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六国风云附章:高句丽简史

 思明居士 2023-04-15 发布于河北

在十六国时期,有一个国家经常被忽略那就是高句丽,这个国家数次濒临灭国边缘,但总能在大片的废墟中崛起,屹立在中国的东北方。不安现状、不言放弃,是他们的民族根魂。仅凭此,这个国家都值得我们尊重。

从西汉到十六国南北朝

高句丽,又名高句骊(依《后汉书》的说法),南北朝时改名高丽(其君主也被中国皇帝册封为“高丽王”),后面又出现一个王氏高丽和这个高氏高丽一点关系都没有。高丽一般人最先想到的就是韩国那个高丽,可以说被韩国偷成功了,偷国号的屑韩国。为了区别我们就把中国的这个叫高氏高丽。

它是中国东北一个古老的民族,其地理位置,是在西汉时玄菟郡高句丽县(今辽宁新宾境内)。这也是高句丽得名的原因。

高句丽的建国者叫作高朱蒙。

文章图片1

朱蒙

相传,高朱蒙的母亲被禁闭在扶余国的宫中。一天,阳光照到了她的身上,有些晃眼,她便起身换了一个位置,没承想这道阳光形影不离地跟随着她。

后来呢?根据帝王出生“法则”,后来的事大家都能猜到了吧。有了这样的奇遇,高朱蒙的母亲“理所当然”地就怀孕了,生下了朱蒙——又是一个知母而不知父的神话传说。

再后来,扶余人想要除掉高朱蒙,他侥幸逃脱,一气跑到扶余以南,建立了高句丽国。这一年,是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此时高句丽归属玄菟郡管辖。

文章图片2

建国伊始,高句丽就遭到扶余和鲜卑人的围击,被迫迁往国内城(吉林集安)。这个地儿虽然不大,但他们却能凭借险要的地势和密集的山林,来抵抗外族的入侵。这一招确实有效。因此,在强敌环伺的恶劣条件下,高句丽人成功度过了他们的第一个坎。

经过了近两个世纪的发展,到了东汉末年,高句丽本想趁着中原军阀混战,向西拓展疆界,但它遭受了割据辽东的公孙氏的迎头痛击。随后,公孙康攻破国内城,将这座建设多年的城池破坏得一地狼藉。

高句丽人的心理素质也很强大,不久后又在丸都山上建了一座新城,这就是著名的丸都山城。此城居高临下,较之国内城更为易守难攻。

没过多久,公孙氏政权被司马懿所灭。这可乐坏了高句丽人!

正是应了“好了伤疤忘了疼”的理,高句丽人心里又打起了盘算。而正当他们以为苦主不在,攻取辽东的时机已经成熟之时,却不知他们会遇到更大的苦主——毌丘俭。

毌丘俭捋起袖子,两伐高句丽,把它打得找不着北。

痼疾,毌丘俭的心里在呵呵冷笑:你家的丸都山城不是难打吗?老子打的就是你!

文章图片3

毌丘俭

最终,丸都山城被屠,高句丽国王带着老婆孩子单骑逃跑……

这个打击是巨大的。伤痕累累的高句丽人,这次记着了教训,再也不敢轻易地主动进攻了。

文章图片4

不过,高句丽人也明白,老是蜷缩在一角,这国家的发展也不能跃上一个台阶。所以,他们不会死心,也不能死心。在重建丸都山城的同时,他们的眼睛也一直窥伺着中原的动向。

接下来,西晋王朝陷入了八王之乱的纷争中,高句丽也准备出来大展拳脚。永嘉年间,高句丽袭取了辽东西安平、乐浪、玄菟,这些军事行动,成功地阻截了朝鲜半岛通往辽东的水道,且赢得了对朝鲜半岛北部的统治权。不得不说,高句丽人扩张势力的时机选得很好,如今中原对辽东的控制力开始下降,这样的机会哪儿找去!

