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语文考前必看

 学思践悟必有成 2023-04-16 发布于甘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一、论述类文本的三要素

1.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选文要注意文末的出自何处的标题,标题一般体现论点。论点有如下特点。

第一,论点一般表述为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要准确、鲜明。

第二,论点出现的位置多变。①有的直接出现在开头,开门见山;②有的放在文章结尾,大多以“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为标志,收束全篇;③有的出现在文章中间,勾连首尾;④有的标题就是全文的论点,直观醒目。当然,也有少数文章并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而是要考生自己概括。

第三,一篇文本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中规中矩的论述类文本一篇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为了使论述得更深刻,更有条理,中心论点之下可以有若干分论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而各分论点之间不能互相矛盾、交叉或包含。

2.论据

论据是用来论证论点的材料,它包括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事实论据,指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理论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格言、原理、定律及人们公认的道理等。

3.论证

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一般来说,论点是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而论证(包括论证的过程和方法)是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

二、分析论证结构、思路和论证方法

论证结构是作者思路的体现,一般由引论、本论和结论三部分组成。

引论——文章的开头部分,常用来提出文章的论点或提出问题。

本论——文章的主体部分,主要是运用论据,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证明论点。

结论——文章的结尾部分,或得出结论(摆明论点),或进一步强调论点,有时也提出希望或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论述类文本主体部分(本论部分)常见的结构形式主要有总分、并列、层进、对照四种。大多数论述类文本的整体结构属于总—分—总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在分析部分,往往会采取并列、层进或对照的结构模式。此外还要注意,驳论文一般采取先驳后立或边驳边立的结构。

(一)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1.并列式

并列式论证结构是指在论证过程中,对中心论点进行条分缕析,分解成几个平行的、并列的分论点,共同来阐述文章的中心论点。

(1)并列分论点:(中心论点——分论点一——分论点二——分论点三——结论,照应全文)

(2)并列论据:本论——论据一(论述)——论据二(论述)

2.对照式

对照式论证的特点是两种看法或论据之间为一正一反的关系,或通过正反对比明辨是非,或通过正反衬比突出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这种结构方式能起到对比鲜明、突出深化观点的作用。

正反对比型:在本论部分从正反两个方面提出分论点或摆出正反两方面的论据,先从正面论述,再从反面论述;或采用先正面后反面的顺序,进行正反对比论证,最后得出结论。

破立结合型:先论证正面的观点,再批驳后面的观点;或采用先批驳反面观点,再论证正面观点的顺序进行。无论是先立后破,先破后立,还是边破边立,文章所驳斥的错误观点应是文章所立论点的对立面,破是为了立,是为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更牢固地确立正面的论点。所以,文中所驳斥的观点既是错误的,又是与文中确立的论点针锋相对的。

3.层进式(递进式)

层进式的文章一般有三种格式:

(1)将中心论点进行分解,分成几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

(2)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论证结构,即围绕中心论点回答三个问题:①是什么,②为什么,③怎么办。

(3)针对某些不好的社会现象,分析其危害,挖掘其产生根源,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摆现象—析危害—挖根源—指办法”的格式。

4.总分式

论证层次之间,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总分式结构是先总说后分说,总说提出中心论点,分说部分则横向开拓,分解论点,论证中心。这种结构形式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来展开论述,且分述的各项一般都是并列的。

论证时一般都要在中心论点的统率下,确立几个从属于中心的,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分论点,然后通过对分论点的逐一阐述,以使中心论点得到深刻有力的证明。写作中,有时先总说后分说;有时先分说后总说;也有时先总说,后分说,最后再总说。

其基本结构形式有以下三种:“总—分”;(2)“分—总”;(3)“总—分—总”。

论述类文本常见的结构形式主要有以上四种。大多数论述类文本的整体结构属于总—分—总结构,而在分说部分,往往会采取并列、层进或对照的结构模式。此外还要注意,驳论文一般采取先驳后立或边驳边立的结构。

(二)论证的常用方法

1.举例论证: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趣味性、权威性,让文章浅显易懂。

2.理论论证:运用讲道理的方法,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及被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观点,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3.对比论证:在事物的相反或相异的属性的比较中来揭示需要论证的论点,使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令人印象深刻,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4.比喻论证:使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5.因果论证:让人弄清楚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

6.引用论证:引用经典作家的言论、科学原理、尽人皆知的常理等作为论据来直接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具有权威性、科学性、文学性,使论证有力,具有说服力。

7.类比论证:通过将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其作用是能够形象生动地证明某一论点。

典型例题(仅展示主观题)

重点题型1  下定义

1.(2020年新高考Ⅰ卷)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参考答案:历史地理学(种概念)是一门具有时空结合的特征,以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及其演化的过程为研究对象,探寻这些现象产生、形成及其演化背后的原因和规律(本质特征),从属于现代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属概念)。

方法指津: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概括的说明方法。“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例如: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其格式多为“×××(种概念)是×的(属概念)”,如:无理数(一种概念)是(判断词)无限而不循环(本质特征)的小数(属概念)。或“×××的×××叫×××”,如:无限而不循环的小数叫无理数。

重点题型2  行文脉络(行文思路、论证思路)

2. (2020年新高考Ⅰ卷)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参考答案①首先对历史地理学进行溯源,以古代地理文献引出传统的沿革地理;②进而将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学对比,指出历史地理学依托现代科学;③按年代介绍我国历史地理学在现代以来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巨大成就。

