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同里的北京(5)普度寺

 新用户8926AVU2 2023-04-14 发布于北京

说起胡同,有一座隐藏在胡同深处,甚至鲜为人知(特别是外地游客)的寺庙,却有着几乎人尽皆知的故事。

他就是在紫禁城的东边几百米,南池子大街上的皇家寺庙——普度寺。

在清朝呢,普度寺作为皇家寺庙香火那是非常旺盛。就连咸丰帝也曾数次到普度寺礼拜,同治帝也在同治十二年(1873)到普度寺拈香。

您想想,在民间香火能不旺盛?

但民国以后,相比于不远处的故宫和太庙,普度寺与皇史宬一样显得冷清甚至有点破费了。

但是,它却是目前北京唯一留存的典型的满族风格建筑;

而且,它那厚重的历史、神秘的色彩却一点也不亚于前面二者。

如果坐地铁的话,乘一号线,从天安门东站( B 口)出来,往东不远就到南池子大街了。

顺大街往北,总共步行约800米,就到了南池子大街与普渡寺前巷交叉口,再往里走就是东城区普度寺前巷35号——普度寺了。

图片

普度寺也叫普度寺遗址,除了山门和大殿外,没有其他建筑,免费随便进入,也是市民晨练和健身的场所。

图片

但精美的建筑仍然

显示着当年的显赫地位和威严,

向人们介绍着它曾经的两位主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先说普度寺的第一位主人——朱祁镇。

在明朝时,这个地方叫作“南宫”,普度寺是清朝乾隆年间才改的名称。

明成祖朱棣的孙子,大明朝第5位皇帝朱瞻基曾在这里住过,也就是朱瞻基的潜龙邸。

朱瞻基26岁继位,28岁才有了儿子朱祁镇,也就是咱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了。

朱瞻基36岁驾崩,8岁的朱祁镇继位,成了大明朝的第六代和第八代领导核心。

咋还两代呢?

莫急,听俺细细道来:

话说这领导核心也不是随便就能做好的,没有“两把刷子”还真不行。

这不,当西面“瓦剌”进犯,(瓦剌就是明朝对蒙古一些部落的称呼)朱祁镇就听信宦官王振的谗言,自以为就会像王振说的那样,自己凭着天子的威严“御驾亲征”,“瓦剌”就会望风而逃。

没成想自己的50万大军没抵过人家的2万人马,连自己也做了阶下囚,成了俘虏。

看来呀,这世上的事情有时还真不是“我以为”那样。

朱祁镇被俘,可是国不可一日无君啊

这朱祁镇有个异母弟弟叫朱祁钰。

哥哥被瓦剌活捉了,而朱祁钰就被提溜起来塞在龙椅上,成了大明第7位皇帝。

朱祁钰登基后看到的第一幕就是:满朝大臣齐动手,把王振的同党,给活活打死在金銮殿上。

吓得朱祁钰,呲溜一下从龙椅上站起来就要跑。

大臣于谦一把拉住他:

之前的那个皇上跑到瓦剌手里了,你可别再跑,否则咱大明还玩不玩?赶紧着顺民意,赦群臣吧。

无奈,朱祁钰下旨:“王顺等罪当死,勿论。”

在于谦的主持下,朱祁钰取代朱祁镇当皇上,否定南迁,并开始了“北京保卫战”,最终一举扭转了乾坤。

瓦剌呢,看到大明又有了新皇帝,也迅速恢复和安定下来:

“我艹,弄半天扣押这个人质也没有鸟用,还要每天管吃管住,算了吧,放他走”。

于是放朱祁镇回家了。

朱祁钰看到哥哥朱祁镇又回来了,又不想让位,“这可咋整?”

让朱祁镇南宫当太上皇吧。

实际上就是“软禁”在今天的普度寺,当时的南宫。

朱祁镇在南宫虽然没有了权力,但我个人觉得不像传说及史书记载的那样凄惨。


据《明史》记载:

把南宫大门上的锁灌上铅,锦衣卫二十四小时严密看管监视,吃喝从小洞递入……甚至为了更好地监视朱祁镇,还把南宫附近的树木砍伐殆尽……

但问题是,朱祁镇在这被“囚禁”的七年里,身体倍棒,精神头十足,共生了三个儿子六个女儿,
关键是好几个妃子生的。


发现问题了没?所谓的,为了监视朱祁镇,大门上锁灌铅、锦衣卫二十四小时监视,南宫附近的树木砍伐殆尽……

可里面的朱祁镇却是妃子们轮流侍寝,战斗力十足。

估计看到这,会有小伙伴高喊:让我替朱祁镇去受折磨吧!

再后来,朱祁钰病重又没有太子。

就在某一天,大臣们又把囚禁在南宫的朱祁镇拉上宝座。

朱祁钰到金銮殿,发展哥哥坐在了自己的宝座上在处理朝政,“只好认了吧”。

就这样,朱祁镇又成了大明的第八代领导核心。

梦幻不梦幻?神奇不神奇?

