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经安逸的酒仙桥

 阿里山图书馆 2023-04-16 发布于北京

“安逸”这个词,四川人用得最多,很多四川人的口头禅就是“安逸”。安逸是个啥状态,安逸就是舒适和悠闲的状态。四川乃天府之国,四川人的生活很舒适很悠闲,所以四川很安逸,所以也有“少不入川”的警句,劝年轻人少往四川跑,那地方太安逸了,玩物丧志,长大了没出息。

酒仙桥曾经是一个舒适和悠闲的地方,所以,曾经的酒仙桥也很安逸。

安逸,让酒仙桥长大的孩子很普通。

上班下班酒仙桥

计划经济体制下,酒仙桥大人们都是上班族,酒仙桥的孩子都是上学族。上班的大人在保密的大型国企上班,上学的孩子在宽敞明亮的大楼里上课。就凭这两条,在当年就是相当了得的事了。

别人上班的路很多条,酒仙桥人上班的路就一条,这条路就是酒仙桥商场到大山子的路,因为所有的工厂都在这条路沿线。大多数人骑自行车,一部分人徒步,另一部分人挤公交车。为什么不说坐公交车而说挤公交呢,因为当年酒仙桥只有'东北酒’两路公交,后来分别改名叫401路和402路,车辆很少,态度极差,尤其402路公交车,更是出名的态度差。车少,人多,态度差,上下班时间大家集中坐车,必须挤。

另外,还有一条小路,因为这条小路的产权是506厂的,大家叫它506小路。小路从平房三区穿过亮马河,进入将台公社的菜地、配件三厂旁的稻田、与酒仙桥中学擦肩而过,经过污水站、跨越坝河,直达506厂。路虽然是506厂的小路,其他人也可以任意通行,506厂当初没设收费站,真是严重失策。

当年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自行车。如果是加重的自行车,一家四、五口都坐下了。爸爸骑车,大点的孩子坐大梁上,有的家庭大梁上坐两个孩子,妈妈坐在后座,怀里再抱一个孩子,跟现在一辆轿车的承载量一样一样的。

孩子们都是徒步上学,仨一群儿俩一伙儿的结伴而行。老张家住在平房三区,去酒仙桥三小上学,要穿过亮马河,走过一大片菜地,走一段水渠,穿过三街坊、四街坊才能到达学校。每天穿过菜地和水渠时,菜地的蔬菜都会引起孩子们小眼睛密切关注,但凡发现能直接入口的蔬菜,只要看护没注意,一定会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送入口中。

大人们上班了孩子们上学了,酒仙桥一下就空了。大街小巷,房前楼后,以及拥挤的东北酒电车上,都没人了。最热闹的大商场也空荡荡的,只有卖药柜台前大厨窗里几个老头儿晒太阳。道路上几乎没有汽车,偶尔有一辆马车经过,马蹄踏在柏油路上发出的“滴答”声能传很远。

上班下班的酒仙桥特别安逸。

福利多多的酒仙桥

当年的企业就是一个小社会,吃喝拉撒都由企业解决,当时大家开玩笑,工厂除了不种麦子,剩下什么都有了。哺儿室,幼儿园,技校、食堂,电影院,游泳池、卫生所、浴池、图书馆、健身房、班车、俱乐部,据说,很多工厂还养过猪。

酒仙桥长大的人,绝大多数都出生在职工医院,然后上父母单位的哺儿室、幼儿园,然后上酒仙桥、大山子的小学中学,大部分人最终都留在酒仙桥的工厂、研究所上班。

因为酒仙桥都是宿舍区,这个楼是哪个厂的的宿舍,哪片平房是哪个厂的宿舍,一清二楚。谁家头天晚上两口子打架了,谁谁谁半夜搞破鞋被抓住了,第二天传遍全厂,比现在传播明星八卦不慢,成为大家津津乐道的谈资。大人们聊天,张嘴闭嘴“我们厂我们所”,孩子们在一起聊天也是这个口吻“我们厂我们所”的。形成了一个一个小圈子,大人们和孩子们都自觉不自觉地绕到圈子里了。

文革的时候,毛主席经常半夜发表最新指示。只要有最新指示发表,半夜三更的酒仙桥一下就热闹起来了,从酒仙桥到大山子这条路,人山人海,锣鼓喧天,彩旗飘扬,喊声震天。如果各厂的游行队伍相遇了,互相叫板,锣鼓敲得更响口号更声嘶力竭。

有一段时间,声称要准备打仗了,各单位、宿舍区、学校都开始挖防空洞,准备迎接战争到来。一听说要打仗了,打仗就不用上学了,孩子们特兴奋。学校烧砖建防空洞,砖坯让学生们带回家烤干,老师叮嘱:要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爱护砖坯。

