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树森老师谈脉法真谛

 寻医文化 2023-04-15 发布于辽宁


从脉法本质研究《内经》、《难经》、《伤寒论》,首先要理解《脉经》序言。

王叔和说:“弦紧浮芤,展转相类。谓沉为伏,则方治永乖;以缓为迟,则危殆立至。

况有数候俱见,异病同脉者乎”。《脉经》中这段序言提出脉法的关键之处。

其一:“弦”与“紧”有“转”方面的区别,“浮”与“芤”有“展”方面的区别。

其二:“沉”与“伏”阴阳的病机反向。

其三:“缓”不是“迟”,搞不懂会死人。

其四:“数脉”有不同“候法”比如“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瓜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迟”与“数”在同一“寸口”可以互见,关键要理解“动”为“数”之别称。

《内经》脉法的争论“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并不影响学术研究。比如:邪结于阳为“脉促”,葛根芩连汤主之,邪结于阴为“脉结”,扺当汤主之。

“结促”同见为“结斜”,必有“石水”。判断“石水”脉法有二:“脉自沉”,或者“脉结斜”。

阳明“脉促”为消渴,必有燥屎,太阳“脉促”为病在膈,必有“心下痞”。

脉“濡”为太阴湿热;脉“软”为无胃气的“真脏脉”;脉“细”属于气血两亏;脉“浮而细”则病在太阳,脉“沉细”则病在太阴。脉“代”病在四季脾,瘀在络脉。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大势所趋,这是中医界的春天,苏轼的诗词说的好:“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中华中医药学会长桑君脉法

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李树森


SPRING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补充讲解

人身五脏六腑三焦百骸都有大成、大盈、大巧、大直、大辩,故内经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作强”则有思春之情,“藏精”则有天生之伎。肾者:视耳好恶,以知其性;与形合五,以知乐苦。

诗经小弁有句话:“鹿斯之奔,维足伎伎”。以人的观点看小鹿们都在欢快奔跑,其实都是假设,现代科学研究已经证明鹿身上有一种寄生虫专门在皮肤上吸血,被叮咬的鹿只有奔跑才能缓解这种难忍的痛痒,进而练就了一身健壮的体魄。

鹿全靠自己奔跑速度,才避免成为老虎的口中餐,其中也有“吸血虫”的功劳,这就是天理。天下成功者都来自“大巧”。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