方法指津:此题考查把握文章的行文脉络的能力。因此应先从整体上把握,确定中心意思,然后按照说理顺序进行梳理。答题思路为“文章先写了……再写了……最后写了……”,在此框架内,可以对说理的角度和方面再进行细化。

同类迁移  (2021年新高考Ⅰ卷)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参考答案:①材料一围绕莱辛《拉奥孔》提出的“诗画异质”观,从缘由、推论到结论,纵向展开,引述其观点,并结合作者个人的理解,以举例、引证的方法加以阐释;②材料二点出莱辛“诗画异质”的核心观点后,以札记形式列举中国古人关于诗画关系的相关讨论,与莱辛观点形成照应。

重点题型3  论证特点

3.材料一的论证有何特点?请从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上加以分析。(6分)

3.(1)论证思路:先提出“俭德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也得到了充分的继承和发展”的观点,然后从“社会思潮”和“育人功能”两个方面论证了这一观点。(4分)(2)论证过程中,作者主要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以大量的名言警句对观点加以论证。(2分)

 方法指津:本题考查对论证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论证”一般指论证方法、论证结构、论点、论据等内容。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与类比论证等六大类;本题问“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答题模式为,从论证结构和方法两方面加以总结,并举出例子简要说明。

同类迁移  (2021年高三9月起点考试)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结构

4. 全文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①开篇指出民法典的里程碑意义,为总。②接着从经济建设、民生福祉、社会风尚等不同角度分析其关系,为分。③最后照应开篇强化意义,为总。(1点1分,共4分)

(二)现代文阅读(2)(本题共4小题,16分)  

小说阅读主观题集锦

(1)人物类

①塑造人物的方法题

2019年全国卷1  《理水》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

答案:①肖像描写。将禹及其随员描写为“乞丐似的大汉”,写出艰苦卓绝的实干家形象。②语言动作描写。文中的禹坚毅寡言,一旦说话,则刚直有力。③对比手法。始终在同众大员的对比中塑造禹及其随员,从而凸显其“中国的脊梁”形象。

方法指津: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①正面、直接描写,如肖像、神态、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等;

②对比、衬托或烘托。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通过环境描写来衬托或烘托。

同类迁移   2019年高一上期末考试    第9题:小说是怎样塑造澹台玮投笔从戎、勇赴国难形象的?

答案:①心理描写:澹台玮报名参军前那一番内心独白,以及心头掠过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都说明他坚定已投军报国的信念。

②言行描写:澹台玮作为大三的学生本来不在征调之列,但他毅然决然报名参加并且表示一定要上战场。

③侧面衬托:澹台玮的亲人对他从军表示担忧,但他并没有因此动摇上战场的想法。

④环境烘托:小说中的勇敢直落的雪花以及花圃里不显衰败的植物象征澹台玮的坚定信念。(每点两分,任答 3 点得 6 分)

②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题

(1)题干若问“某某是一位怎样的人”,常用的一般模式为:①总分: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做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做定量分析。②分总:先从几个方面做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做定性式的总括。

1.小说塑造了“饱学之士”余非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文章分析。(6分)

 1.小说塑造了一个自以为是、言行怪异、看似有知识实则无知的诗人形象(文学青年也可,身份特点1分)

 ①骄傲自负(或者自以为是、喜好卖弄)。书店邂逅,男主角“头微仰,下巴前伸,目光居高 临下”,可见其自以为是。当女主角对诗作中的“宀”三字表示疑惑时,男主角“不屑一答”,骄傲自负可见一斑。②待人主动。在女主角找书时主动交流,沟通,体现着青年人的主动热情. ③言行怪异。男主角没有生活化的语言,只有文化术语,还不断句,晦涩难懂,语言怪诞。④看似有知识实则无知(写对知识生吞活剥只知其表、一知半解,故作姿态,故作高深,不学无术皆可)。男主角对于文化术语,只知其表,并未真正理解,将常态的生活变得复杂、艰深,这正是一知半解、无知的表现.(答出1点,给2分.2点,给3分.3点,给5分)

(2)题干若问“某某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常用的一般模式为:某某的性格特点:①……②……(分条作答)。

2.穆女士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2.①虚伪,伪善。依靠丈夫而标榜“独立”,不愿被人称呼“汪太太”;给仆人起名“自由”“博爱”而对她们颐指气使,认为她们“还不如桌灯值钱”;标榜自己“生命是献给社会的”“为救世而来”,却只是为了排遣空虚,打造自己“新女性”的形象。②生活忙碌而空虚。虽经常参加集会、公益活动等,但对社会并无实际贡献;内心经常感到茫然、空虚。③自私、冷漠。在方先生死了太太后,用“二十块”打发他,埋怨他荒废儿子的学业,并让冯女士取代了他。④ 精于算计。打算供方先生两顿饭就要减少他的工资;让秘书冯女士兼冯先生的教职,却一共给她每月25元,比两人的工资加起来少了7块钱。(6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概括人物形象术语集锦

