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流浪地球》到破“茧”成蝶?不看这篇的家长会错过啥?

 故事飞船 2023-04-14 发布于北京
本文首发于锋绘
全文约1500字,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
▲点击上方名片关注锋绘▲


编辑部审稿手记

今天回想起编校4月上刊《锋绘》的时候,我觉得冥冥中有什么在指引着我。

话说当时我正N刷完《流浪地球》,脑海中一直在转着经典的片头语:


最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灾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然后我就着全身拯救全人类的沸腾热血,开启了平平无奇的一次审校。

然后我就发现,上面的台词完全可以套用到我那天的经历上来。

01
一颗神秘绿色物体

最初,没有人在意这颗绿色的物体,以为这只不过是一个小虫的居所。

然后我们就继续审校啊审校!

从活泼又热心的虫,到粗犷又憨憨的龙。


两个家伙的友情很棒嘛!

这时,玩够了,吃撑了,虫虫要去睡觉了。

我们又看到了这颗绿色物体,嗯,还有龙的陪伴,佐以温馨的文字:

根据我们的常识,下一页,它一定会蜕变的!

欧耶!欢呼!

童话就是这样让人快乐,作为大人,哪怕我可能预判到虫虫会开启变形+翱翔模式,也十分期待在翻开下一页后,看到它崭新的样子。

但是,我,除了是大人,还是个编辑啊。

有时候,还是个会陷入约定俗成、陷入理所应当的编辑。

唉。我错了。

快乐的小火苗燃烧着我热爱审校的血液,直到第四校的时候还在沾沾自喜——很棒,没有任何问题。

看到这里的时候,屏幕前的您是否也没有发现任何不对呢?

在我在清样之前夜晚香甜地进入梦乡时,突然不知道触发了什么机关我垂死病中惊坐起!

我忽然想到,虫茧这个概念可谓深入人心,“破茧成蝶”这个词以至于我还没来得及好好琢磨一下,就被机械的肌肉记忆给翻过去了!

这颗绿色的东西,真是茧吗?

毛虫,都要经历茧这个阶段吗?

那么蛹又是什么呢?

 

马上开始查阅资料:

在最新版《新华字典》(第12版》中,关于茧的解释:

关于蛹的解释:

简而言之,茧是外壳,而蛹本身就是生命形态的一个阶段。

再来看一下吉林省自然博物馆进行的科普:

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我们发现,在自然界中,蛾子会结茧(并不是所有),有趣的是,蝴蝶是不结茧的(极为少数的蝶会结简陋的茧,比如下面的这个喜蝶)

喜蝶的触角也很像蛾子

由此可见,故事中在晴朗天空中飞舞且翅膀花色极为美丽的小毛虫阿尔贝,是一只名副其实的蝴蝶,蛹的外壳并没有茧的包围,不应该用”在虫茧里睡得很香甜“。

下厂前,我们改掉了这个描述。

最终的呈现

虽然法刊引进的原版故事,虽然是童话的设定,但应该遵循的客观小细节,我们还是得逐字逐句地反复琢磨啊!

《流浪地球》的这句话,我肯定得记心里一辈子了!

太适合用于工作了!我来改编一下以自勉:


最初,没有人在意这颗绿色物体,这不过是一个虫子一生中的一个形态,一次演变之前的平静,属于它自己的一个小变化,直到这颗绿色物体和我的职业道德息息相关……


不过,还没完事儿呢,虫虫的细节还得接着审!

(文还没写完,但我还是先扔个链接上来,可以买啦!买2赠1,到手3本)

02
虫虫怎么可以大口大口吃!

阿尔贝太惨了,它只是一个虫虫,但被我们拎出来反复分析。

在最早的故事中,阿尔贝帮助巨龙的做法是“吃掉了扎在他背上的木刺”——

原始版本

但此时编辑部里有异动:

阿尔贝大口大口吃尖刺,是不是需要商榷一下呢?

看上去并没有什么不妥。

我们再和动物专家请教一下吧。

于是,我联系了国家动物博物馆的王传齐老师,他也是《锋绘》的特约科学编审。

但随即他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而且他指出了一些科学性的问题:

所以,虽然原文用大口吃掉的动作来表达小虫对巨龙的热情帮助,但有一些小细节,我们还是希望可以做得更好。

所以,最终经过大家的商议,小虫虫就不要“大口大口”啦,还是“嘿哟嘿哟”吧!

这事儿还没完!

虫虫的问题都解决掉了,但是植物也有它自己的烦恼!

接着往下看吧各位……

03
长刺的树就是刺槐树?

在故事的一开始,巨龙正惬意地蹭痒痒,在一棵树干满是尖刺的树下:

但是故事直译过来时,树的名字使用了“刺槐树”。

我们的主编老师经过了查阅和分析后表示:

随后我们根据原文的植物名,查阅了百科知识,得出这样的结论:


金合欢属(学名:Acacia),别名“相思树属”,属名Acacia:源于希腊语akis,意为“尖刺”,指植物体具刺。

然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下“刺槐”的知识:


刺槐又名洋槐,是原生于北美洲的一个树种,但现在被广泛引种到亚洲、欧洲等地。

而对刺槐本槐形态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


刺槐可以长到高达27米,树干直径到1.6米,树皮厚,暗色,纹裂多;树叶长25厘米,羽状复叶,由9-19个小叶组成,每个树叶根部有一对1-2毫米长的刺。

刺槐的树叶根部有刺,但树干上并没这么多尖尖内~~~

我们也找到了对应的图片:

可见这棵刺槐并没有尖刺在树干上。

它的尖刺长在叶片的根部:

刺槐的截面图也没有呈现出尖刺:

图据维基百科

所以,“刺槐树”三个字用在这个童话故事中,虽然不是主要剧情线,但也显得有些不妥。

我们最终去掉了具体的表述,将刺槐树改为“大树”,并不影响阅读,又让小读者的思绪更贴近童话主线。

全文捋顺后,俺们都松了一口气。

一则短短的童话故事,有这么多隐藏的坑在等着编辑!

主编老师是这样总结的:

然后,我们就拿到手了这来之不易的杂志:

小伙伴们快冲!娃们一定喜欢!!!

在编校稿件的过程中,我们的确有时会走入误区,但会及时提醒,及时整改,每一次都是进步!

“时刻警惕”对编辑来说,真是一门功夫!

我们还有很多“内部趣谈”,后续会一一为大家推出。

且看我们在工作中都遇到了哪些难题和趣事,又是怎样解决它们的?

敬请期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