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祖母欲将孙子溺死,舅舅挺身而出救他一命,多年后孙子成开国元帅

 茂林之家 2023-04-15 发布于湖南

美国记者斯诺撰写的《西行漫记》,是一部影响力极大的作品,他向世人展现了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真实面貌,以及中共领导人如何崛起,又如何在战争中运筹帷幄。

在这本书中,对开国元帅彭德怀的童年经历也有描述,提到了彭德怀9岁那年经历的一件事。

文章图片1

斯诺写道,彭德怀母亲早逝,父亲另娶。然而一家人对他都不好,继母动辄对他打骂,连祖母也不心疼他,甚至差点将他溺死。

彭德怀的祖母有抽大烟的习惯,彭德怀看不惯。有一次祖母抽大烟时,彭德怀气愤之下,将烟盘从炉上踢了下来。这可惹恼了祖母,召集全族人开会,扬言要将其溺死。

危急时刻,是彭德怀的舅舅把他保了下来,送去了外地。

斯诺描述得十分细致,甚至在书中引用了彭德怀的原话:“我的祖母,看来是残酷的专制魔王。”

乍看上去,斯诺似乎在阐述一个事实:彭德怀深受家族专制制度荼毒,毅然投身革命,成为一代名将。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文章图片2

家道中落,年幼丧母

在斯诺笔下,彭德怀出生在湖南湘潭彭家围子的一个富农家庭,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彭德怀的祖上的确是富商,以卖茶为生。不过到他父亲彭民言这一代时,随着清政府的衰落,彭家已然家道中落,靠辛苦在地里刨食维持生活。后来,彭德怀的父亲患上哮喘,生活重担全落在母亲身上。

1898年,彭德怀出生了,他是家里的长子,此后,母亲又给他添了三个弟弟。遗憾的是,在彭德怀8岁的时候,母亲就因为身患痢疾,猝然离世了。

彭母去世后,彭家只剩下彭德怀、他年迈的祖母、生病的父母以及三个年幼的弟弟。为了挑起家庭重担,彭德怀从私塾退学,每天独自上山砍柴,再将柴火背到集市上售卖。可即便如此,换来的钱也不够养活家里,彭家无奈变卖家当,甚至把田地也卖了出去,只留下几间破旧不堪的茅草屋。

文章图片3

那么是否真如斯诺所写,彭德怀的祖母对他很不好,甚至差点将他溺死呢?事实正好相反。

当时,彭德怀祖母已是70岁高龄,日子实在过不下去,她只好拄着拐杖,跛着小脚,走好几里山路,去有钱人家乞讨,将讨来的饭食带回家,让彭家几个孙子吃。

显然,斯诺的描述是不准确的。想来也是,斯诺在陕甘宁边区只住了5个月,走访了大量中共领导人、基层官兵,难免出现记忆模糊,资料重叠,才将“彭德怀差点被祖母溺亡”一事记录下来。

那么彭德怀在9岁之后又经历了什么呢?

文章图片4

大年初一乞讨,不吃嗟来之食

彭德怀曾在自述中回忆说,9岁时的他,由于家里实在太穷,他和弟弟只能穿着旧蓑衣、破草鞋,跟原始人没什么区别。而10岁那年,大年初一的经历,更让他记忆深刻。

当时正赶上过年,彭家却穷得一粒米都没有,眼看就要饿死了。祖母没有办法,于是对彭德怀说:“你带上二伢子,到别人家讨要些食物吃罢!”

彭德怀志气不小,不愿去,但孝顺祖母的他还是答应下来,一手提破竹篮,一手拄着木棍,带着二弟出发了。

当时正值腊月,外面狂风呼啸,天寒地冻,彭德怀和二弟走了三四里路,路过十几户人家,却户户大门紧闭,没有要到一点食物。就在兄弟俩准备放弃的时候,当地一个教书先生开门了。

“你们是招财童子吗?”教书先生问兄弟俩。

“不是,我们是来讨点饭吃。”彭德怀性格耿直,如实相告。

教书先生一听,立刻把门关上了。

文章图片5

彭德怀的二弟比较机灵,他连忙敲门喊道:“先生,我们是招财童子,来给您送福气的!”

教书先生听后笑呵呵地开了门,给兄弟俩分别盛了半碗米饭,还放了一些肉。可是,心疼弟弟的彭德怀一口没吃,全让给了弟弟。晚上回到家后,彭德怀饿得晕倒在地,二弟连忙喊来祖母:“哥哥一天没吃饭,要饿死了!