①性格类:善解人意、富有爱心、温柔沉静、心灵手巧、通情达理、纯真质朴、聪明伶俐、天真可爱、富有活力、朝气蓬勃、懂事能干、有主见、有骨气、人穷志不短、自尊自爱、沉稳果断、开朗自信、真诚善良、友好谦恭、宽容忍让、勤劳朴实、节俭、慈爱宽厚、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彬彬有礼、不拘小节、睿智大气、聪慧通达、幽默风趣、善于变通、隐忍内敛、个性张扬、严慈相济、向往自由、追求平等、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珍爱自己、乐于挑战、永不服输、富有智慧、精明强干、大智若愚、足智多谋、沉着冷静、从容镇定、勇敢、目光敏锐(反面:胆小怯懦、逆来顺受、妥协退让、敏感自闭、故步自封、妄自菲薄、固执、吝啬、冷漠自私、粗鲁莽撞、粗俗不雅、饶舌多事、骄横火爆、横行霸道、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孤傲自负、刚愎自用、奸诈多疑、老气横秋、消极悲观、自卑、圆滑世故、尖酸刻薄、利欲熏心、唯利是图、争强好胜、孤芳自赏)。

②拼搏类:顽强拼搏、自强不息、不怕困难、坚强不屈、知难而退、积极乐观、身残志坚、自食其力、自立自强、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矢志不渝、勤勉刻苦、不畏艰辛、吃苦耐劳(反面:贪图享乐、自暴自弃、拈轻怕重)。

③奉献类:无私奉献、自我牺牲、任劳任怨、默默无闻、不事张扬、默默奉献、毫无所求、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废寝忘食、爱子情深、舐犊情深(反面:斤斤计较、自私自利)。

④职责类:恪尽职守、尽职尽责、爱岗敬业、治学严谨、教学有方、诲人不倦、以校为家、爱厂如家、关心下属、秉公执法、不徇私情、勇于探索、锐意进取、敢于创新、技术精湛、以身殉职、奉公守法、铁面无私、赏罚分明、妙手回春、文武双全、智勇双全、博古通今、见多识广、明察秋毫、严以律己、临危不惧(反面:以权谋私、徇私枉法、畏首畏尾、墨守成规、贪生怕死)。

⑤品质类:洁身自好、淡泊名利、安贫乐道、仁义守信、乐善好施、虚怀若谷、胸有大志、志存高远、心胸宽广、宽宏大量、豁达大度、坦荡无私、德艺双馨、诚实守信、有责任心、孝顺、清正廉洁、知恩图报、宠辱不惊、有修养、礼贤下士、言而有信、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德才兼备、不耻下问、与世无争、不慕权贵、有自知之明、知错就改(反面:爱慕虚荣、追名逐利、鼠肚鸡肠、投机取巧)。

⑥大爱类:热爱集体、爱国、没有民族偏见、居安思危、忍辱负重、关注民生、忧国忧民、精忠报国、壮志凌云、民族气节、舍生取义、浩然正气、无私无畏、勇于担当、深明大义、见识高远、顾大体识大局、有领导组织才干、尊重弱者、关爱他人、乐于助人、舍生取义、忠心耿耿、公而忘私、大义灭亲、嫉恶如仇、扶危济困、刚正不阿、远见卓识(反面:狭隘的爱国主义、有民族偏见)。

③分析人物的作用

12月七校联考    9. 《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作用。(6 分)

参考答案:①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②“我”是贯串全文的线索,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③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乌米的形象;④借“我”的感触揭示全文主旨。

方法指津:分析次要人物的作用,首先要关注其自身作用。即他不只是一个线索或情节上的关联人物,有的自身还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其具有的作用首先是自身的作用。其次,要关注他在情节、人物、主题、环境等方面的作用:

(1)“情节作用”主要是线索作用,推动(串起)故事情节的发展。

(2)“衬托主要人物”是其主要作用,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两种,要指明是哪种衬托,是怎样衬托的。

(3)“主题作用”是指次要人物与主要人物一起丰富、深化了主题。

(4)暗示或交代社会环境。次要人物往往是社会环境的体现者和代表者。

另外,主要人物的作用虽然考试中不常考,但其作用也不容忽视:

(1)对情节的作用。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考虑其对情节的推进作用。如果人物性格发生了变化,就要考虑情节是否发生了变化。

(2)对主题的作用。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考虑其对文章主题的作用,也就是作者塑造人物的用意:反映社会现实和寄托情感。

(3)对社会的作用。也就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分析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这也是作品的真正写作意图。

“我”有四重作用,当认真体会和把握。①叙述者:起线索作用,作为“有限视角”。作为“有限视角”的好处是“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了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缺点是只能局限于叙述者的所见所闻,是“有限的讲述”。②亲历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③参与者:一般作为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有时也是主要人物。④代言者(体验者):代替作者议论、抒情,表达主旨和情感倾向。

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1)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2)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亲切自然。第一人称属于有限视角,受时空的限制性很强。

第二人称:(1)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2)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3)有呼告效果,可加强感染力;(4)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第三人称:(1)直接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更灵活自由;(2)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作客观的叙述,便于反映更广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3)拉开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客观性。第三人称属于全能视角,不受时空的限制。