每年夏天,酒仙桥的大人孩子都要参加“三夏”劳动,也就是收麦子。酒仙桥不种麦子,但是要帮助东风农场和将台公社收麦子。大人们天不亮就下地了,一人发一个草帽一把镰刀,从凌晨干到中午,手上磨几个大血泡。孩子们排着队,唱着歌,走到田间地头,年纪大点的孩子割麦子,年纪小点的捡麦穗,做到颗粒归仓,一粒粮食都不能落在地里。孩子们收完了麦子还要站在泥泞的水田里插秧。一边插秧一边随时查看腿上是不是被吸血的马鳖鳖上了,如果鳖上了,赶紧用力拍打,血淋淋的。“不插七月秧”就是那个时候学到的农业知识。

那年代,学校还必须组织学生学工劳动。酒仙桥就是工厂区,学工劳动当然近水楼台。各学校都派了工宣队,学生们都去工宣队的工厂学工。学工的时间从一个星期到一个月不等。学工时学生们可以在工厂食堂吃饭,免费在工厂浴池洗澡,个别人能伺机偷工厂的废铜烂铁,也有胆子大的直接偷厂里的产品。

当年最奢华的娱乐就是看电影了,酒仙桥有三个电影院,同时,各单位还经常放露天电影。所以,酒仙桥人享受了看电影的奢华。酒仙桥有游泳池,所以酒仙桥长大的孩子都会游泳,酒仙桥有足球场,所以酒仙桥的男孩子都能踢两脚足球。

当年,安逸的酒仙桥人就这样过自己的日子。

特殊爱好的酒仙桥人

哪儿的人都有爱好,花鸟鱼虫,琴棋书画,天南地北都有人喜欢,酒仙桥人也不例外。但是,酒仙桥人除了花鸟鱼虫琴棋书画之外,还有与众不同的爱好。

到了文革后期,大家都悠闲地混日子了。也不知道从谁家开始,酒仙桥流行自己动手做家具。先做两开门大衣柜,然后做三开门大衣柜,然后做简易沙发,再做全包的沙发,更有人做席梦思床。那时候的孩子们都跟着家长一起做家具,多少都也学会了一点儿木工、漆工的手艺。

做完了家具,又有人开始攒电视机。所谓攒电视,就是买来各种零件,在家里组装电视。最开始组装的电视,显示屏都是用单位仪器上的示波管代替的,屏幕只有巴掌那么大小,所有零件都散露在外边,相当简陋。再简陋也是电视,有图像有声音,更有一大群目不转盯的观众。孩子们也跟大人一起测电阻电容测高压包,学着攒电视。

单管机是酒仙桥孩子自己玩的小电器。一个二极管,一个墨盒,一个震动片,一块磁铁,一段漆包线,就能做出一个单管机,搭在晾衣服的铁丝上,居然收听电台广播了,特神奇。

酒仙桥人充分利用了工厂的资源,所谓充分利用,说白了就是偷。有人把工厂的木料、油漆拉回家做家具,有人把工厂的元器件拿回家攒电视,有人把工厂的材料拿回家做电扇、台灯、自行车、做衣服、做鞋、做书包。在酒仙桥人眼里,偷工厂的东西不算偷,谁有本事谁就拿。

安逸的酒仙桥人除了DIY之外,还深入到周边农村钓蛤蟆。酒仙桥人喜欢钓蛤蟆可能跟南方人吃蛤蟆有关,北京其他地方人好像只喜欢钓鱼,没听说钓蛤蟆的。钓了一段时间蛤蟆之后,觉得不过瘾,干脆叉蛤蟆了。做个叉子,固定在竹竿上,半夜来到稻田或水塘边,用手电照明,照到蛤蟆,一叉子过去,牢牢叉住,收入口袋里。不管是钓来的蛤蟆还是叉来的蛤蟆,回家后砍头,扒皮,掏空内脏,剩下的肉,活脱脱一个人形,看上去有点恐怖。不过,红烧或者辣炒之后,还是相当好吃的。

特别难忘在5号车间快乐的日子

老张曾经在酒仙桥的工厂工作过,特别自豪。

老张这辈子做过很多所谓'高大上’的工作,但是最快乐、最难忘、最舒心的就是在738厂5号车间'下里巴人’的日子。

当初,老张从部队复员,有很多工作机会,特别是公检法刚刚恢复,特别欢迎像老张这种身材魁梧、政治可靠的复员大兵加入。但是老张毫不犹豫选择了去工厂当工人。不仅因为那时候工人阶级待遇很好,更觉得工人阶级特快乐特开心,不像机关的人那么死板、谨慎、老奸巨猾。

果然,在5号车间这些年,老张获得了巨大的快乐,给青春留下了最美记忆。

738厂也是保密工厂,所以各个车间都是用编号代替的,从1号车间开始,大概一直排到30几号车间。5号车间是生产交换机专用零件的车间,各种自动机床,各种小六角机床,都是生产专用零件的设备。

