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岳阳楼记(四)

 远方有灯 2023-04-15 发布于河南

   4

矗立于洞庭湖畔的岳阳楼,汲天地之灵气,聚人世之精华,随着朝代的更迭,变换不同的式样,折射出修楼者当时的风俗习惯、文化胸怀和民族个性。

唐代的岳阳楼为两层,似船似屋,低矮方正中充满自信,简单硬朗中显得灵动。宋代的岳阳楼为两层三檐,增加了十字型歇山顶,装饰华美,气势磅礴。元代的也为两层三檐歇山顶,但没了十字型,胜在粗犷宏大,气势压人。明代岳阳楼,方圆相错,花纹繁复,顶部筑宝塔,塔上有龙有珠,颇有宗教佛塔的意味。清代早期的岳阳楼为三层三檐,沿袭金元的风格,宏大庄严,只是多了细腻精致。

不同朝代的岳阳楼,展现的是不同的追求和心理期许。唐代的恣肆汪洋,充满自信;宋代的繁华锦绣,活泼跳脱;元代的睥睨天下,实力说话;明代的外元内方,佛政一体;清代的兼收并蓄,气象阔达。这些,无一不在诠释着民族精神与时代特点,也释放着不同时期人性的张力与心胸。

但不管朝代如何变化,岳阳楼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思想始终相伴,与士大夫胸怀天下报国安民的壮志豪情紧紧相融,居庙堂之高,则达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从这个意义上说,岳阳楼超越时空,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座精神丰碑。

这座丰碑,灵魂由范仲淹铸造,血肉则仰仗无数文人志士丰满。他们通过一次次的设计与重建,通过舍生取义的力谏和抗争,将民族大义与个人追求巧妙融合,成为一座座风格迥异的楼观。而这些楼观则具体化了、升华了这种思想,使其成为圣地,吸引着人们络绎而来,亲近自然,也亲近圣地,更亲近思想,践行思想。

现在的岳阳楼,沿袭清朝风格,保持着1880年的原址原貌。楼高19.42米,“三层,四柱,飞檐,盔顶,纯木”,准确地概括了岳阳楼的特点。“四柱”是说岳阳楼有四根直径50厘米的楠木金柱,由楼底直贯楼顶,支撑起楼的大部分重量。“飞檐”则说每层檐的檐角都向上翘起,似飞鸟展翅,且每个檐角都有装饰,有凤凰有祥云,缥缈轻盈。“盔顶”是说岳阳楼采用了三国时代武士军盔作为楼顶式样,是岳阳楼最大的特点,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盔顶古建筑。“纯木”则揭示了岳阳楼全部由木料榫接而成,没用一钉一铁,展现了古代人民的高超技术和智慧。

岳阳楼内有三宝,一层一宝。

三楼有杜甫的《登岳阳楼》,为古今五言绝唱。由毛泽东主席手书,龙飞凤舞,是为“一宝”: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去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此处主席将“病”改为了“去”。

  

二楼正厅悬挂有12块紫檀木雕屏,上有张照亲笔书写的《岳阳楼记》。字分四体,开头背景铺叙用正楷,写景换为行书,抒发“忧乐”思想时,改作行楷,落款则转为行草,有端庄,有灵动,弘大率真,是为“二宝”。

一楼正厅也悬挂有12块紫檀木雕屏,也是张照书写的《岳阳楼记》,却隐藏着一个故事。

清朝末期,巴陵县来了一位吴知县,他觊觎岳阳楼上的雕屏,于是暗地里请高手花17个月仿制了一副雕屏,并趁月黑风高之夜偷梁换柱,把真迹雕屏据为己有。

卸任后,他带着雕屏和家人离开岳阳,行至洞庭湖上,却不料狂风大作,吴知县全家和雕屏葬身湖底。后来湖水干浅,雕屏真迹被打捞上来,重新悬挂于岳阳楼二楼。而那块赝品,因也有百年历史,就一直挂在一楼,供大家比较玩赏。

但这不是宝。宝在一楼的立柱上,雕屏两边,为一副长联,说尽了湖光山色,岳阳古今,此为“三宝”: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