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菜根谭》中说:“地不畏其低,方能聚水成海;人不畏其低,方能孚众成王。” 地低为海,人低成王。 一个人活着的姿态,就是生命的层次与高度。 放低姿态,既不是懦弱,也不是与世无争,而是一种修养、一种智慧。 在生命的旅途中,姿态越低,越能为自己蓄德、蓄能、蓄福。 《论语》有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谦虚好学之人,能够坦然地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 学无止境。 一个人,越能放低姿态,越能增长知识与才干。 东汉医学家华佗,精通外科,曾发明“麻沸散”用于大手术而名扬四海。 有一次,有人前来就诊。 经过“望闻问切”,华佗肯定他是“头风病”,可一时间,他并无有效的药方。 病人失望地离开了。 不久后,华佗听说,病人在一老中医处就医,根治了! 华佗很吃惊,也很惭愧,于是,他改名换姓,虔诚地拜老中医为师。 期间,华佗起早贪黑地挖药材、煎药、研读疑难杂症……终于学得了治疗头风病的绝技。 满师归家时,老中医才知道他是华佗,非常不解。 华佗说:“隐瞒姓名,是担心您有顾虑而拒收,至于'为何来学习’,只因人各有所长,我不懂的,就应该向您学习。” 常言道:“山外有山,天外有人。” 只有眼睛朝下,才能看见自己的短板,发现他人的长处。 三千年前的孔子:参加祭祀典礼,化身“每事问”;偶遇7岁神童,拜其为师。 如此“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终成一代孔圣人。 唐代柳公权:被揶揄“写得差”,恭敬请教;被“无手老人”拒绝,磕头拜师。 如此“虚心请教、博采众长”,终成一代著名书法家。 荀子有言:“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不知道的就问,不会做的就学。 放低姿态的程度,决定着一个人成事的高度。 一来,心态要归零,倒得越空,学得越多;二来,行为要开放,越不藏拙,学得越精。 正所谓,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姿态低了,就能积蓄更多的能力与能量,遇见更好的别人、成就更优秀的自己。 《荀子》里说:“身贵而愈恭。” 越是身居高位,越要对人谦恭有礼。 这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修养。 三国时期的陆逊,深谙“低头”要诀。 他曾给关羽写信,为麻痹对方而极尽“讨好”。 他也曾在打败关羽之后,反被孙权打压而保持沉默。 当蜀吴开战时,陆逊被重用为大都督。 然而,那些下属,要么是老将,要么是贵戚,一个个看不上陆逊,不听指挥。 陆逊放下身份,以商量的语气劝说,以忍辱的姿态调度。 最后,他抓住机会“火烧八百里”,自此一战定乾坤,将士们心服口服。 后来,孙权得知军中往事,问道:“为何你不举报不听令之人?” 陆逊答:“我虽不才,却极为仰慕蔺相如的品行!” 孙权大为赞赏,对其更为厚赏、倚重。 《论语》中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一个人若能放低姿态,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内心就会远离怨恨。 古往今来,那些无怨无戾气的人,更为世人所尊崇。 清代曾国藩,面对左宗棠的谩骂,总是一笑置之。 然而,没人揶揄他胆小怕事,反而钦佩其大度与宽容。 画家齐白石,从不囿于“文人相轻”,反而对同时期的三大画家推崇之至。 然而,没人觉得他技不如人,反而更觉其形象高大。 谚语有云:“越是成熟的麦穗,越懂得弯腰。” 人,亦是如此。 放低姿态,是有德的尊重,是有品的礼貌。 《礼记》曰:“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高处立,低处行。 位高时,放低姿态,享该享的福,帮该帮的人;位低时,放低身段,用豁达的出世之心,做入世之寻常事。 放低姿态,在世事繁杂间,修得一颗谦卑之心,更显其高尚与高贵。 陕西兵马俑闻名于世,其中有个镇馆之宝:跪射俑。 这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兵马俑,究其原因,不过是:低姿态。 人生,也是如此。 一个人的姿态,决定了着后半生的命运。 《红楼梦》中的刘姥姥,从“打秋风”逆袭为“施恩者”,从“寄人篱下”翻身为“王家的老祖宗”,就是因为她做到了四个字:放低姿态! 一进贾府:
二进贾府:
三进贾府:
《尚书》有言:“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在《了凡四训》中,天道所青睐的“谦虚”被分为三种。 一是不与人争。 当你一味地争名利、争第一时,实则已盈满傲慢之心。 自古以来,路,越让越宽,越争越窄。 二是恭顺谦畏。 所谓恭顺,不是点头哈腰,而是能够成人之美。 所谓谦畏,是要做到处处谨慎,不敢犯错误。 一个人若明知故犯、心存侥幸,实则是在亏损自己的能量。 三是不怒不辩。 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受委屈、被冤枉时,若怒火中烧、急于辩白,则会消耗自己的福报。 反之,若能淡然自若,内心平和,却能与好运不期而遇。 立德修身,惟谦受福。 人,只有放低姿态,隐而不见、匿而不显,才能行稳致远,积后福、蓄厚福。 ▽ 古人常说:“厚德方能载物,内圣方能外王。” 生而为人,放低姿态,才能拔高人生。 姿态低了,就能做到:多一分谦卑,增一分才干;多一分谦和,增一分德行;多一分谦恭,增一分福报。 顺境不飘、逆境不倒,以博大的心胸接纳世事,自能让生命枝繁叶茂、福泽绵长。 余生,愿你我放低姿态,好好地蓄德、蓄能、蓄福。 来源: 来源:走心夜读(ID:zxyd999520),作者:霞光满天,从事家庭教育工作的80后,热爱国学的沉淀,喜欢清新的文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