定的军事防区扩展至阴山山脉以北的漠南草原,六镇陆续形成。从黑山寨古城向西,可见的同一地带北魏城邑,有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德岭山古城,可能为沃野镇最初的治所;后来,由于山北给养困难,向东南迁址于后套平原东北部的根子场古城(图五)。

图片

图五  根子场古城平面图

据《魏书·高宗纪》记载,文成帝拓跋浚太安五年(459年)的诏书中讲道:“而六镇、云中、高平、二雍、秦州,遍遇灾旱,年谷不收。”其中,高平、二雍、秦州均为大夏旧地,高平镇(治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设置于太延二年(436年)。而在太平真君八年(447年)之前,《魏书·来大千传》已提到来大千“巡抚六镇”之事。太安五年将六镇与云中、高平、二雍、秦州并提,表明云中、高平不在六镇之列,而此二镇之北的漠南军镇均当属于六镇。由此推断,当时的六镇分为西三镇、东三镇。西三镇自西向东为薄骨律镇、沃野镇、怀朔镇,东三镇自西向东为柔玄镇、怀荒镇、赤城镇。薄骨律镇(治今宁夏吴忠市北)与高平镇同置于太延二年(436年),防区依托贺兰山,以宁夏平原为中心,辖区包括了鄂尔多斯高原东北部、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大部与后套平原西部一带,本质上属于漠南军镇。《魏书·赵逸传》提到,在神䴥三年(430年)之后,赵逸曾担任宁朔将军、赤城镇将十余年,此时赤城亦应为六镇之一镇。初建的六镇,均位于交通要地之上,其中怀朔、柔玄、赤城三镇则均为道武帝建国之初的重要驻跸地所在。

云中镇的始置年代,史籍无明文记载,应与六镇大略同时。《魏书·来大千传》提到:太武帝拓跋焘时,来大千“迁征北大将军,赐爵庐陵公,镇云中,兼统白道军事。”此事发生于征讨大夏国赫连昌之后、延和初年之前,延和元年为432年,则云中镇的设置可能稍早于怀朔镇,在公元430年前后。云中镇除管辖云中地区的军事防务之外,六镇西三镇与东三镇之间的漠南地区,亦属于云中镇防区。云中镇治今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秦汉云中郡故城,北出漠南的塞道在抢盘河河谷,出抢盘河进入希拉穆仁河流域;“兼统白道军事”,又表明其还统辖白道中溪水(今乌素图水)流域,包括建于大青山蜈蚣坝之下的白道城。来大千之后,司马楚之担任云中镇大将、朔州刺史二十余年,云中镇与朔州同治,镇守云中、白道及大青山以北的漠南地区,地位明显高于六镇。

太平真君七年至九年(446~448年)之间,又修筑“畿上塞围”。据《魏书·世祖纪》记载,太平真君七年(446年)“丙戌,发司、幽、定、冀四州十万人筑畿上塞围,起上谷,西至于河,广袤皆千里。” 这是围绕平城京畿之北、于平城北部“甸服”区域之内开展的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设施建设工程,燕山—阴山一线南北的六镇等军事防御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在这一广阔的范围之内,调查发现大量北魏烽戍遗址,或分布于高山之巅,或分布于台地中部,或分布于平原之上、河流之畔,多能够两两相望。这些烽戍遗址,部分为拓跋鲜卑等北方游牧民族祭祀的“石亭”,可能相当一部分修筑于构建“畿上塞围”时期,属于镇城、戍城之下最基层的军事防御单位(图六)。

图片

图六  1.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邓家沟双烽戍(东-西)

图片

图六  2.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大喇嘛山烽戍(北-南)

图片

图六  3.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大喇嘛山烽戍(北-南)