尽管高句丽人赢得了一些战果,但他们若想要入主中原,却绝非易事,这一次,他们又遇到了上升期的慕容鲜卑。

文章图片5

起初,高句丽还能和慕容廆打得有来有回,平分秋色;但不久之后,悍将慕容翰便来到了辽东,这位铁人大哥威猛过人,打得高句丽有些吃不消,他们不得不暂时避开慕容翰。

文章图片6

慕容廆

说多了都是泪啊!打吧,自己是打不过了,但如果能拉几个盟友一起打呢?是不是就能收拾那个阎王爷?——高句丽人不禁作此想。此时,在位的高句丽王是高钊。

晋太兴二年(319),崔毖挑唆段氏、宇文氏、高句丽三家共同出兵,攻打慕容廆。高句丽满口答应,企图瓜分慕容氏的地盘,最终慕容廆成功化解危机。

迨至慕容皝统治时期,高句丽再次遭受重创。慕容翰采用避实就虚的计策,成功避开了高句丽的主力部队,轻松攻破丸都山城。

文章图片7

慕容皝

这一次,高钊吓得躲进山林不肯出来。慕容皝大笑三声,旋即命人挖去他亡父的尸骨,抓了他健在的老母。然后,慕容氏焚烧宫室、掠夺人口,拿走财宝,一点没跟高钊客气。毫无疑问,这对高句丽人来说,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

面对一片废墟,这个民族却没有自暴自弃。他们凭借自己强大的毅力和耐力,开始了三十年的卧薪尝胆之旅,生动地诠释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精神内涵。

正所谓“好汉不吃眼前亏”,高钊心知自己打不过慕容皝,便摆出了能屈能伸的姿态——投降。

在进贡了无数珍宝之后,高钊终于得到了慕容皝的谅解。不过,为了防止高句丽人叛变,慕容皝只归还了高钊父亲的尸骨,至于那位老母亲,则一直被扣留在国中。这么做似乎有些不厚道,但大家只要想想日后隋炀帝的遭遇——高句丽对他降了又叛,便会觉得慕容皝的做法是明智的。

那么,后来慕容氏有没有归还人质呢?有,那得等到慕容儁称帝中原之后。

且说,慕容氏逐鹿中原,与前秦、东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暂时无暇顾及高句丽。

文章图片8

高句丽也一改之前的国策,不再穷兵黩武对外扩张,转而注重国内经济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此后,即便慕容氏所建立的前燕为前秦所灭,高句丽也不为所动,继续坚守休民保境的原则,不轻易对外发动战争。

晋太元八年(383)时,秦、晋间发生了淝水之战。战后,中原大地再次乱成了一锅粥。慕容垂趁乱复国,建立了后燕。

文章图片9

想想那些年的国仇家恨,高句丽有些意气难平,忍不住要出手对付慕容氏。当然,这只是一方面的原因罢了,韬光养晦这么多年了,他们也有扩张的需求。于是,不愿坐失良机的高句丽人,展开了一次尝试性的进攻。

原本抱着试水的心态,没想却一举拿下了辽东、玄菟二郡。对于他们来说,这算得上历史性的突破。尽管二郡很快就被后燕收复了,但这依然带给高句丽人极大的信心。

也是高句丽运气好,一度强大的后燕并没有坐稳老大的席位。自打慕容垂死后,后燕的国力便一度滑坡,急遽衰落。高句丽王高安再次夺取了辽东,并多次击败慕容熙的反击。受到挫折的慕容熙,没过多久就被高云所杀,随后,北燕取代了后燕。至此,高句丽完全占据了辽东地区。

文章图片10

北燕审时度势,与高句丽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故此高句丽始终没对辽西动过念头。但扩张这事儿,是越做越有瘾,完全停不下来,他们便把目光转移到了南方的朝鲜半岛,开始与新罗、百济玩起了三国杀。

文章图片11

高安是高句丽第十九代王广开土王。在他执政期间,高句丽占领了整个玄菟、乐浪,这意味着辽水以东的大片土地,都进入了高句丽的版图。某一次,在与扶余的战役中,高句丽攻克了对方六十四个城池、一千四百个村庄。雄兵过境,无不是惊哭之声。

高安在位四十余年,可被视为高句丽的鼎盛时期。

而后,小兽林王高琏继位。一个国家,如果空有版图,而不兴文教,迟早是要玩完的。高琏深谙此理,遂开始着手加强国内的稳定统一。他先后出台了新法、引入了佛教、建立了太学、改革了军制。