2.“冯女士”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2.①从情节结构上看,冯女士在小说中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小说借秘书冯女士之口说出穆女士一天的日程安排,照应“穆女士一天到晚甭提有多忙”;并通过二人对话自然引出让冯女士取代方先生任家庭教师等情节。②从人物塑造看,冯女士侧面烘托了穆女士这一人物形象。通过冯女士与穆女士的对话刻画穆女士的心理,揭示出一个处处标榜为“救世者”的“善人”沽名钓誉、自私自利的伪善嘴脸。③从主题看,小说通过对次要人物冯女士的描写,折射出一些人对富人察言观色,迎合拍马,对无钱无势的人冷漠无情的势利和自私,增强了小说的批判性,深化了小说主题。(6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2)环境类

环境描写内容

环境描写作用

直接描写

第⑦段,林冲初到草料场: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渲染凄冷、悲凉的气氛,烘托林冲沉郁压抑的心情和危机四伏的处境。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预示人物性格和命运将要发生重大转变,有利于突出官逼民反的主题。

第⑧段,林冲去市井沽酒: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突出了风大雪猛的恶劣天气特征,暗示人物的处境越来越危险,使读者顿感紧张,也为下文埋下伏笔。

第⑨段,沽酒返回: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侧面描写

通过环境衬托风雪。第⑧段: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

烘托林冲孤独悲壮的形象,为下文林冲买酒、夜宿山神庙、听到阴谋诡计作铺垫,从而推动情节发展。

通过动作、感觉衬托风雪。第⑧段:……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第⑩段: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雪都抖了……

            环境作用“4面14点”

(1)环境方面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如习俗、背景、思想观念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2)人物方面

④烘托心情。⑤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⑥暗示命运。

(3)情节方面

⑦暗示或推动情节发展。⑧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⑨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⑩与标题相呼应,诠释标题的内涵。⑪引出下文内容。⑫与开头或结尾相呼应,结构完整。

(4)主题方面

⑬揭示主题。⑭深化主旨。

8.文中对雪夜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8. ①渲染寒冷环境气氛,烘托了人物伤感心情。除夕夜,下雪不止,天气寒冷,而老伴重病,“我”心情沉重,这里用寒冷的雪夜烘托了人物的内心哀伤。②用寒冷的气候突出反衬出流浪汉、出租车司机和饭店老板娘等人热心、善良的形象特征,凸显出伟大的人性光辉。

《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影子”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物象的作用

【参考答案】①通过奇特形象的塑造,营造作品的神秘氛围,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②通过影子逼真神妙的表演,表现主人公幻术的技艺的高超;③通过制造故事悬念,为后文揭示事实真相埋下伏笔。

6.“老娘土”在小说中的具体作用有哪些?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6分)(物象的作用)

解析 回答本题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分析:①对文章的情节、结构方面的作用;②对表达主题或作者、主人公思想情感的作用;③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④体现的文化意蕴或民族心理等。从文章的情节、结构的角度分析,“老娘土”是叙事线索,小说的情节都围绕着“老娘土”行文;从表达的主题或者作者、主人公的情感的角度分析,“老娘土”体现了守卫疆土的战士对祖国、人民的感谢之情以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从文化意蕴和民族心理的角度分析,“老娘土”表达的是离家的孩子对母亲的爱、对故乡的依恋等。

答案 ①“老娘土”是行文线索。小说围绕“老娘土”描述主人公钟海强对358号礁盘的具体回忆,叙述了“老娘土”的失而复得、用“老娘士”治病、班副认可“老娘土”以及礁盘上用“老娘土”栽种的花草和把358号礁盘命名为“老娘土哨所”等内容。②“老娘土”具有象征意义。“老娘土”是老家锅灶中的土块,用“老娘土”命名,体现出来的是对这种土的珍惜,当游子在外水土不服,用“老娘土”煮汤喝就能治病,表现了对母亲的爱、对故乡的依恋。③用“老娘土”来表达海军战士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对于钟海强以及他的战友来说,358号礁盘也成了他们的“老娘土”,他们将来无论到任何地方,都不会忘记这片土地。

(3)情节类

①线索类

《马兰花》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 第一问: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

第二问:(1)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她们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2)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方法指津:把握小说线索的关键点有两个:

一是找出并找准线索。找出线索的办法主要有:①标题判“线”;②以物求“线”;③反复出“线”(反复出现的事物或语句);④以情寻“线”;⑤时空缀“线”。

至于找出多条线索,可以依不同的人物寻找,或者按人物的外部行为与内心活动区别。

二是分析线索的作用。一般要从情节、形象、主题方面考虑。一可使小说结构清晰、集中;二可巧妙安排结构,揭示、丰富、深化主题;三可丰富、突出人物形象。双线结构要特别注意暗线在丰富人物、深化主题、展示广阔的时空等方面的作用。

②分析情节构思题

                             以“……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

《天嚣》5.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5分)

【解析】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属于文章的构思技巧方面。可以从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主题表现等角度回答。

答:(1)从情节看,“渴”作为线索,贯穿小说的始终,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明了;

(2)从人物形象看,“渴”能集中表现队员在困境中的状态和感受,在这样的困境中,他们竟调动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表现了乐于助人的品质;

(3)从表达主题看,这样写能更好地突出“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各民族一家亲”的主旨。

分析情节开头段落作用题

小说前四段以马兰花听说麻婶出事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1)巧设悬念:麻婶还在抢救,性命如何,令人揪心。(2)交代麻婶借钱一事。(3)引出下文马兰花去医院看望麻婶、夫妻俩因还钱引发冲突等一系列情节。