通过六镇及“畿上塞围”的兴建,北魏将固定的军事防御体系逐步推进至漠南草原东西一线,神麚二年(429年)北魏兵锋所至燕然山、瀚海、巳尼陂,自西向东大致构成北魏王朝的疆域北界。太平真君九年(448年),太武帝拓跋焘进兵至西汉受降城(今蒙古国南戈壁省巴彦敖包苏木西北约30千米的塞林巴剌嘎斯古城),设置为抵御柔然南下的军事据点(图七)。经受降城、燕然山沟通漠南与漠北之间的道路,为西道。长城资源调查中,于汉外长城北线沿线发现一些烽火台,经确认,均为北魏烽戍遗址(图八)。汉外长城北线,在西汉时期守御的就是大漠南端东西一线。中部云中镇固定军事防御设施的北界,大体在今天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东北部与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西北部交界处的大红山一带,北邻今天的中蒙边境。大红山被当地蒙古牧民称作脑木更山,脑木更为蒙古语“地貌平缓”(nomuqan)之意。大红山可能为拓跋鲜卑盛乐时期(258~376年)的东木根山,北魏时期称作瓫山。经大红山向北沟通漠南与漠北之间的道路为中道,中道经大红山、今天锡林郭勒盟西北部的二连浩特市向北,可至今天蒙古国东戈壁省赛音山达市。赛音山达市市区中部的敖包山,自汉代以来已见于史籍记载,称作狼居胥山,旁边的湖泊为翰海,翰海是西汉王朝意像中的疆域北界;北魏时期,狼居胥山改称狼山,翰海写作瀚海,北魏征伐柔然曾经两度兵临瀚海。东部怀荒镇、赤城镇统辖的北界,可能已包括今天锡林郭勒盟全境,东北可至今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一带。从达里诺尔再向北为大兴安岭地区,远在大兴安岭东麓的乌洛侯国遣使赴平城朝贡,乌洛侯人提到北魏先帝旧墟石室在他们那里,于是太武帝拓跋焘于太平真君四年(443年)派中书侍郎李敞等大臣至嘎仙洞祭祀先祖。经达里诺尔、大兴安岭西麓沟通漠南与漠北之间的道路为东道,曹魏初年拓跋鲜卑南迁即经由此道。

图片

图七  塞林巴剌嘎斯古城平面图

图片

图八   1.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赛巴雅尔烽戍(东-西)

图片

图八   2.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西沟子烽戍(西-东)

图片

图八   3.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西呼力苏烽戍(北-南)

图片

图八   4.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扎玛音呼都格烽戍(东-西)

四、“女水之战”与新设武川、抚冥二镇

献文帝拓跋弘于皇兴四年(470年)会大军于女水之滨,大败柔然,史称“女水之战”。为了纪念此次战功,改女水名为武川。女水为今天流经乌兰察布草原的希拉穆仁河的上游召河。据《魏书·高车传》记载,“登国三年,太祖亲西征,渡弱洛水,复西行趣其国,至女水上,讨解如部落破之。” 弱洛水在女水之东,北魏时期被认为是希拉穆仁河的主流,源头为流经今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乌兰花镇南侧的大黑河,女水属于弱洛水支流。“女水之战”前,弱洛水流域归属云中镇管辖;“女水之战”后,为了加强这一区域的防务,在武川之滨设置武川镇,在弱洛水上游设置抚冥镇,原云中镇在大青山以北的辖区归属于新建二镇统辖,而云中镇防区则完全退缩于大青山以南。

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拓跋宏北巡。在返回平城途中,孝文帝从怀朔镇动身,先后经过武川、抚冥、柔玄三镇,最后回到平城。据《魏书·高祖纪》,在返程途中,孝文帝曾下诏提到“六镇及御夷城”。太和十八年的六镇,应是在原来六镇的基础之上增武川、抚冥二镇,演变为由西向东的薄骨律、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赤城八镇。六镇的得名,源于六个军镇,而后则成为漠南军镇的代称。御夷城大概也修建于这一时期,位于赤城镇(在今河北省张家口市赤城县县城)之北一带。

孝文帝太和年间,将个别不临边的军镇改制为州郡,如太和十一年(487年)将统万镇改制为夏州。云中镇防区退至大青山以南之后,亦被撤销军镇建制,保留了朔州。云中镇大将、朔州刺史司马楚之去世之后,他的两个儿子司马金龙、司马跃先后担任这一职务,司马金龙于太和八年(484年)去世,司马跃于太和十九年(495年)去世,此后《魏书》中再不见云中镇将或云中镇大将这一职务。云中镇的撤治,应该是在太和八年至太和十九年这段时期之内。