后来,在高琏的努力下,高句丽稳定发展,成为颇有实力的一个割据政权。后来的继承者们,也都较为称职。因此,高句丽始终保持着发展态势。

到了南北朝时期,面对强盛的北魏,高句丽遣使称藩,每年进贡。看到高句丽变得“安分守己”,北魏也乐于与其和平往来。学者王仲荦曾转述过一段史料:“北魏在举行大朝会款待外国使团的时候,将高句丽排在了第二位,其位次仅低于南朝使团。高句丽绝对称得上当时东北亚各国中国力最强盛、文化最发达的一个国家。”

在整个南北朝,高句丽一直与中原王朝维持着和平的关系,故此他们在中原舞台上的戏份儿并不多。这种情形一直维持到杨坚篡国建隋。

隋炀帝三征高丽

一伐高丽:百万雄师,顿兵坚城

从史料中看来,杨坚对待高丽的态度一贯不友好。

反过来,高丽人也明白隋朝迟早会打过来。于是,高丽提前开始训练士兵,囤积粮食,进入备战状态。可是等了很久,也不见隋军过来。他们不禁有些困惑:难道说,之前白准备了?

不,既然已经准备好了,怎么着也该打打辽西吧?这一打不要紧,没拿下辽西还不算,反倒是彻底激怒了杨坚:我当了十八年的皇帝,还没人敢来叫板,你凭什么和我打?

盛怒之下,杨坚以汉王杨谅、王世积为主帅,统领水陆三十万大军征讨高丽。

文章图片12

杨坚

先说陆军,隋军走出临渝关(山海关附近)后,遇到了连绵大雨。由于准备不充分,粮食无法及时运到,部队里恰好又染上了瘟疫,军士们苦不堪言。

再说水军,船队遇到大风,大量船只沉没海底……

眼看这仗没法打了,隋军被迫返回。

因为杨谅知道,再继续往前面走,只有死路一条。

这个结果令人哭笑不得。高丽连人影还没看到,隋军已经“死者什八九”。不过高丽王高元还是被隋军的阵势震慑了,赶紧遣使谢罪,总算是给了杨坚一个台阶。

文章图片13

高元

文章图片14

隋炀帝即位后,穷奢极欲。建东都,挖运河,下江南,造宫室……无时无刻不在搞大工程,搞得全天下老百姓怨声载道。于是,在大业七年(611)时,就发生了王薄、刘霸道、窦建德为代表的农民起义。自此之后,义军蜂拥而起,不可胜数。杨广下令各个郡县的长官随捕随杀,但仍然无法禁绝。

然而,在严重的社会危机下,杨广居然对高丽发起了战争。

大业八年(612),杨广御驾亲征,志在必得。史称隋朝的总兵力达到了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人,号称二百万。运送粮草的劳工更是两倍以上,所谓“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

出动这么大规模的军队去打人家,总要有个理由或者借口吧?古人讲究师出有名,才能无往不利。隋炀帝给出的理由是:高丽不服王化,对隋朝傲慢无礼,没有臣子的礼节;并且,高元罪孽深重,天理不容。

都有哪些罪孽呢?杨广一一列举:法令严苛、赋税严重、战争不断、徭役无期,总之,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另外,朝中由权臣豪族把持朝政,以至于贿赂成风,高元本人又拒谏饰非,导致灾情不断……

文章图片15

杨广

高元看到后,又好气又好笑:杨广大哥,你确定你说的是我,不是说的你自己吗?你自己的老百姓有多惨你看不到吗?“我性不欲人谏”不是你的原话吗?怎么这也成了我的错?

借用孔乙己的话,“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污人清白这种事,杨广本来就没少干,也不差你一个高元了。他才不管是非黑白!战争,比的是谁拳头硬,你高丽就是他的眼中钉、肉中刺,说什么也要灭掉你!

就这样,百万军队浩浩荡荡地杀向了东北。高丽据守于辽水。

面对湍急的河流,杨广使用最常规的办法:造浮桥。不妙的是,宇文恺造的浮桥短了1丈多的距离(隋朝改过度量衡,607年后,1丈=2.355米),这直接导致了隋军大败。

首战受挫并没有影响杨广的信心,他认为这是工程师的失误而已,非战之罪。两天后,浮桥被接长了,隋军再次发动进攻。他们在河对岸与高丽展开殊死搏杀。损失数万人后,高丽开始溃败。隋军一路追击,包围了辽东城(今辽宁辽阳)。