分析小说开头情节段落的作用,要做好两点:

(1)精细阅读开头文字,把握其内容要点、开篇方式。

(2)结合开头段落的常见作用答好这篇小说的开头作用。

开头常见作用:

环境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感情基调。

情节作用:为情节展开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

人物作用: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

主题作用:开篇点题。

读者作用:提出疑问,引发读者思考;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分析情节中间段落作用题

小说中画波浪线部分提到“六百块钱”,一段中三次提及,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答案 (1)交代双方矛盾产生的缘由,推动故事情节的自然发展。(2)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形成两个人物性格特点之间的鲜明对比。(3)可以使发展中的情节跌宕起伏,前后呼应。(4)更能一步步地激化矛盾,最终为彰显主题服务。

分析小说中间句段作用除要认真阅读,把握内容外,主要应结合其位置考虑其作用:

情节作用:推动情节发展,形成高潮、转折;形成照应或埋下伏笔。照应就是文学作品前后文之间的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伏笔是指文学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在小说中使用伏笔,能使小说情节曲折,结构紧凑,构思精巧,前后呼应。

人物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心理),强化人物情感。

主题作用:深化主题,突出(暗示)主题。

分析情节结尾段落作用题

 6.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答:①从叙述的角度看,用到了有限视角,小说人物“他”不懂蒙语,所知有限,所以这件事就成了谜。这样写很真实;(视角)

②从故事情节看,没有交代人物身份就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

③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④以美好圆满的“美好的谜”为结尾,突出了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这一温暖主旨,因为听不懂蒙古族群众的话所以成了谜,深化了各族人民支持祖国科研工作这一主题。

与小说开头段相比,小说结尾段特别重要,它不仅是情感主旨的结穴处,而且是作者用力构思的匠心之处,尤其对于微型小说来说,更是在结尾处引爆“审美的雷管”。因此,小说结尾处成为命题的重点部位和热点区域也就不足为奇了。

(1)见木见林的整体感知。题来于文,做题之前,须以文知题,不论时间多么紧,都必须了解文本写了什么,结尾写了什么,扣小说要素,扣记叙文体的六大要素,甚至就抓人物、事件两个主要因素,快速明晓小说写了什么,结尾又写了什么。

(2)扣住结尾的特点分析其作用和效果。有的是自然结尾,有的是奇峰突起,有的是戛然而止,有的是补出神来之笔……不同的特点有着不同的作用和效果。只有抓住了特点,才能答准答好,这是至关重要的。

(3)表达效果要综合思考

①表现手法上,是否与前文伏笔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与前文形成对比,升华主题,发人深思。

②主旨上,深化(升华)主旨,含蓄点明主旨,揭示小说主题。

③人物形象塑造上,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品质、经历、命运、能力等。

④故事情节上,是否照应标题和开头,使结构紧凑,脉络清晰,合情合理。

⑤氛围上,是否形成小说的独特艺术氛围。

⑥读者上,是否给读者不同的感受体验。

答小说句段作用要学会转换

小说句段的作用首先取决于它所在的位置,在开头或结尾,作用显然不一样。更主要的是,小说句段的作用要视其内容而定,而句段的内容往往又包罗万象,涉及方方面面。从表达方式看,有侧重于描写的,有侧重于叙事的,有侧重于抒情议论的,或兼而有之;从对象上看,有的重在写景,有的重在写人,有的重在写事件,或兼而有之;从与全文关系看,有的是引子,有的是插叙,有的又是补叙。因此,要回答这类题目,一般只要依据内容特点,将句段作用转换成情节、人物、环境描写等在全文的结构作用即可。即给局部文字分层,分别找出哪些是概述交代,哪些是景物描写或细节描写,哪些内容是聚焦人物关系;然后分别转化为相应的情节(概述交代)、人物形象及环境等方面的作用。

9. 小说略写了男孩生命终结的过程,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9. ①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震撼读者的心灵,引发读者的思考;②符合林德顺的叙述视角,详略得当,使故事更加真实;③与前文男孩的活泼、可爱形成鲜明对比,凸显生命脆弱、珍重生命的主题。

 3.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和故事情节的把握能力。

【思维轨迹】通过报纸上报道这一情节使得玛兰前后截然不同的表现更符合逻辑,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玛兰的事情是怎么上了报纸的,可以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参考答案】①补充叙事,集中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加合理;②加速情节发展,为下文玛兰的言行提供依据,使小说进入高潮;③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

《西征记》第8题:文中画横线部分关于“音乐”和“图画”的对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原文分析?

①呼应前文昆明下雪以及雪停的情节,雪水消融,浸润屋顶的泥坠落下来形成“图画”。(情节)

②“音乐”变成“图画”是因为校舍的洋铁皮屋顶换成茅草屋顶,暗示战争年代办学条件的艰苦。(环境)③明仑大学的学生把艰苦的生活化为幽默的调侃,凸显了青年学生的乐观。(人物)(每点两分)

          (4)艺术手法类

《有声电影》3.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6分)

3. 答案:①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或“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借用并改换了经典语句,以造成幽默效果;②如出门时二姥姥找眼镜、三舅妈找钮子、四狗子洗脸,同一行为模式重复多次,产生喜剧效果;③如“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或“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将书面语与口语混搭,庄谐并出;④如“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使用了排比手法描写人物窘态,带有打油诗的诙谐意味;⑤如二姐等人打架似的推让座位,“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叫老天爷”,把抱怨说成“感化”,反话正说,既讽刺又幽默;⑥如二姐喊叫卖糖的,声音之大令人“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这种夸张令人忍俊不禁。

