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我用6味药治好患者的自汗多汗后,我的朋友在酒桌上对我说:“果真

 传扬国学 2023-04-14 发布于广东
当我用6味药治好患者的自汗多汗后,我的朋友在酒桌上对我说:“果真是'药过十三,大夫不沾;药过十八,医生该杀’。”
 

前段时间,朋友之间聚会,忽然就说起来这句“药过十三,大夫不沾;药过十八,医生该杀。”因为都是中医,所以就开始了讨论。
 

可能是一时激动,声音有点大,隔壁桌一个兄弟过来问我们,“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给他解释:“这两句话,是在提醒我们,中医要时刻不要忘记精进自己的医术;后两句是再提醒我们,要有医德和良心,谨慎开超大的方子。”
 

那位兄弟又问“为啥是十三和十八呢?是有什么特定的含义吗?”
 

我停顿了一下,然后就为他详细解释了一下:《素问 · 至真大要论》曰:“君一臣二,制其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
 

也就是说,三味药的方子是小方;九味药的方子是中方;十三味的方子是大方。
 

基于《素问》所言,所以,中医圈里就有了“药过十三,医生不沾”这句话。也就是说,开方超过十三味,就已经君臣佐使分不清了,医生的医术水平是不行的。
 

而“药过十八,医生该杀”——这句话的本意是告诫医生不要开超大方子,因为十三味已经是大方子了,十八味当然是超大方子。

 
“那为啥不让开十八味的方子呢?我之前看病,那中医总是一开就一大串,差不多得有二十来味,但是也能治好。”

 
我继续解释道,“这种情况一般只有三种原因,第一就是因为医生学艺不精,辨证不明;其次就是为了多开几味药赚钱,最后就是患者病因比较复杂,或者身患多种疾病。”
 

说到这里,想起前不久门诊的一位患者,患者动则多汗已达10余年。自述近10年来稍活动则大汗淋漓,伴有头晕、眼冒金星、眼前发黑,平时怕热,纳可,眠不安易醒,二便调。
 

在各个地方求医问药,他告诉我,每次去开药,不管西医还是中医,总是带回来一堆药,喝一次都得老半天,希望我不管能不能治好他的病都给他少开点药。
 

经过问诊和观察,患者舌质暗红,苔薄黄,脉细。
 

拟下处方,生地、竹叶、黄芩、生黄芪、煅牡蛎、浮小麦。
 

当时患者看到药方之后,就问我“我是没指望你看好我的病,但是你也不能这么愚弄我啊!”
 

我是:“你别管药多少,先拿回去喝,万一就我这区区六味药治好你的病了呢?”
 

患者将信将疑,将药拿回去服用。
 

服上方14日,给我打电话说:效果很不错,多汗已基本消失。现在已经没有特殊不适了,睡眠质量也好了,二便也调了,真是太感谢你了。
 

在给这位患者看病时,通过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病人稍活动则大汗淋漓,脉细而恶热,显系阴虚有热,表气失守之象,方选导赤散合牡蛎散加减。
 

方中生地、黄芩、竹叶三味,取龙胆泻肝汤之意,变苦寒为甘寒,养阴清热,养肝之阴,泻肝之热;实则泻其子,竹叶兼清心火,热除而阴得养,故自汗愈。
 

我看看这个医案,药仅6味,但是却治好了患者10余年的自汗多汗,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病效之好坏不在于药之多少、价之贵贱,重在用之得当,配伍合理。若得如此,即使味少量微,亦可见奇效。
 

所以对于患者来说,衡量一个方子好坏的首要标准是看疗效!无论是大方子,还是小方子,必须有疗效才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