随后,杨广率领大部队渡过辽水。第一回合,隋军大获全胜。

从数量上说,隋军占有碾压性的优势,攻克城池只是时间问题。就在这关键时刻,一个人站了出来。他凭借一己之力,“力挽狂澜”,帮高丽人顽强地守住了城池。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杨广本人。

此战中,杨广把自己的瞎指挥的水平发挥到了极致。

他选择了最保守,也最没有攻击性的战术:不能孤军独斗,深入敌境。要三路并进,互相配合。凡是军事行动,都必须上报,不能擅自行动。

这方案真是令人“拍案叫绝”。谁都懂得,兵贵神速,以快取胜。往往克敌取胜的时机转瞬即逝,此皆有赖于在场指挥者的临时判断与抉择。毕竟,那时又没有无线电通信设备。不然呢?等到上报回去,再由杨广下达命令传到战场,黄花菜都凉了。

这还不算完,还有一个更令人窒息的操作:如果高丽人投降,一律停止进攻,要安抚他们、接纳他们,并及时通知皇帝本人……总座高见经典优势在我

无法可想,背着这么多条条框框,隋军还是攻城了。隋军很勇猛,咱们得承认。高句丽人很快就顶不住了,只好举起了白旗。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隋军不敢抓住时机一举攻克,而是先奏报杨广。趁着这个间隙,高丽人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急忙修补城池、修筑防御工事。终于,等到杨广的命令传来,高丽人已经完工了,他们又开始坚守城池……

这天算是白忙活了。

第二天,隋军发动更猛烈的攻势,誓要消灭这些“言而无信”的高丽人。高丽人依然使用相同的办法:举白旗。法国:勿扰。

而后,自然是,一、强行进入中场休息阶段;二、隋军依然奏报杨广,高丽加固城池;三、双方展开下半场的攻势;四、隋军攻之不下……

第三天,还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以及神一般熟悉的操作。

隋军精疲力竭,高丽屡试不爽。

这仗都打到了这个地步了,隋炀帝居然还没有明白问题出在了哪里。反倒是对着诸将喷口水,认为他们不尽力。为此,杨广住到了距离辽东城几里外的地方,可以方便督战。

即便如此,辽东城依然无法攻克。

战争结果:贪功冒进,全军覆没

隋炀帝的主力部队在辽东城卡了壳。

另一路兵马,则由宇文述率领,他绕过了辽东城,深入敌境。这时,突然有一个叫乙支文德的人来到隋军的大本营。

这个乙支文德很有来头。如果说高丽王高元是隋朝的头号通缉犯,那么乙支文德就是二号通缉犯。名义上,他是要投降,实则是为了探查隋军的虚实。搞清楚状况后,乙支文德溜之大吉。这让隋军高级将领非常不安。因为出征之前,杨广下令,遇到乙支文德必须抓住他。

怎么办?宇文述想撤退,因为粮食已经吃完了,再往前走过于冒险;可于仲文不同意。他认为,只要继续追击乙支文德,定能立功,若是退兵反倒会遭受责罚。

文章图片16

宇文述

因为杨广特别的信任,于仲文才是这支军队的最高指挥,宇文述也十分无奈。他很清楚,于仲文只是一个热衷于军功的人,至于其他人的死活,根本不在他的考虑之中。

文章图片17

于仲文

在这里,有必要说一下于仲文这个人。

于仲文,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他的眼里,没有比他个人利益更重的东西了。他是北周名将于谨的孙子,他们一家都受到了北周崇高的礼遇。可是,就在北周政权遭到威胁时,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叛国。

叛国自然会付出代价。北周名将尉迟迥去讨伐他。

在最危险的时刻,于仲文不想和大家同仇敌忾守城,而是做着逃命的打算。

估计,那时他是这么想的:只要保住了自己的小命,老婆死了可以再娶,孩子死了可以再生,部下死了可以再分配……对,就这么办。

于是,于仲文只带着六十多骑精锐弃城而逃,老婆孩子都死于尉迟迥之手。

后来,高智慧在江南叛乱,于仲文以行军总管的身份去平叛。

当时军队缺乏粮食,米价飞涨,于仲文便打起了发国难财的主意。他开始贩卖为数不多的军食。他的腰包是很快鼓起来了,但将士们不满的情绪,也跟着如同指数函数般往上增。最后,连杨坚都看不下去了,对其进行了惩罚——虽然是象征性的。面对这么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宇文述是真的不愿再继续往前追,但没办法,谁让于仲文是总指挥呢?然后,硬着头皮,将卒们渡过了鸭绿江。