▶ 命题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 解析:本题题干指向性比较明确,就是从文中找句子,来论证文章语言幽默这一特色。这就需要我们了解一些使语言幽默的手法,如双关、反语、夸张、寓庄于谐、对比等。根据这些手法,从文中找到对应语句,然后加以分析即可。

4.小说极具讽刺意味,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是采用什么手法达到这种讽刺效果的。(6分)

4.①巧用对比映衬,借穆女士自身言与行的种种矛盾达到讽刺效果。她一方面想以“穆女士”的称谓证明自己是独立女性,一方面又不客气地花着丈夫的钱,做着名副其实的“太太”;一方面她给丫鬟起名“自由”“博爱”,一方面又百般役使他们,不给他们以尊重。她一方面标榜自己仁慈,一方面却在方先生丧妻的时候冷酷无情地辞掉了他。她的言与行、真实内心与外在言行的矛盾对比鲜明,将其虚伪冷漠的丑陋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使批判入木三分。

②反话正说(或“说反话”、“反说法”)。小说多处反话正说,本来穆女士虚伪冷酷,作者却称她为“善人”;本来她的早饭极其丰富,却说“她的早饭很简单”;本来她是极其自私冷漠的,却说她“永远体谅人怜爱人”“总是给别人想得这样周到”。作者用这种肯定赞美的语言来描述她明显的虚伪自恋、道貌岸然,使这一人物形象更加可鄙可笑,较之直言指责更为有力,厌恶之情表达得更为强烈。

③漫画式的夸张。小说以漫画的笔法,描写穆女士拖着肥胖的双腿上下汽车的情景,描写她自我膨胀的心理,比如送给方先生十个鸡蛋,她就认为方先生吃了“足以抵抗得住丧妻的悲苦”;冯女士做她的秘书,她就认为人家当然有机会嫁个阔人,一辈子吃喝不愁。这些描写把人物的丑恶虚伪加以漫画式的夸张,不仅可以从外在表现上把人物的好笑、丑态推向极致,而且可以从内在塑造上把人物的精神状态呈现出来,极尽揶揄、讽刺之能事,让人印象深刻。(6分;答出一点给2分)

(5)叙事艺术

高考小说叙事方式专题汇编

散文语言赏析“5角度”

角度一 修辞格的运用

对文章用到的修辞格及其作用进行辨析,是本考点最常见的题目。一般思路是:首先对修辞手法进行确认界定,然后借用该修辞格常规作用的有关套话作概括说明,最后结合文段语句展开具体分析。

角度二 词语的锤炼

这种考题近年来出现的频率较高,有的题目会要求考生自主辨识用得好的字词,然后再加以分析。无论提示与否,都要从字义与情感两个方面分析。可以借助一定的套话,如准确生动、凝练传神、言简意丰等,更重要的是要联系文段揭示它所表现的具体内容。

角度三 句式的选择

对句式的考查目前还不算多,但也要注意加强积累,例如:感叹句情感强烈,疑问句发人深思;长句层层修饰、表意严密,短句节奏鲜明、简洁有力;整句结构匀称、音韵和谐、气势贯通,散句错落有致、自由活泼、富于变化……只有对各类句式的特点和表达效果都了然于心,才能在纷繁复杂的考试中立于不败之地。

角度四 语言风格(语言特色)

语言风格常用术语有:明快、含蓄、淡雅、繁复、朴实、清新、简洁等,可以组合使用,进行更准确的表述。各种文体的语言特征也不容忽视,如文艺语体重视形象性、生动性,科学语体强调精确性、严密性,政论语体富于逻辑性、鼓动性。

角度五 语言表达技巧

语言表达技巧是一个广义的概念,甚至可以涵盖以上各类。应该根据文段语言的具体运用情况找出相关“技巧”,如白描手法,善用叠词,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视、嗅、听结合(有色有声),虚实结合,对比衬托,铺陈渲染,等等,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句式变换

新高考语言运用之句式变换

 一、比喻

1.比喻的特点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比喻句一般应由三部分构成,即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成立。

被比喻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

2.比喻的作用

正确使用比喻,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二、比拟

1.比拟的特点

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把抽象的概念当作具体的人或物,或者把人当作物、把此物当作彼物来描写。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2.比拟的作用

正确使用比拟,能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蕴涵丰富,可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人或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感受到对该人或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三、借代

1.借代的特点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是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被代替的事物叫“本体”,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借体”。

2.借代的作用

正确使用借代,或以简代繁,或以实代虚,或以奇代凡,或以事代情,能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四、夸张

1.夸张的特点

为了追求某种表达效果,故意言过其实,对原有事物加以超越事实的描述。要求使用时合乎情理,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漫天浮夸,要给人以真实感。

2.夸张的作用

恰当地使用夸张,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感情态度,增加语言的生动性。

五、对偶

1.对偶的特点

对偶是将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用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手法。

严格的对偶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互相对应的词性一致、平仄协调、实虚相对。现代诗文中对偶使用相当宽松,只要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声韵大体协调就可以了。