看来这南宫(普度寺)是一个让人恨又让人爱的地方啊。

图片

再说普度寺的第二位主人。

这第二位主人可谓大名鼎鼎,是大清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为大清朝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对了,他就是多尔衮。

图片

这是普度寺内多尔衮的塑像。

看到没?地上还有供品呢。

这是我第一次来这里,看到多尔衮的塑像:哈哈

“怎么会是这样,和我想的不像”。

“多尔衮”是满语的音译,在满语里是“獾”的意思。

獾是胖乎乎圆滚滚动物,再加上一个“衮”字。

想象中,多尔衮是一个个头不高,一身肥肉笑容可掬的老头。

原来这么清瘦有点严肃啊。

也难怪,睿亲王,“睿”就是有智慧、眼光看的远的意思啊。

关于多尔衮的政治谋略,军事谋略和他为大清朝立下的不朽功勋以及命运的反复,在电视剧《孝庄秘史》和《大清风云》中多有介绍,咱这会就跟点时尚,吃一次“瓜”吧。

近来,成都市成华区的陈枢、扬州市的戴璐、河南焦作的郭某某等一系列桃色事件让吃瓜群众大开眼界,脑补并开心了好一段时间。

多尔衮的瓜虽然也是众说纷纭,但细想起来不算啥。

满族等外族都有继婚的风俗,也就是继承父亲的一切遗产包括老婆。

王昭君不是后来又嫁给长子(不是自己亲生)了吗?

再说唐朝的杨贵妃就是唐玄宗夺了儿子的媳妇。

武则天是李世民的才人,后来嫁给了李世民的儿子李治。

所以,我觉得多尔衮和孝庄还是有“夫妻之实”且名正言顺的。

理由有6

1:孝庄老公皇太极去世时,孝庄32岁,多尔衮比孝庄小1岁。

如狼似虎的年龄,就算不是青梅竹马,擦出点火花来也属正常。

何况还有许多的政治需求呢?

2:孝庄为保全顺治帝皇位。

皇太极去世,孝庄32岁,而儿子顺治帝继位时才6岁,孤儿寡母,弱妇顽童。

而那时多尔衮不仅在清兵入主中原时屡建奇功,还手握重兵。

一手执掌军政大权的他甚至可以将皇帝玉玺搬到自己的府邸使用。

这样的局势,要废掉顺治帝,不过一句话的事。

为了稳住多尔衮,巩固幼帝皇位,孝庄便接受了这段政治婚姻。

3:多尔衮曾被称为“皇父摄政王”。

据砖家透露,在清宫档案中,可以见到顺治朝时的题本批红中,将多尔衮称为“皇父摄政王”,

同时,邻国朝鲜的《李朝实录》中亦特别记载了这一情况:

清国咨文中有皇父摄政王之语此外。

后来顺治帝清算多尔衮时,其中一大罪名也是“自称皇父摄政王”。

而“皇父”一词,只能是皇帝的父亲,如此只有皇帝发母亲嫁给了多尔衮,他才能被称为“皇父”。

4:张煌言的“太后婚”一诗可证。

清初文人张煌言,其诗文一向被人们视为传信之作,他曾作品写尽了孝庄太后下嫁时的“盛况”,宛如身临其境。

该诗一度风靡全国,成为了太后下嫁一说的直接证据。

5:顺治帝曾透露过重要信息。

顺治十七年,其乳母病逝后,顺治帝的谕旨中,提到幼年时与母亲孝庄分宫而居,常累月不见。

而能阻挡一对皇室母子相见的,只能是当时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多尔衮。

6:孝庄独自葬在风水墙外。

按清制,孝庄去世后,棺柩应抬到盛京与皇太极同陵而葬。

然而孝庄却要求葬在清东陵,因此给孙子康熙制造了一大难题,直到康熙去世,这个难题都没解开,孝庄太后的棺柩就一直放在东陵的“暂安奉殿”中有38年之久。

到了雍正三年,才将其葬在清东陵风水墙外。

这或许是因为孝庄自觉改嫁而无颜面对皇太极,而雍正作为曾孙,也感到这件事很是丢脸,故而将其葬在陵区大门之外,暗地里罚她永远为子孙看守陵门吧。

再反回来说普度寺。

多尔衮由“半人之下,万人之上”虽然后来沦为“罪人”,但最终还是在乾隆年间被重新定为“冤假错案”,平反昭雪并恢复名誉了。

短暂的成为“罪人”,这在历史长河中也是常有的事,古今同理。

所以,普度寺这个地方还是算作一个风水宝地的。

也难怪清朝年间香火旺盛,祈福许愿都是很灵验的。

俱往矣!

站在普度寺的空旷的院内,想象着曾经的辉煌和繁荣。

早春的风有些寒意,显得这里有些萧条和冷落了。

图片

只有这残余的断壁残垣在诉说并见证着历史的变迁,世道的沧桑。

……

历史的天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