5号车间是一个凝聚力特别强的团队,这个团队的带头人就是工会主席,叫刘云。关于刘云,说三天三夜说不完,他的故事拍成40集电视剧都不算多,是一个传奇人物,一个大好人。在他的带领下,5号车间形成了一个传统,每位职工婚丧嫁娶,车间的四套班子党、政、工、团肯定到位,尤其职工家里有了困难,领导一定到家里去,需要钱需要车需要人,说一声,马上解决。

相当温暖的一个组织。

同事之间,谁家搬家,那时候没有搬家公司,找单位的一帮人利用休息时间帮助搬了。搬完家,大家在一起吃一顿喝一顿,还增进友谊。谁家盖房、修自行车、修理手表、收音机都是找单位的师傅们,大家都是义务帮忙。老张擅长理发,不少人定点定时找老张理发,也是义务的。

车间里有互助会,每月发工资时存一点,多则几块钱,少则几毛钱,急用钱时可以找互助会借钱。有些家庭困难的职工几乎每月月底的时候都要找互助会借钱,发了工资再还上。

老张到5号车间不久就当上了团支部书记,官虽然不大,也是基层四套班子之一呀。这个职位给了老张施展娱乐的大好机会。年轻岁月,意气风发,阳光灿烂,无忧无虑。工作之余,组织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书画、黑板报、拔河、歌咏、集体舞比赛,逢年过节搞联欢会,周末组织青年四处旅游。春天去北海划船,夏天去密云水库游泳,秋天去爬香山,冬天去颐和园滑冰。1983年夏天,老张居然胆大妄为地组织青年们去了一趟北戴河,引发了不少人羡慕嫉妒恨。

那些年,虽然口袋里钱不多,但是快乐的指数相当高,每天都沉浸在快乐之中,嘴里总是唱着《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和《希望的田野》,对未来充满憧憬。

当然,20年后,工人阶级破落,国营企业也很狼狈,或许都是当年安逸惹得祸。

东方之花是怎么回事

安逸的酒仙桥人曾经有一个伟大的创举,这个创举是很多酒仙桥人不知道的,这就是当年被外国人誉为“东方之花”的纠纷调解经验。

几千年的封建礼教已经把中国人驯化的很温和了,发生了矛盾纠纷,大多数人不愿意打官司,大多喜欢用调解的方式解决。甚至,连古代衙门口都贴告示,劝大家有了矛盾不要告官,要通过协商解决。所以,调解这个方式在中国延续几千年了。但是,几千年来,调解主要在农村盛行,族长、乡绅一直是调解的核心。

酒仙桥这些大企业建立之后,有人就把几千年的调解传统引入到工厂的基层组织,在车间建立调解委员会,在生产班组建立调解小组,解决了大量矛盾纠纷,实实在在让酒仙桥人感受到了安逸的生活。

这件看似很平常的事在五十年代被东欧的记者发现了,专门做了报道,称为“东方之花”,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几十年来,外国人不断丰富了酒仙桥“东方之花”的经验,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的调解方案,成为他们那边解决各类纠纷的主要渠道。可是在“东方之花”的发祥地酒仙桥,这些好的方法都被废弃了。现在,人们动不动就说:上法院,法庭上见。其实,法律是社会的底线,上法院解决纠纷是最下策。

有一个特老实的师傅,平时不爱说话,一心只是闷头干活。别人给他介绍了对象,两个人结婚了。结婚一个星期之后,新媳妇哭着找到了解调组织,说这个师傅结婚以后不跟她一起睡觉。调委会找这个师傅了解情况,告诉他结婚了应该怎么样怎么样,不能自己一个睡了,要跟媳妇一起睡,等等。后来,这个师傅家里生了好几个孩子,现在估计都有重孙子了。

如果当年这对小夫妻直接去法院离婚,恐怕后边的好日子全没了。

还有一个师傅,人很耿直,性格特别固执。一次,这个师傅和自己的老父亲打架,老父亲找到车间的调解组织,工会主席骑着自行车跑到这个师傅的家里调解。调解了一上午,父子两个终于和解了,老父亲非常感谢,一定要留工会主席吃午饭。席间,这位师傅先拿起酒杯,向老父亲赔不是:爸爸,我今后再也不跟您犯脾气了,我要再犯脾气,我不是人揍的。

老父亲一听这话,'啪’就把酒杯摔了。

您听见了吧?这小子又骂我了,他说他不是人揍的。

一句不经意的口头禅,让工会主席哭笑不得,酒别喝了,继续调解,最终父子和好如初。

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只可惜,曾经的“东方之花”无影无踪了。

曾经安逸的酒仙桥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计划经济的失败也是酒仙桥的没落。改革开放之后,酒仙桥的安逸一下子就无影无踪了。企业纷纷改制,工人纷纷下岗。到最后,曾经神秘的军工厂,只能靠出租厂房维持。因为当初厂房出租都是白菜价,所以才吸引了一批贫困潦倒的艺术家前来租房,一不留神,打造了一个798艺术区。

俗话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酒仙桥曾经的安逸,注定了后来的破败。

但是,酒仙桥的重生已经曙光初现,因为这是一块宝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