五、源怀于六镇间“筑城置戍”

据《魏书·源贺传》记载,正始元年(504年)大将源怀统领六镇,期间上表宣武帝元恪,建议在六镇之间“筑城置戍,分兵要害,劝农积粟”,通过加筑城戍,增强防御能力。宣武帝同意了他的表奏,“今北镇诸戍东西九城是也”。这些戍城,分布于六镇之间,起到“犬牙相救之势”。

在长城资源调查中,结合史料记载,对分布于内蒙古境内的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等镇的具体治城一一作了认定。其中,沃野镇为今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根子场古城,镇戍于后套平原东部及其以南的鄂尔多斯高原北部、以北的漠南草原地区,与薄骨律镇在阴山的分界线大致在今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巴彦乌拉山一带;怀朔镇为今包头市固阳县白灵淖城圐圙古城,镇戍于白灵淖盆地,向南护卫明安川、包头平原及黄河南岸沿黄平原地区,西与沃野镇的分界线在今乌梁素海南北一线;武川镇为今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希拉穆仁城圐圙古城,抚冥镇为今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乌兰花土城子古城,二镇均起到护卫盛乐的作用;柔玄镇为今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克里孟古城,与怀荒镇(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哈拉沟古城)共同起到护卫平城的作用。六镇镇城的位置,多处于农耕区的最北界之上,六镇之南依然可以开展农业生产活动,六镇之北主要为高车等部落的游牧区。六镇镇城规模普遍较大,部分为二城或三城并列式。

由西向东,目前可见的六镇间戍城,有位于沃野镇与怀朔镇之间的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增隆昌古城,戍守于明安川以北、色尔腾山之南的小佘太川,归属怀朔镇管领;有位于怀朔镇与武川镇之间的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二份子古城,戍守于庙沟以北的隘口地带,亦应归属怀朔镇管领;有位于抚冥镇与柔玄镇之间的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库伦图古城、察右中旗元山子古城,分别归属抚冥镇、柔玄镇管领,起到有效串联二镇的作用;有位于柔玄镇与怀荒镇之间的察右后旗白音察干古城,归属柔玄镇管领,戍守于向南进入黄旗海盆地的灰腾梁东侧通道北口处。这五座戍城,均为单城,规模均小于六镇镇城,从史料角度来看,它们抑或属于东西九城中的五城。其他四城,初步推断,沃野镇之西有高阙戍,位置在今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达拉盖沟一带,具体城邑尚待考证;白音察干古城东距怀荒镇镇城之间的驿程距离约87千米,二者之间还应分布有一座戍城;怀荒镇与御夷镇之间应有两座戍城,一城或在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县城一带,另一城似在今张家口市崇礼县县城附近。通过九城的设置,有效地缩短了漠南军镇东西一线相互之间的距离。

六、孝昌年间改镇为州   

孝明帝元诩正光五年(524年),爆发六镇之乱。出于平定叛乱的需要,孝昌年间(525~527年)推行了大规模的六镇改镇为州的措施。据《魏书·郦道元传》记载:“肃宗以沃野、怀朔、薄骨律、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御夷诸镇并改为州,其郡县戍名令准古城邑。” 此时的六镇,数量仍是八个。按照惯例,一般是镇偏北、城靠南,所以御夷由城升格为镇,而赤城则由镇降格为城。

据《魏书·慕容白曜传》记载,6世纪初年,慕容契在北镇任职,辗转多地,“正始初,除征虏将军、营州刺史。徙都督沃野、薄骨律二镇诸军事,沃野镇将,转都督御夷、怀荒二镇诸军事,平城镇将,将军并如故。转都督朔州、沃野怀朔武川三镇三道诸军事,后将军,朔州刺史。”从慕容契的任职经历中,可以看到,薄骨律镇与沃野镇的关系较为密切,有时统归沃野镇将管辖;撤销云中镇后的朔州,与沃野、怀朔、武川等镇的关系较为密切,此三镇有时统归朔州刺史管辖;御夷镇与怀荒镇的关系较为密切,有时统归平城镇将管辖。除此而外,还有其他一些相邻镇城间的组合,其中六镇中以沃野、怀朔、柔玄三镇居主要地位,朔州刺史、平城镇将有时会管领其北边相邻的六镇。

