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式熊 篆书 南宋张孝祥《观月记》

 广陵子图书馆藏 2023-04-15 发布于上海

高式熊 篆书 南宋张孝祥《观月记》

    《观月记》是南宋文学家张孝祥创作的一篇游记。这篇文章写作者罢官北归,途径洞庭湖,登湖中金沙堆观月所见。作者开篇先不写观月,而是以议论的方式层层递进,提出观月“四美”之说,体现了不同凡俗的审美趣味。后半部分叙写观月经过,先写中秋之夜的晴空明月,次写金沙堆空旷幽远的环境,再写孤舟停泊,独身而登,恰好满足“四美”的条件,表现了作者金沙堆观月时的舒畅心情,也透露出罢官后欲寄情山水,在大自然中寻找乐趣以排遣烦恼的心态。全篇将议论、叙述、描写、抒情熔于一炉,笔法多样,见解独到,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颇见作者匠心。

文章图片1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文章图片4

文章图片5

文章图片6

文章图片7

文章图片8

文章图片9

文章图片10

文章图片11

文章图片12

文章图片13

文章图片14

文章图片15

文章图片16

文章图片17

文章图片18

文章图片19

文章图片20

文章图片21

文章图片22

文章图片23

文章图片24

文章图片25

文章图片26

文章图片27

文章图片28

文章图片29

文章图片30

文章图片31

文章图片32

文章图片33

文章图片34

文章图片35

文章图片36

文章图片37

文章图片38

文章图片39

文章图片40

文章图片41

文章图片42

文章图片43

文章图片44

文章图片45

文章图片46

文章图片47

文章图片48

文章图片49

文章图片50

文章图片51

文章图片52

文章图片53

文章图片54

文章图片55

文章图片56

文章图片57

文章图片58

文章图片59

文章图片60

《观月记》释文:

张孝祥观月记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观月记》原文及注释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1;临水之观2,宜独往3;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4。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5,安得皆临水6?盖有之矣7;若夫远去人迹8,则必空旷幽绝之地9,诚有好奇之士10,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11,蕲顷刻之玩也哉12!今余之游金沙堆13,其具是四美者与14?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15,天无纤云16,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17,其高十仞18,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19。沙之色正黄20,与月相夺21;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22,体寒目眩23,阆风、瑶台、广寒之宫24,虽未尝身至其地25,当亦如是而止耳26。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27。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28。 [1] 

注释

词句注释

    临水胜:靠近水的地方最好。胜,胜过。这里是更好、最好的意思。

    观:观赏。

    宜:适宜,应当。

    去:距离,离开。

    城郭:内城和外城,也泛指城市。

    安得:哪里能。

    盖:句首语气词,表示假设。之:代词,指代中秋月和近水的城郭宫室。

    若夫(fú):句首语气词,表示另提一事。可译为“至于”。

    必:一定。幽绝:幽静僻远。绝,极远。

    诚:果真,如果。

    独行以夜:在夜里独行。以,相当于“于”。之:到。

    蕲(qí):同“祈”,求。顷刻:片刻。玩:欣赏。

    金沙堆:洞庭湖中的小岛,由黄色泥沙淤积而成。

    其具:大概具备。其,副词,表示推测,估计。可译为“大概”“或许”。是:这。四美:指上文所说赏月最理想的四个条件:中秋之月、临水之观、一人独往、远离人境。与(yú):同“欤”(yú),用于句末,表示疑问。

    盖:句首语气词,无实际意义。八月之望:八月十五日。望,指农历的每月十五日。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

    纤云:微云。

    沙:指金沙堆。当……之中:处在……之间。青草:青草湖,唐宋时在洞庭湖东南,北有沙洲与洞庭湖相隔,涨水时则相连。

    仞(rèn):长度单位。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却:使退去。童隶:书童仆役。

    正黄:纯黄,指没有杂色。正,纯正。

    相夺:相映争辉。

    光采:光辉,光芒。采,同“彩”。激射:原指水流猛烈喷射冲击,这里形容光芒强烈。

    目眩(xuàn):眼花。

    阆(làng)风、瑶台、广寒之宫:均是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阆风位于昆仑山巅,传说是仙界昆仑山所谓“三山”之一;瑶台亦位于昆仑山上,以五色玉为台基;广寒之宫,即广寒宫,月中仙宫。

    未尝:不曾。身:亲自。

    如是而止:如此而已。

    于是:在这里。备:齐全,完备。

    书:写。以为:作为。 [4-7]    

译文

    月亮在中秋之夜最为明亮,在中秋那天赏月,以靠近水的地方为最佳;到水边去赏月,应当单独一人前往;独身前去的地点,离开众人越远就越好。然而中秋之夜往往看不到月亮,城邑和房屋又哪里能都建在水边呢?中秋有月亮而城邑房屋又在水边,如果要选择远离人迹的去处,那一定是空旷幽静、人迹罕至的地方;果真有喜爱猎奇的人,又哪里有人能够在夜间单独行走去到空旷幽静、人迹罕至的地方,求得片刻之间赏月的乐趣呢?现在我一人到金沙堆赏月,岂不是中秋有月、临水赏月、独身前往、远离众人这四个好条件全都具备了吗?