乙支文德心知隋军无粮,故意骄敌,佯装打不过。宇文述遂能在一日之内七战七捷。这给了于仲文虚妄的信心:既然一直都在赢,那就更没有理由撤退了。

文章图片18

乙支文德

隋军继续渡过萨水,一路杀到了平壤城。

攻城吗?没吃的,拿什么攻?宇文述再次要求撤军。估计是看到了严峻的形势,这回没人反对了。但是,高丽人会这么轻易放宇文述回去吗?以为这儿是你家的后花园,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撤军是个技术活,稍有不慎就会满盘皆输,桓温就吃过大亏。忽然间,高丽人从不同方向发起围攻。宇文述是个老经验,并没有自乱阵脚,他把部队列成方阵,且战且走。

面对如同刺猬般的宇文述,高丽一时之间没找到突破口。

但是,回去的路并不是只靠走的。来的时候渡过了萨水,回去的时候也一样。这一过萨水,就出了大问题。过河,最怕的就是半渡而击,高丽深谙此理。面对高丽的背后一击,隋军瞬间崩溃了,无数士兵淹死在萨水中。

高丽乘胜掩杀,宇文述无法组织起有效的阻击战。

求生的欲望,驱使着士兵四处逃窜。隋军饥肠辘辘,又怎能跑过高句丽的精锐部队?仅仅一日一夜的时间,隋军就跑到了450里外的鸭绿江。(“于是诸军俱溃,不可禁止,将士奔还,一日一夜至鸭绿水,行四百五十里。”)

一开始,宇文述有30万兵力。回到辽东城下,却只带回来2700人。数以万计的兵器军资丢失殆尽,都成了对手的战利品。隋炀帝勃然大怒,将宇文述等人枷锁拘押,下令撤军。

宇文述全军覆没,宣告了一征高丽的彻底失败。

二伐高丽:后院失火,匆忙班师

战后,该总结的要总结,该反思的要反思。

反思的主题是——为什么打败仗?谁来负这个责?

群臣面面相觑,不知该如何解释,他们也没指望皇帝会自我检讨一番。惶恐不安间,于仲文突然进入了大家的视野。就这样,一个人带头,其他人纷纷附和:都怪于仲文,明知没有粮食了,非要贪功冒进,渡过萨水,遭到失利。

好,既然首要责任人已经找到,那就把于仲文除名为民,关押起来!

于仲文冤吗?不冤。杨广的主力是被困在坚城之下,损失也很大,但不至于溃败。于仲文私心太重,不顾实际情况冒险追击,才为最后的失败埋下伏笔。

这个败仗,对隋朝的打击是巨大的。

隋朝在战前已暴露出很深的社会危机。在大业元年(605)挖通济渠和大业四年(608)挖永济渠的时候,杨广甚至动用了女人充当劳动力。可见男性的劳动力已出现了短缺。在这样的形势下,杨广发动了百余万军队以及后勤200万人,可说是倾国之力。

因此,战争失败之后,社会矛盾必然会进一步激化,当务之急,自然是尽力化解社会矛盾。可奇怪的是,隋炀帝仍然不管不顾,他决定要再次进攻高丽。

目的何在?一雪前耻呗。

隔年,隋炀帝率军再次渡过辽水,进攻辽东城。

这一次,杨广吸取了教训,他不再插手具体的军事行动,让大家放开手脚,便宜行事。隋军动用了飞楼、橦车、云梯、地道等多种攻城手段,四面攻城,昼夜不息。高丽见招拆招,顽强抵抗。打了二十多天,双方损失都很惨重。

比战损,高丽耗不起啊。

隋军继续增加更为科学的攻城方式,比如,制造百万个装满土的布袋,堆成一个坡道,让士兵沿着坡道登城;又制作八轮楼车,楼车高于城墙,以便于车上的人射杀城内的守军……

这谁顶得住啊!高丽军慌了。再这么打下去,隋军攻陷辽东城只是时间问题,杨广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可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一场意外的变故,让杨广不得不放弃唾手可得的辽东城,被迫撤军。

后院失火,杨玄感造反!

