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放下包袱,向前看

 布鲁斯邓bdtcis 2023-04-14 发布于江苏

写下这个题目时,我察觉到像是一句口号,像某些公司领导层的发言稿,很有宣传的味道。不过,只要一想到写作发文就是宣传,一切文化都是宣传,也就不那么觉得别扭了。

有位前同事跟我说了这句话:能力决定下限,性格决定上限。他说这句话是他刚毕业时,有一位领导跟他讲的。我觉得这句话对我也很有启发。都说“底层逻辑”、“元认知”,我认为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底层逻辑和元认知,也是一个人的操作系统。就是你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操作系统。你的能力,知识、经验、水平、动手能力,都是在性格这个操作系统上运行的。当然,完整的操作系统还包括你的身体状态:体能和精神状态——这是操作系统运行需要的硬件。

用电脑来做比喻,那是再恰当不过了。因为电脑是根据人的计算能力模拟出来的,原本是为了解决复杂重复的计算功能。一个机器人能做某种特定的工作,你给它安装了什么软件,他就按照那个软件设定的功能,去完成特定的任务。机器人没有性格,只是一个工具。人有性格,则人不是工具。人学习知识,在工作中积累经验,就像是机器被编了程序,有了某种能力。而机器人本身有一个底层运行程序,也就是我们说的系统。这个系统在更新前是固定的,就像人的性格是固定的一样。系统能力的大小,决定了这个机器人作用的大小。

性格是容器,是统帅。一个人的性格能否容得下大事,能否统帅其他人、物力、财力去达成某一件大事,确实决定了他的上限。这也让我一再反思自己,我的性格中到底有哪些缺陷?泛泛而谈,没什么说服力,举几个具体的例子。

遇到棘手的事,我如何应对?是逃避,迎难而上,还是思考对策委婉前进?在工作上,我有过“逃跑”的经历。在人际关系上,我经常回避——那种感觉很奇特,有些事情明明是我出手就能解决的,当时我也觉得自己是“舍我其谁”,我有这种强烈的自我意愿,但我总是想“这事其他人也行,更何况不是我的事”。我至今还记得很深的一件事,是有一次因为某个质量问题,开除了其中一位同事。而我原本应该能够“力挽狂澜”,不让这种事情发生,将那位质量经理留下来。在我十几年的职业生涯中,我在很多场合,都表现出了这种“退缩”的性格特征。

再描述一遍这种情况:事情刚发生时,我有种强烈的预感和冲动,认为那件事我能搞定,“我”应该首当其冲,去解决那个问题。这种想法本身没什么问题,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能:主观能动性强烈,积极向上。问题是,我性格中的另一面:多疑和猜忌。我经常会想,既然我这么想,那么,其他人也会这么想。如此一来,在这个群体中,我恐怕不是那个最佳人选,所以,我还是“退出”,让其他人来吧。那么,会不会有其他人来呢?我不知道,我也不管,反正我等着其他人来。

这种心理,有专门的心理学家研究,得出一个结论叫做“群体的无能”。分析群体心理时,具体到每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就是上文我那种心理状态。就是每个人都认为其他人会出手去做那件事,自己就缩手,等着其他人去做。结果是,每个人都在期待其他人去动手,而他自己一直在等待。

群体数量越大,这种“等着别人出手”、“反正会有人做”的心理就越稳定。而实际上,有些事只要其中一个人动手做了,问题就解决了。一幅讽刺管理模式的漫画道明了真相:最高层发下了问题,下达文件让次级单位处理,次级单位发文,让三级单位处理,三级单位发文,让管事的部门处理……部门与部门之间需要协调,部门本身之间需要分工协作,事情就是这么变复杂的。在一些方向性的、重大的事情上,通过层级管理,没什么问题。但在一些小事情上,也这么管理,效率就太低了。用同一种方式处理不同类型的问题,这就是问题所在。

我们有个耳熟能详的段子: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一个和尚他必须自己挑水,他也知道要自己去挑水。到了三个和尚,三个人之间会互相认为,你,你或他应该去挑水。

“这事应该有人会去做的,我们只看结果好了”,这样的想法,经常在我们的脑海中冒出来。当我们谈到某一件事事,意犹未尽之时,会说“别担心,总会有人去做这种事的”。

而实际情况却是:我们得自己动手去做。想到就去做。

我觉得列举性格中的缺陷,并不是在妄自菲薄,或是为过去不怎么成功找借口。而是在思考,我们要如何调整和改变性格,让我们能够配得上更大的成就。如果只知道念叨“如果你想得到某样东西,就要让自己配得上它”这句话,而不知道如何去配得上,没有具体的方法和步骤,那么,这种期待也只是一句空话。

过去不是包袱,而是财富。过去不怎么成功,不是深感愧疚的原因,而是现在的新起点。这就是新的认知,也是性格的一部分。这样的性格,是将过去看做是一种必然和参考,是一种向前看的思维。

如果过去不怎么成功,基本上可以这样想:那是因为过去的性格,让我只能成功到那个程度,这才是主要原因。至于能力、知识、经验等其它,都是次要原因,并不是关键因素。

比如,过去让我在工作中得到认可的,技术因素是次要的,主要是我肯跟团队合作,认同自己是团队中的一员,能够放下身段,就事论事。我能在团队需要的时候,按时将我这一部分工作交付成果,是那个团队里“确定性”的输出者。在这个过程中,性格占主要因素。有些技术问题较为棘手,一时难以接近,这个靠性格中的坚韧来研究。还有些较为繁琐的人际关系需要去处理,这时候,就需要善于考虑各方利益的性格来综合协调了。

当我们讨论工作中的不足和欠缺时,一般都会梳理“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在我看来,大部分都可以归结于性格的缺陷,或者说,没有发挥好“扬长避短”的策略。在工作中,有以下三件事是我们时刻要说出来的:

1、我在做什么,为了达成某个目标而做的。

2、我做的事对谁有利,是在协助/服务谁。

3、我需要谁的帮助/协助。

性格中的缺陷还包括:对他人指指点点,胡乱评价。长时间浏览花边新闻,将时间耗费在无意义的事上。我想到了一句能够治疗此病的话: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