2.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六、排比

1.排比的特点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常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作用

句式整齐,节奏匀称;文章贯通,语势强劲;条分缕析,说理严密透彻,抒情酣畅淋漓。

七、设问

设问的特点

“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有时出现在篇首或句首,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例如:

主宰戏剧的是什么人?一般以为是剧作家,认定剧本为一剧之本。

八、反问

1.反问的特点

反问也是“无疑而问”,往往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用问号,有时也用感叹号。

九、反复

1.反复的特点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以加深读者印象的一种修辞手法。

2.反复的作用

主要用在诗文中,起突出强调的作用,同时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又可使诗文格式整齐有序,音韵上具有回环美。

语言赏析“5角度”

角度一 修辞格的运用

对文章用到的修辞格及其作用进行辨析,是本考点最常见的题目。一般思路是:首先对修辞手法进行确认界定,然后借用该修辞格常规作用的有关套话作概括说明,最后结合文段语句展开具体分析。

角度二 词语的锤炼

这种考题近年来出现的频率较高,有的题目会要求考生自主辨识用得好的字词,然后再加以分析。无论提示与否,都要从字义与情感两个方面分析。可以借助一定的套话,如准确生动、凝练传神、言简意丰等,更重要的是要联系文段揭示它所表现的具体内容。

角度三 句式的选择

对句式的考查目前还不算多,但也要注意加强积累,例如:感叹句情感强烈,疑问句发人深思;长句层层修饰、表意严密,短句节奏鲜明、简洁有力;整句结构匀称、音韵和谐、气势贯通,散句错落有致、自由活泼、富于变化……只有对各类句式的特点和表达效果都了然于心,才能在纷繁复杂的考试中立于不败之地。

角度四 语言风格(语言特色)

语言风格常用术语有:明快、含蓄、淡雅、繁复、朴实、清新、简洁等,可以组合使用,进行更准确的表述。各种文体的语言特征也不容忽视,如文艺语体重视形象性、生动性,科学语体强调精确性、严密性,政论语体富于逻辑性、鼓动性。

角度五 语言表达技巧

语言表达技巧是一个广义的概念,甚至可以涵盖以上各类。应该根据文段语言的具体运用情况找出相关“技巧”,如白描手法,善用叠词,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视、嗅、听结合(有色有声),虚实结合,对比衬托,铺陈渲染,等等,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

比较鉴赏答案要点:①句式选用  长句 短句 ;整句 散句②修辞、表现手法③前后呼应、照应④强调的重点⑤语言风格

限时训练12   原句: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土地,令人魂牵梦萦。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参考答案:①强调的重点不同:改句的重点落在“一方土地”上,强调想念的地点;原句的重点落在“魂牵梦萦”上,强调对故土牵挂的程度之深,更契合原文的“乡土情结”。②句式特点不同:改句是长句,结构较复杂;原句是短句,简洁明快,节奏感强,和整个文段的文风更和谐。

限时训练13   原句:我喜欢荷花,喜欢她的淡淡清香,喜欢她的浅浅粉红,喜欢她的亭亭玉立,更喜欢她“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的高贵品质!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我喜欢清香、粉红、亭亭玉立而又高贵的荷花。”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①强调的重点不同:改句的重点落在“我喜欢荷花”上,而原句的重点落在“我喜欢荷花的清香、粉红、亭亭玉立和高贵品质”上;②原句运用了排比和引用的修辞手法,更突出了喜欢的程度之深,既加强了语势,又增强了文段的文化意蕴。而改句则太过普通。  

原句:难以计数的“小爪”则像滚滚而过的流云,从高天、半空和低处向你压过来,蔓延着。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难以计数的'小爪’则像压过来的滚滚而过的蔓延着的流云”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20.①原句修饰成分单独成句,起强调作用,突出了树枝层层伸展的情状,更具有空间感;②原句长短句结合,句式活泼,错落有致,更加具有节奏感;③原句表达与上下文语体更加和谐一致,更符合具体语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点句子表达效果的鉴赏能力。

①“难以计数的'小爪’则像滚滚而过的流云”修饰成分单独成句,强调了榕树的枝丫多,“像滚滚而过的流云”突出了树枝层层伸展的情状,更有空间感;

②“难以计数的'小爪’则像滚滚而过的流云,从高天、半空和低处向你压过来,蔓延着”长短句结合,句式活泼,错落有致,更加具有节奏感;

③结合上句“多个'大爪’已熬成古树级别,稳稳站立在属于它们的家族祖庙里。更多的'中爪’如霹雳连发,威威猛猛地伸向四面八方”,原句表达与上下文语体风格更加一致和谐,更符合具体语境。

四.作文(23题,60分,力保40分)[约50分钟]