杨玄感何人?他是隋朝名将杨素的长子。此时,杨玄感在黎阳起兵,一呼百应。很快,十万之众纷纷响应这位名门子弟的号召,一起攻打东都洛阳。

文章图片19

杨玄感

隋炀帝仓促撤军,用时两个月,方平定了杨玄感之乱。

树欲静而风不止,一个杨玄感倒下了,成千上万个杨玄感走上了反隋的道路。

三伐高丽:疲惫之师,草草收场

大业十年(614),杨广三征高丽。此时,对方已无力抵抗,高元忙不迭向隋炀帝称臣谢罪,把隋朝的叛臣斛思政返还。杨广大为高兴,就此罢兵。

这算是隋朝胜利了吗?

恐怕不算,一则,找回脸面而已,不能说是什么大收获;二则,高元回头就不认了。且说,杨广回到长安后,征召高元入朝觐见。高元却只翻了个白眼,心说:我就不去,你奈我何?有本事你再来打我?

可,杨广还能去吗?不能了。隋朝已经病入膏肓,无力再次去征讨高丽。4年后,隋炀帝被宇文化及所弑杀,隋朝灭亡。

文章图片20

总结一下:高丽顽强地顶住了隋朝的攻击,以弱胜强,凭的是什么?

除了之前说的隋炀帝瞎指挥、于仲文自私自利、杨玄感造反等隋朝自身的原因之外,高丽那偏远的地理位置,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中原军队若想打过去,只有一条道路,运输与补给就变得十分困难。

在杨玄感造反之前,谋主李密给他提出了上中下三策:“天子出征,远在辽外,去幽州犹隔千里。南有巨海,北有强胡,中间一道,理极艰危。公拥兵出其不意,长驱入蓟,据临渝之险,扼其咽喉。归路既绝,高丽闻之,必蹑其后,不过旬月,资粮皆尽,其众不降则溃,可不战而擒,此上计也。”

文章图片21

李密

其中的上策就提到了可以利用这点,占据临渝关,掐断杨广的归路,与高丽前后夹击隋军。除此以外,高丽的气候条件较为恶劣,中原军队在高丽的主场作战,很难发挥出自身应有的战斗力。

文章图片22

夕阳余晖,故国留痕

御驾亲征,高丽举国震惊

就在隋朝灭亡的同一年,高丽王高元也倒了下去,其弟高建武即位。

文章图片23

高建武

此时,中原战火纷飞,王世充、窦建德等人割据一方,但高建武还是很识相,接连向唐朝朝贡,想要修复与中原的关系。唐高祖李渊也乐于接受对方抛出的橄榄枝,遣送了一大批扣留在中原的高丽人。

礼尚往来,高建武也返还了数以万计的中原百姓,并摧毁了他们引以为傲的“京观”。所谓的“京观”,是指把敌国战死的尸体,堆积在道路的两侧用土夯实,形成金字塔形状的土堆,以此来炫耀战果、羞辱敌国。

双方的关系有了短暂的缓和。高丽连续11次遣使进贡,甚至派太子亲自去长安觐见唐太宗李世民。

文章图片24

李世民

但高建武仍不放心。他始终担心,有一天唐军会打过来。那该怎么办呢?他也开始学习中原的办法:修长城。数年后,在与唐朝的边境线上,赫然出现了长达千里的长城。

贞观十六年(642),大臣泉盖苏文弑杀高建武,立高建武的侄子高臧为王,是为宝藏王。

文章图片25

高臧

自此而始,泉盖苏文大权独揽,专制国政,高丽人叫苦不迭。尔朱荣:小伙子有前途。

文章图片26

泉盖苏文

而唐朝呢?已经消灭了东突厥,国力强势。要想讨伐泉盖苏文,只差一个正当的借口。

借口说来就来,由于高丽和百济联手攻取了新罗国的四十多个城,还断绝了向唐朝进贡的道路,新罗国忙向唐朝遣使求救。这种事,唐朝可不会容忍,但人家素来以包容著称,不愿担上穷兵黩武的名声,只能选择“先礼后兵”的策略。