祖母见状,连忙煮了一点青菜喂给彭德怀吃,才把他救了过来。到第二天,祖母准备带着几个孙子出门乞讨,彭德怀死活不去,自己独自上山砍柴去了。

到晚上时,祖母和弟弟们讨来些大米,煮了粥喝。可倔强的彭德怀不吃嗟来之食,不动筷子。祖母气坏了,罕见地发了脾气:“你不愿意吃,大不了我们都饿死吧!”

晚年的彭德怀回忆起早年的经历,常常落泪不止。他在给毛主席的信件中提到:“我常常想起幼年的遭遇,鞭策自己不要腐化,不要忘记贫苦百姓的生活。”

文章图片6

在祖母的张罗下,和发妻完婚

15岁那年,彭德怀离开家乡,去洞庭湖一带打工。两年之后,他参加了湘军。

彭德怀这一走就是9年时间,他80岁的祖母日日牵挂着他,又联系不上,连大孙子是死是活都不知道。终于在1922年,在外当兵的彭德怀回来了。

祖母视力不如从前,看不清彭德怀的模样,抓着他的手念叨着:“仲伢子你是吗?你回来了?我不是在做梦吧?”

彭德怀连忙回答:“是我,是我,仲伢子回来看您了!

这时的彭德怀已经24岁,到了娶妻生子的年纪。祖母关心他的的终身大事,给他介绍起对象来。

祖母给孙子找的对象,是一个叫刘细妹的姑娘,才12岁,比彭德怀足足小了一轮。彭德怀见过后,对刘细妹很满意,一心想娶她为妻。

文章图片7

然而,刘细妹的父母并不同意这门亲事,原因有两个:第一,彭家实在太穷了,怕女儿嫁过去受委屈;第二,刘细妹的两个姐姐都当了童养媳,结果被丈夫折磨而死,刘细妹还小,他们不放心。

好巧不巧的,刘细妹的哥哥刘玉峰,是和彭德怀一起长大的发小。刘玉峰劝说父母,彭德怀人品好,靠得住,如今又在湘军当兵,经济会越来越好。刘家父母这才答应下来,把刘细妹嫁给了彭德怀。

结婚之后,彭德怀得知妻子没有大名,于是给她起名“刘坤模”。遗憾的是,三个月后彭德怀去了湖南陆军讲武堂学习,和发妻别离。

平江起义爆发后,刘坤模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搜捕,她无奈离开家乡,不知丈夫死活的她,后来嫁给了一个姓徐的船工。

文章图片8

一生正气的彭德怀:最怕老百姓骂娘

从群众中走出的彭德怀,也一定会回到群众中去,在他的心中,人民永远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

1956年夏,时任国防部长的彭德怀,再在警卫员景希珍的陪同下,去北海公园闲逛。可刚走到公园门口,彭总就发现了不对劲的地方:没有一名游客进出,门口还立着一块“休息”的牌子。

彭总立刻质问身边的景希珍:“你在搞什么鬼!”

得知大家是为了保护他的安全,把群众都赶走后,彭总大发雷霆:“不像话,你们是让我脱离群众!”

彭总没了兴致,拂袖而去,并警告景希珍说:“我以后再也不逛公园了,免得群众在背后骂我的娘!

文章图片9

1965年,彭德怀被迫离开北京,前往成都出任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第三副主任。不久后,他来到三线建设重镇攀枝花进行考察。

一天,在钢铁基地总指挥和公社书记的陪同下,彭德怀来到一个老乡家调研。可是刚走到门口,老乡就把一行人拦在了门外,不让进去。公社书记向彭总解释:“既然老乡不方便,咱就别进去了吧。”

彭彭德怀隐隐觉得不对,问老乡:“怎么,你家有金银财宝?”

老乡连忙摆手说:“同志哥,不是这个意思,是你们进去不方便。”

这下彭德怀有些明白了,坚持要进去。结果进去一看,三个蓬头垢面的女人躲在一张简陋的床上,用一床破旧的棉被包裹着身体。老乡介绍说:“这是我的母亲、婆娘和我12岁的女儿。”

文章图片10

彭德怀听后,准备上前和大家打招呼,可公社书记却说:“首长,这床不能靠近。”

“为什么?”

“因为她们没穿裤子。”

“为什么没穿裤子?”

“这是我们这的习俗。”

“你们的习俗,为什么我刚才去你家,你老婆穿着裤子?”

在彭德怀的连声质问下,公社书记只好坦白说,这户人家实在太穷,买不起裤子,只有出门的女人才有资格穿裤子。

彭德怀不改一贯的火爆脾气,当场发火:“老百姓穷得连裤子都穿不起了,你还住着三间大瓦房,能安得下心!

这就是我们敬爱的彭德怀元帅,亲民爱民,时刻挂念群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