    我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经过洞庭湖,天空没有一丝云彩,月光皎洁如同白昼。金沙堆处在洞庭湖和青草湖之间,突出水面有十仞高,四面环绕的水面,距陆地最近的都有几百里远。我把船停靠在金沙堆下,叫所有的书童和仆役全都留在船上,独自一人登上金沙堆。这小岛上湖沙的颜色是一片纯正的金黄,和洁白的月光争相辉映;湖水好像一只巨大的白玉盘,湖沙好像是黄金堆积,湖水和沙滩放射出明亮的光彩,令人感到身上发寒,双眼发花,仙界的阆风山、瑶台和广寒宫,我虽然不曾亲身到过那些地方,想必应当也如同这里的境界而已。总之,中秋的明月,临水赏月、独自前往和远离众人,在这里全都齐备。于是写下这篇文章作为金沙堆观月的记载。

    张孝祥是南宋力主抗战的爱国词人。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任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知静江府(治所在今广西桂林)。乾道二年(1166)六月,张孝祥因言事被罢官,自桂林北上,八月途经洞庭湖,舟泊金沙堆。时当中秋之夜,作者登上金沙堆,独自登临赏月,写下这篇游记。 

    金沙堆是一个“堆阜隆起”的沙洲,位于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夏秋水涨,洞庭、青草二湖相连,沙洲隆起部分显露水面,高达数丈。其上宽衍,有青草庙。张孝祥虽是罢官而归,但他登洲祭庙、赏月,饱览湖上风光,游兴浓厚,接连写了《金沙堆赋》《念奴娇·过洞庭》以及《观月记》等纪游之作。

    文章题为《观月记》,对于观月经过、月下景象却记得很少,重点是写作者观月所产生的感受。文章前半部分强调金沙堆观月机会的难得,表现的是作者这次观月的满足心情。从表现艺术的角度看,这对突出湖上月色之美有一种衬托作用。这段文字反映出作者观月的审美经验和审美趣味。他认为观月有四种境界,即看中秋极明之月、临水观中秋明月、独往临水观中秋明月、独往离人远处临水观中秋明月,而以后者为高,且最难实现。叙述中,句子由短而长,句式富于变化,或直言,或反问,或慨叹,一任情感流泻,显现出作者审美经验的个性色彩。而后续上一句:“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既点出作者此番观月达到最高境界的特点和得意心理,又对下文写观月起到引带作用。

    作者写洞庭观月所见,文字较为简略,仅言“天无纤云,月白如昼”“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及“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而已,可谓点到即止。但读后却能进入美好的想象世界,得到一种回味无穷的美的享受。其因一则是作者写其所见,取材典型,纵然一点两点,却能构成一幅富有意味的完整画面;再则是作者写景是和抒发领略景物之美的强烈感受联系在一起的,他的写景是在抒发感受时带出来的。不但文章前半部分的议论是写作者观月感受,在写景之中也有之。如写沙上观湖上月,即“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这类文字,既以想象之词拓宽美的境界,又抒写作者赏心悦目之感,映现出神思飞越之态,自有感发作用。

    全篇用文字描绘出一幅光、色可见的图画。文中提出观月“四美”之说,“独往”“去人远”云云,其实与作者罢官后的心情不无关系。这篇游记有议论、叙述、描写、抒情,意到笔随,挥洒自如地运用多样化的写作手法,与苏轼的散文风格颇为相近。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马德富:观月第一须月色好,其次还须一定的环境和心境。文章首先就此进行议论,提出观月的四个最佳条件,指出四个条件很难齐备,旨在强调金沙堆观月的不易,为下文作好铺垫。然后具体描述金沙堆观月之胜绝,表现出一种超尘出俗的幽趣。议论别致,描写生动,文笔清新自然,有空灵隽永的意味。(《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

    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属安徽和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第一。曾任中书舍人、显谟阁直学士,又任建康留守,因赞助张浚北伐而被免职。后知荆南兼湖北路安抚使,治有政绩,遭罢。乾道三年(1167)起知潭州(今长沙),后致仕归芜湖,卒葬建康。他的词作既有深厚的爱国思想内容,又有写景抒情、挥洒自如的作品。词风接近苏轼,气势豪迈,境界阔大。著有《于湖居士文集》和《于湖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