李世民便派司农丞相里玄奖出使高丽,对两国的关系进行调和,但泉盖苏文不听,说:“往隋见侵,新罗趁邅夺我地五百里,今非尽反地,兵不止。”玄奖曰:“往事乌足论邪?辽东中国郡县,天子且不取,高丽焉得违诏?”不从。——《新唐书.高丽传》

就是说当年隋朝入侵我国,新罗趁机抢了我国五百里土地,我这是收复失地,绝不会退兵。玄奖说:“辽东本是我中国的郡县,如今天子都没说,你高丽还敢说收复失地。”

好,既然你这么无视我,就别怪我对你不客气了。

贞观十八年(644),李世民不顾群臣反对,出动十余万军队,亲征高丽。次年四月,李勣(徐世勣)虚张声势,渡过辽水,到达玄菟。高丽先前没有设防,此时不得不被动防守。很快,唐军打到了辽东城下。

文章图片27

李勣

泉盖苏文坐不住了,立马派出四万军队救辽东城。

辽东城的守军对援军翘首以盼,但可惜的是,等来的却是援军被李勣杀退的消息……

半城烟沙,兵临城下。李世民御驾亲征,连续进攻半个多月,一举拿下辽东城,杀敌1万,俘获无算。

何曾想到,这座有着铜墙铁壁、金城汤池的辽东城,在经历了无数风雨飘摇的夜晚,终于被李世民带领的中原军队踩在了脚下!

唐军士气高涨,乘胜进军,白岩城、牟盖城相继被攻克。主力部队继续向安市城进发。高丽人知道安市城的重要性,赶紧再次派出援军。唐军依然坚持围点打援的策略,准备先解决掉援军,再安心攻城。

李勣依山为阵,李世民亲自领军在山顶等待突击,长孙无忌则偷偷地从峡谷一侧绕到了高丽援军的后方。然而,援军统帅高延寿对此毫无察觉。正当他准备进攻李勣时,后方扬起了漫天黄沙。

李世民知道,这是长孙无忌已经就位的标志,遂直接下令冲击高丽援军。高延寿不知其因,已经军心动摇,哪里能挡得住唐军正面的冲击?突如其来的倾盆大雨,伴着雷电之声,渲染了唐军的威势,一名小将冲入敌阵奋勇杀敌,所向披靡他就是薛仁贵,高延寿完全组织不起像样的抵抗,唐军大获全胜。

文章图片28

薛仁贵

溃败后的高延寿,还是选择了依山固守,他还想做最后的抵抗。长孙无忌则在后方拆了所有的桥梁,断了援军的归路。这下子,高延寿彻底绝望了,什么叫“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这就是了。要想活命,只能投降。

高延寿放下了武器,走进了唐军的军营大门。其后,高丽人跪着爬到了唐李世民面前磕头谢罪。(“入军门,膝行而前,拜伏请命。”)李世民盛气凌人,质问他们:“今后还敢再和大唐天子交战吗?”高延寿等人都不敢答话。(“自今复敢与天子战乎?皆伏地不能对。”)

三万降军,大部分都放回去了。高丽举国震惊。

接下来挨打的,是安市城。李世民力求稳健,没有采纳奇袭平壤的策略。面对唐军的猛烈攻击,安市城的守军异常顽强,唐军久攻不下。时值九月深秋,唐太宗担心气候变冷,军队难以适应,且存粮将罄,遂下令班师回朝。

在这次战争中,唐军虽未完全达到战略目的,但也拿下了十城,重创了高丽的有生力量,俘斩数万军队,为后来的灭国之战打下了基础。而泉盖苏文在唐军撤退后又膨胀了,虽然遣使朝贡,又继续联合百济意图灭掉新罗。

内忧外困,彻底覆灭

回京之后,李世民开始反思——这又是隋炀帝、唐太宗的一大区别。

他在想,这么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去打高丽,值得吗?下次再发动同规模的战争,就一定有把握彻底消灭高丽吗?魏征要是还活着,他一定会阻止我的吧!

李世民一再摇头。高丽位置偏远,且军民意志顽强,想要吞并他们非在一朝一夕。

那该怎么办?

