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朝宰相牛僧儒,为官正派又是文坛名士,为何屡遭宦海浮沉?

 茂林之家 2023-04-15 发布于湖南

西北地区有句俗话,说:“关东出相,关西出将,咸阳塬上埋皇上”。意思是,以河南省函谷关为界,函谷关往东民风好文,历史上出了很多宰相 ;函谷关以西则民风好武,历史上多出将帅;而咸阳这个地区历来为帝国都城,所以建有很多皇帝陵。

不过,俗语里的“关东、关西、咸阳”听起来都蛮厉害,但是人们对于地处西北边陲的关西地区还是本能地有所忽视。比如,如今的甘肃省平凉市的一个小山村里,还有一座孤墓,葬着一位唐末时期的宰相。

这座孤墓的存在告诉我们,关西地区不仅有大将白起和李广、还有名士名相。这个墓地的主人——牛僧孺,就是名相之一。

他才华出众,是曾与白居易交往密切的谦谦君子;他清廉正直,是深得皇帝敬重的当朝宰相。然而,也是他一手掀起了自己与李德裕的两党斗争,成了唐朝“牛李党争”的代言人,让大唐王朝的藩镇势力无限扩大,并最终随着国事衰微的唐王朝一齐坠入深渊。

公元805年,自小就博览群书的牛僧孺考中了进士,人生也随之翻开了新篇章。

只是没想到,他在唐宪宗举行的一次举贤考试中,血气方刚的牛僧孺因为一篇直指社会弊端的策论文章,震惊了考官,然而却得罪了当朝宰相李吉甫。皇帝听了李吉甫的指控和哭诉,选择将牛僧孺永不录用。

直到四年后李吉甫去世,牛僧孺这才重获重用,被任命为御史中丞相,负责清理监狱中那些被押犯人的案子。他认真查阅案卷和听取申诉,纠正了不少冤案。他通过细致的调查研究,惩治了一批收受贿赂的贪官污吏,得到朝廷的好评。

有一次,朝廷在处理一个官员的腐败案。期间,找到一个记账簿,上面显示此官员曾经四处行贿,有一次,找到牛僧孺,说要给他“送钱千万”,结果被牛僧孺坚决拒绝了。这件事情让皇帝知道后大为赞叹,后来考虑宰相的时候,牛僧孺就成为了第一人选,牛僧孺也就此登上了宰相之位。

然而,颇有政绩的牛僧孺虽然在职场上表现得才干突出,但是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清正廉洁,颇有政绩的牛僧孺也有很大的失误,当年得罪宰相李吉甫只是个引子。等到李吉甫去世,其子李德裕也凭借自身才华位列高官时,真正的矛盾爆发了。

公元832年,鉴于西部的少数民族吐蕃与唐朝之间存在的会盟关系,吐蕃在这一年特意派遣使者入朝表示修好,时任西川节度使的李德裕上奏朝廷说,吐蕃维州有个守城将领计划要县城投降,建议朝廷趁机出兵,拿下维州。当皇帝将李德裕这个提议拿出来讨论时,牛僧孺却说“中国历来诚信为上,不可失信”。因此,对于侵犯具有会盟关系的吐蕃领地一事,他坚决表示反对。此后,牛僧孺的意见得到皇帝采纳。

然而,早在两年前,吐蕃其实已经违反了会盟合约,擅自攻唐了。按理说,唐朝早已不受盟约关系的束缚,但是因为牛僧孺的主张,使得本就唾手可得的维州以及吐蕃降将依旧回到了吐蕃。这一后果,让时任皇帝唐文宗后悔不已,也让牛僧孺成为了众矢之的,引起了朝野普遍的不满。

在此之后,牛僧孺被罢相,出任淮南等地的节度使。

等到后来的新任皇帝上位后,李德裕已经位列宰相,成了朝廷的绝对话事人。因此,李德裕身边很快便聚集起了一帮以李德裕利益至上,反对牛僧孺的投机分子。

而此时的牛僧孺则是再次被罢免为太子少师,成为一个虚职。后来又因为受朋友连累,被贬为循州长史,也就是在今天的广东省惠州市担任地方官。

依据史料看来,不论是牛僧孺还是李德裕,他们都是以才能闻世的贤臣名仕,私德也是没话说。然而,两人却都有致命的思想局限性,未免就显得两人心胸不够开阔,遇到分歧后,选择将个人恩怨凌驾于家国大事之上。并以此拉帮结派,不分时机、不分场合的互相争斗、讨伐,使得以牛僧孺、李宗闵等人为首的“牛党派”与李德裕为首的“李党派”持续斗争了40余年。以致于皇帝唐文宗叹息说:平息边境闹事容易,平息朝内党争困难。而两人“以私害公”的窝里斗行为,也让本就脆弱不堪的唐王朝迅速走向了灭亡。

其实,牛僧孺本人刚直不阿,为官清廉,十分擅长解决诸多实际性问题。

此外,还有着许多优点,比如他文采非凡,完善了中国象棋;还十分善于品鉴奇石妙物,更能著文立说,写得一手奇幻好文,与当时的大诗人白居易和刘禹锡交往密切,常常在竹木幽邃的家里坐着谈天说地,没什么大的进取之心。

牛僧孺私下里十分喜欢收集各种怪异石头,还将收集而来的石头按照珍重程度分成了上、中、下三个品级。就此成为玩石头的行家和标杆,被白居易视为“藏石大家”。

除此之外,牛僧孺的还有一部立言之作,名叫《玄怪录》的奇幻小说被鲁迅先生大为推崇。鲁迅先生评价《玄怪录》为唐代奇幻小说的唐代,无人可以超越。可惜的是,这本《玄怪录》中记载的故事大部分已经遗失,难以找到了。

不过,由此可见,牛僧孺作为一代名相,自身才华足够卓绝斐然,他本应在家国事业上立功,进而促成更大的作为,奈何最终却因为“立言”成为了唐朝政局上的阴影,以及属于他自己的时代的遗憾。

灵台县城边上一个叫南寺洼改建而成的至定寺,据说那里曾有株十分高大的银杏树,是由牛僧孺亲手栽种的,长势非常好,树荫就有数来丈。

然而,到了清末时期,不知为何这株大树就被砍伐了,只留下一首感怀诗词,其中有句说:

院无银杏风光减,地少俗尘眼界清。

如今,大唐往事也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扑朔迷离,只剩下这连绵的荒山和鸡犬相闻的小村在替他诉说:有一位搅动唐末风云的历史人物——牛僧孺,他曾经来过;而今,已成遗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