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吉林市江南荣光村后屯,是爱国蒙古族志士莽大令的出生地

 吉林乌拉永昌源 2023-04-15 发布于吉林

近日购得莽东鸿先生所著《爱国志士莽大令》一书。书中介绍:莽大令先生原名莽龄魁,晚清时生于吉林市,祖上为吉林蒙古旗人。他少年时就读吉林一中,后投笔从戎,又曾远赴日、美留学。抗战暴发后回国,先后任国立中山大学教授,黄埔军校中校政治教官,国立长白师范学院教授。解放后任东北师大英语副教授……一生经历虽可谓坎坷而传奇,却始终持有朴素且真挚的爱国热情。

一、

在《爱国志士莽大令》一书的第二章,介绍了吉林莽氏家族属于清康熙年间来自呼伦贝尔草原的巴尔虎蒙古,在吉林生息繁衍已逾数百年。莽大令先生于1901年7月20日出生在吉林市江南的小红旗屯,对他的出生地,文中特意标注为后来的荣光村。

滚滚的松花江自丰满奔流而下,过孟家后直至温德河口,水道近乎直线,孟家、大阿什、石井沟、永庆、荣光、日升等村顺次排列在松花江北岸。清代,按吉林地方规制,四品以下的旗人不许居住在城内,驻防旗丁便分散居住于吉林城周边的乡间,过着“出则为兵,入则为民”的戍边生活。而孟家至温德河口一带,依山傍水、土田肥沃,江两岸被旗人青睐,形成许多旗人聚居的村落。

据九十多岁的唐立权老人讲述,从清代开始吉林地区就流行的一句俗谚:“江十里无弯出将军”。吉林城松花江上游两岸,正符合俗谚提到的地貌特征,永庆的伊尔根觉罗家族,一门就出了金顺、连顺、富顺三个清代的“实授”将军(另外吉林还有许多旗人获得建威将军等荣誉称号的将军)。成为将军,对尚武崇功的旗人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这也让“十里无弯”的江段两侧成为旗人乐居的所在。就目前掌握的资料判断,江两岸散布的旗屯,不仅有满八旗民众,还有蒙八旗民众。

对于荣光村,许多吉林市市民并不陌生,都知道它就位于市区江南水工大长屯附近。直到上世纪末,这里保留着田园风貌,只是从新世纪开始,这里才彻底变成了城市的模样。

二、

《爱国志士莽大令》一书中只提及莽氏家族隶属清代的红旗,至于是正红旗还是镶红旗却没有点明。查阅成书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吉林市地名志》,荣光村附带的“后屯”词条中记载:在荣光村民委员会驻地西南1公里处当时荣光村委会驻地在龙丰铁路北侧的泡子沿屯……东起大长屯,西至马家屯,南临前屯,北界泡子沿屯……始有满族正红旗到此开荒占草,曾名小红旗屯,后村民分别聚居南北两地,北为后屯。对应《爱国志士莽大令》的记述,初步判断志书中说满族正红旗可能有误,真实的情况应该是蒙古族正红旗,即莽家的旗属为蒙古正红旗。

和上世纪八十年代对比,如今的吉林市江南地区无论是地貌还是区划,已然发生了很大变化。幸而在1992年印制的《吉林市市区地图》中,还能查到“后屯”的标注。这个村屯就位于吉丰东路之北,水工片区东侧,而图中的荣光路即现在的景山街。对比现在地图可知,如今景山街与吉丰东路交汇东北角荣光花园小区的南侧,应是后屯的位置,即莽大令先生的出生地。

在《爱国志士莽大令》一书中提到莽大令祖父莽特恩-特古斯由江南搬迁吉林城内尚仪街。莽大令的父亲莽庆余曾担任穆棱县知事,退任后在尚仪街开设“庆记面粉分销处”,做面粉批发生意。莽大令的母亲病逝后,莽庆余续弦带来丰厚嫁妆,购置大量农田和房产,使得莽家由富农一跃成为地主……

虽然莽大令一脉迁出了小红旗屯,但《吉林市地名志》中记载前屯和后屯有一定数量的蒙古族居民居住。鉴于清亡后,吉林蒙古旗人大多改回蒙古族,荣光村的这些蒙古族居民中或许就有莽家的别支亲族。

三、

在《爱国志士莽大令》一书中提到莽庆余的两任妻子都姓何。虽然书中没有记载何氏是不是旗人,不过想到旧社会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的”,于是不禁猜测这个何氏,是否是吉林城另一蒙古旗人家族“何图哩氏”的女儿。根据史料记载,吉林城有两家颇具名望的何图哩氏:一是世居沙河子的正蓝旗何图哩氏,此家族中有黑龙江将军德英。另外一家是正白旗何图哩氏,即伊兴额、盛福父子所在的家族。

虽未见正史,但多次听前辈提起正白旗何图哩氏世居吉林江南地区。在吉林,无论是属于正蓝旗还是正白旗,尽管进入民国后,何图哩氏后人仍坚定认同自己是蒙古族,却都改汉姓为何。

吉林地方史料中曾明确记载,吉林城的蒙古旗人全部为巴尔虎人。江南地区有巴虎屯地名(今烽火街一带),说明历史上这里有蒙古旗人居住过。另外在我听到的讲述中,有一条是说与荣光村毗邻的永庆村大长屯也住着一支正白旗何图哩氏。

小红旗屯与大长屯(民国版《永吉县志》记为大长江屯)相邻,且莽家与何家均为在旗蒙古人,彼此应当熟悉,具备结亲的基本条件。于是臆测莽庆余的两任妻子,会不会是属于居住在大长屯的正白旗何图哩氏呢?

四、

虽然荣光村是莽大令先生的出生地,但改变莽家命运的地点却是迁居尚仪街后。受益于何氏的宽厚和经济条件的改善,莽家子弟有了更多学习的机会,家族逐渐发展为书香门第。由于莽氏家族陆续有数十人在吉林一中就读,莽大令的弟弟莽俊魁还于1947年担任过吉林一中的校长。2008年,该校特赠给莽氏家族一块书有“一中世家”的匾。

前数日,去荣光和大长屯一带寻访。满眼只见此处高楼林立,市井喧嚣,早已没有了村落的痕迹。询问一些老者,竟也不知道莽姓情况,心情难免低落。可转念一想,与其纠结昨日不再,倒不如乐观眼前繁华,更何况眼前的“人间烟火色”不正是历史上那些仁人志士奋斗毕生所追求的境况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