有人建议,用偏师骚扰。不断地骚扰,打击他们的农业与经济,使之疲于应付,数年后高丽自然瓦解。说得好!既然一口气吃不成胖子,那就多吃几口,虽说这个办法会比较慢,但总归不至于伤筋动骨。在与高丽的多次战争中,中原王朝中原终于找到了方法,不再大军远征徒增消耗,而是以疆域万国的大体量与千里之国展开持久的消耗战,从而将高丽一步步拖垮。匈奴竟是我自己,反向游牧可还行。大明:怎么不早说,这样就能把瓦剌鞑靼灭了,闲的没事我派兵去蒙古草原抢东西去了。

三月,任命左武卫大将军牛进达为青丘道行军总管,后武候将军李海岸为副总管,发兵万余人攻打高丽,又让太子詹事李勣为辽东行军总管,率领三千精锐及营州都督府士兵从新城进攻,两支大军进入高丽后,奉行疲敌之策,李勣攻克多座城市,然后把城市烧了,牛进达则与高丽进行战斗百余此,尽皆取胜。

正所谓“风物长宜放眼量”,这一招确实不错。在贞观二十一年(647)和下一年里,唐军连续两次打击高丽,效果奇佳,打得高丽王不得不让儿子来长安谢罪。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次战争,一改隋朝以来御驾亲征高丽的传统,第一次用偏师出征。

唐高宗李治即位后,继续贯彻这一策略。在长期的拉锯战中,高丽连吃败仗。

文章图片29

李治

公元661年,盟国百济也被唐军消灭,高丽顿时处于孤立无援之境。唐灭高丽,开始进入倒计时。

次年,唐朝继续出兵,一度围困住了高丽的国都平壤。然而,恶劣的气候,使得唐军不得不放弃这次机会。但是,高丽已然处于内忧外困之中,就在这时,其统治高层又发生了内讧。

原来,权臣泉盖苏文去世,他的儿子泉男生继承了父亲的职位。

文章图片30

泉男生

泉男生出巡时,让弟弟泉男建处理国内事务。这一走不要紧,泉男建直接大权独揽,把哥哥给“开除”了。

文章图片31

泉男建

为了保证“革命果实”,泉男建又出动军队讨伐泉男生。泉男生无奈至极,转而降唐朝。

毫无疑问,高丽的内讧,进一步削弱了自身的实力。泉男生的归降,更使得唐朝对高丽内部的情况了如指掌。667年,李治开始发动对高丽的全面总攻。此时的高丽,在唐朝二十余年的持续消耗下,国力持续衰弱。

就在泉男建一筹莫展的时候,一篇唐人写的檄文出现在他的眼前,给了他一丝灵光。

出师之前,李勣让他的总管记室元万顷写一篇檄文,这个元万顷,是个绝好的笔杆子,但却过于喜欢卖弄文笔,且不分场合。

在檄文中,元万顷嘲笑泉男建没有军事素养,说他“不知守鸭绿之险”,居然连鸭绿江的天险都不知派兵把守。当泉男建看到此处时,不禁一拍脑门:“对啊!我怎么就没想到!”随后,他赶紧遣兵去驻守鸭绿江,并派人对李勣说:“谨闻命矣。”这笑死人了。

本以为,可以雄赳赳、气昂昂,轻松地跨过鸭绿江。这下好了,因为这篇檄文,唐军短时间真还过不去。唐高宗闻听后龙颜大怒,直接把元万顷流放到了岭南……

经历了开局的不顺利后,唐军逐渐进入状态。

李勣一口气拿下十六座城,次年与薛仁贵、泉男生会师。

大厦将倾,非人力可挽。无论高丽如何阻挠,等待他们的仍然是失败的结局。高丽节节败退,唐军再一次打到了平壤城下。仅仅围困了个把月,高丽王高臧,便带领着九十八名高官贵族举白旗投降。偌大的城中,只剩泉建男一人在做最后的挣扎。挣扎注定是徒劳的。僧人信诚偷偷打开城门,唐军蜂拥而入,自杀未遂的泉男建被俘,宣告历时706年(公元前37—公元668)的高句丽政权(高氏高丽)寿终正寝。

文章图片32

这是一个令人钦佩的民族。

放眼望去,问鼎中原的王朝,没有谁能够立国七百年之久。他们并不安于现状,时刻准备着扩张,曾几何时,他们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但依然能在废墟中崛起。纵是隋唐王朝倾国而出,亦不能将其吓倒。

这个民族,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抛弃、不放弃”。

这种精神,是他们能屹立七百年而不倒的民族根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