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曾经说过,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 如今有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的新闻引发热议,其中有很多是家长因为孩子,不做作业、不听话、犯了错误等等从而进行极端惩罚,甚至有家长罚孩子“讨饭”。 这些极端行为当然需要谴责,但是从这些新闻中也可以体会到家长们的愤怒和无奈,甚至让很多网友感到共鸣。 为什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会感到“有心无力”? 面对孩子的“无法无天”,家长往往都会感到“有心无力”的状况,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一般有两个原因。 1、父母不再有权威 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再过去父母在家庭地位中是觉得对权威,孩子如果犯错必然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但是现在家庭教育环境发生了改变,亲子之间更强调民主的关系,另外随着后喻时代的到来,父母也不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些都让父母在孩子心中的权威逐渐弱化,而权威是在孩子犯错愿意接受“教育”的前提。 2、父母教育能力的不平衡。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孩子在家庭社会的地位也不断提升,生活的环境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家庭在情感上对于孩子的爱护值得肯定,但是也出现了不少唯“孩子”而无“教育”的极端情况。只给予不要求,只说教无规矩等等。而这些,都会导致以“爱”为名的伤害。 当孩子“无法无天”的时候,家长该怎么办? 1、找回德育权威 我们要重新思考现代教育中的“权威”。权威不是洪水猛兽,不是让孩子“屈服、恐惧、害怕”。另外,民主型的亲子关系也不是意味着,父母德育责任的转让,孩子身心发育都不成熟,家长在孩子调皮时,基于“爱”的批评指正对于孩子十分重要。 2、正确的表达 以“爱”为前提,家长要找到正确有效的表达方式,批评和惩罚都要有理有方。教育熊孩子,可以尝试下面的方法。 控制情绪,先找原因:家长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只看到孩子犯错的结果和行为,还需要对孩子的行为找寻原因,再进行教育。 惩罚有度:孩子犯错后,家长有很多方法进行教育,要结合孩子的性格、年龄、性别犯错的场合等等,不能盲目。而且还需要注意的是,任何惩罚都只能是“爱”的表达而非剥夺。 立规矩:惩罚是为了矫正,其目的在于强化底线意识,根本目的在于教育目标的达成。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和孩子共同确立规则,让孩子明白惩罚是打破规则的后果。 有人说,缺少德育教育,跟孩子缺爱一样可悲。家长应该重视孩子的人格品性教育,教孩子如何做人,因为它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