北魏改镇为州,目的是为了平息“六镇之乱”,但由于“六镇之乱”愈演愈烈,实质上州郡制并未能够在六镇间推行开来。但改镇为州后的州郡建制,成为入北周、入北齐的六镇人的籍贯追溯。朔州也在改制之列,改名为云州,而把朔州一名赋予了怀朔镇。据《魏书·地形志》,云州下辖4郡9县。这些郡县大部分为侨置之后的行政建制,原属于朔州管领的,仅有盛乐、云中二郡。据《周书·阎庆传》记载,阎庆的曾祖阎善,曾担任北魏龙骧将军、云州镇将,因而定居于云州之盛乐郡;阎庆的父亲阎进,六镇之乱中守卫盛乐有功,升任为盛乐郡守。由此条史料可见,盛乐郡在六镇之乱前已存在,所谓“云州镇将”、“云州之盛乐郡”是对孝昌年间改制后的云州的追述,客观上应为“云中镇将”、“朔州之盛乐郡”。盛乐郡为朔州州治,治秦汉云中郡故城(今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古城村古城),管辖呼和浩特平原地区。今天古城村古城所见城垣,主要为北魏遗迹。

据《水经注》引《魏土地记》记载:“云中城东八十里有成乐城。今云中郡治,一名石卢城也。” 北魏朔州云中郡位于盛乐郡“东八十里”,即今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土城子古城分为南城、中城和北城,其中北城为唐代单于大都护府故城,南城、中城均发现有北魏遗存。南城最初为西汉定襄郡郡治成乐县,东汉沿用为云中郡成乐县;北魏时期沿用了南城,并新建中城,为朔州云中郡郡治,主要管辖呼和浩特平原周边的黄土丘陵区。

七、余论

通过以上北魏王朝北疆军事防御体系变化的六个时间段或时间点的分析,可见,到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期间(423~452年),六镇的防御体系趋于成型,献文帝拓跋弘于“女水之战”后,又进行了一些局部强化的工作。到孝文帝拓跋宏太和年间(477~499年),柔然已难以对北魏王朝形成实质性威胁,于是裁撤了部分不临边的军镇,迁都洛阳也是在这个大背景之下实施的。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推行汉化,六镇地位逐渐下降。6世纪初年,源怀镇抚六镇,六镇军备显示出衰败的迹象,源怀于六镇间“筑城置戍”,但已难以挽回大势。

对六镇的研究,《魏书》是最基础的史料,分析六镇的变化,必须以《魏书》相关记载为准。把《魏书》记载与考古成果相结合,方可以得出较为确切的结论。但也要注意不能强行为史料记载寻找考古证据,如据《魏书·高闾传》记载,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大臣高闾曾表奏于六镇之北兴筑长城,孝文帝“览表,具卿安边之策。”很多学者依据此条史料,认为北魏修筑了六镇长城,并构拟了长城分布线路;目前来看,这些所谓的“北魏长城”缺乏坚实的考古学证据,尚需进一步考证。北魏王朝的北疆军事防御体系,主体是军镇防御,不是长城防御。

《水经注》也是研究六镇的第一手史料,但《水经注》中讹误较多,对于具体问题须具体分析,如《水经注》记载百年前的参合陂之战,将参合陂误植于参合陉(今乌兰察布市凉城县西北石匣子沟)。《北齐书》《周书》之中也有一些史料可供参考,二书对六镇人籍贯的追溯往往以改镇为州后的州郡为准,由此作为切入点可以了解一些六镇改镇为州的情况;但有的记载存在夸大现象,准确程度不高,如《周书》记载杨忠高祖杨元寿在魏初担任武川镇司马,而魏初根本不存在武川镇,司马一职可能系编造。至于唐宋时期的史料,已属于研究北魏历史的第二手史料,仅具参考价值,沈垚《六镇释》以唐宋史料为主要依据对六镇的考释,即犯了史料学上的错误。

【注】文章原载《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46。为方便手机阅读,注释及参考文献从略。


责编:李静

声 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