高考作文命题重点关注的是:
(1)社会热点
(2)智慧人生
(3)情感体验
总原则:
①审题要准确,不能偏题;
②不带外伤——缺题、字数不够、错别字、篇章不完整;
③不带内伤——观点不可偏激和错误;内容重心把握不当;观点过于晦涩和情感混乱等;
④从结构到题材熟记三至五篇作文,认真翻看作文讲座写作指导材料以及印发的作文素材。
【规律总结】
作文是语文考试的重头戏,它在高考语文中占到60分,是整个卷面的三分之一的分值还要多,高考作文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考语文成绩的高低。一篇作文可以拉开十几分甚至更多的差距,这种差距是基础题所无法弥补的,也往往是在语文考试中体现考生水平、拉开考生距离的地方,因此是考生绝对应该引起重视的重点。
(一)审题
高考作文命题一般有“材料作文”、“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这三种题型,而在这三种题型中,“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是主流题型,“话题作文”将逐渐淡出。
新材料作文是近年来考查的热门,要注意分析材料,首要要确保观点的正确。命题作文看似简单,但要注意挖掘内涵,否则会千篇一律。对于比喻性的命题作文,要注意有本体到人生与社会。话题作文的命题一般有由四部分组成:材料、提示语、话题、要求。审题时要审材料、审导语、审话题范围、审注意事项是审题的四部曲,缺一不可。特别是导语和话题范围,往往是命题人设题的指向所在,一定要仔细审查思考。
1.深入理解准确把握材料的内在含义,确保立意构思的准确。
2.注意材料、提示语的作用。材料、提示语对话题一般有两种作用,一是阐释、引导,二是限制作用。 
3、审题时要学会多角度思考、辨证分析,以体现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审题时的思考既要有深度,也要有广度。一是对材料的分析要多角度、多层次展开,思维上要体现由果溯因、逐层深入,要善于由表及里、揭示本质。二是要有辨证分析的意识,分析时要有发展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和创新意识,其中,在对事物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时,也要注意有所侧重。
(二)构思
所谓构思,指的是:如何安排文章的结构,找到恰当的表现形式。
1.文章立意要在对材料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基础上缩小范围、以小见大。
思考和分析材料时要善于多角度思考、换位思考,启发和感悟越多越好,并及时把启发和感悟记录在草稿纸上。而后,再根据与主旨的贴近程度和自己熟悉的程度从中选择一个最易于自己发挥的话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不管所给的话题多么宽泛,我们都要善于缩小“包围圈”,要选择一个小小的切入口,如一件事、一个人、一样物品、一种感受、一点看法等等,集中笔力加以突破,把你所选择的话题角度写细、写深、写透,做到以小见大。
2.文章立意的思想要健康、向上、积极,少一些愤世嫉俗。立意要明确,不要太隐晦。
好的作文要遵循“思想第一性”的原则,看问题不能尖刻,思想不能“灰”。作为一篇好的作文,基调可以沉重但一定要有健康的东西,体现“哀而不伤”的内涵,让人读后有所启迪,要给人以力量和活力,不要只流露出悲观甚至错误的思想。包括作为论证依据的典型材料,要慎重地区分其正面或反面的色彩,尤其是对于公认的事实材料,绝不能搀杂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观点,对于伟人或罪人的评价绝不可因自己的肤浅、片面认识而随意更改甚至是颠倒,如果是出现“正例反用”或“反例正用”的情形,则不仅仅是观点问题,而是思想、原则问题,这样的文章,得分绝对是最低档次的。

3.材料引用既要突出典型,又要体现新意。

同学们在确定了文章立意之后,却往往觉得难以动笔,这主要是在材料的引用上卡了壳,想不出哪些材料可以引用。其实,这时候如果我们能调动我们的知识储备,是完全可以从记忆的深处搜索到所需要的合适的材料的。我们着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搜索可用信息:有关的学过的课文、学过的哲学原理、看过的课外书刊、周围发生的相关事情、老师介绍过的佳作等等。

在这里尤其需要指出四点。一是在材料的选择上要体现鲜明的时代性,尽量选用鲜活的、近期的、有较高知晓度的典型材料,尽量避免陈词滥调,像“伟大诗人李白、发明家爱迪生、诺贝尔奖获得者居里夫人、人民公仆孔繁森、贪官污吏王宝森”之类的缺乏新意的材料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的。二是热点材料引用要出新意,适度提及。如建设和谐社会、中国梦、十八大、“感动中国”等。三是对所举材料一定要及时地展开分析阐述,要避免光举例不分析、以事例的堆砌替代论证的现象,对材料的分析是联结文章主旨和所举材料的桥梁,只有架构了这座桥梁,所举材料对文章主旨的支撑作用才能显现出来。四是在事例的列举上要淡化自我,不能以自己的肤浅经历、以自己同学的事例作为证明观点的重要依据,须知这样的材料是难有说服力的。

4.题目设计要稳中求新,新颖别致。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阅卷教师对文章的第一印象,特别是提供材料型作文,要求阅读所给材料,自拟题目写作,阅卷教师很看重考生所拟的标题。俗话说:“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可见题目的重要性。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几篇写得较好的作文,按保留标题和隐去标题两种类型请两组老师分别予以阅卷,其分数差别一般都在8分以上。这是因为阅卷教师对无标题作文产生了一种心理距离,不知不觉便降低了分数等级。

给文章设计题目,可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题目要尽量体现文章的主题,使人一看就基本上了解了文章的中心、主旨是什么,不要让人看了不知所云,如坠入云里雾里。

(2)题目的形式可以设计得新颖一些,起到引人注意的效果。

5.结构安排要步步为营、胸中有数。

主题有了,怎样写才能感染人、吸引人,需要我们对文章的框架有一个合理的安排。平铺直叙往往会使读者感到索然无味,提不起精神,这样的文章在阅卷时自然得不了高分。好的作文要求构思新巧,所谓“新巧”,指的是文章的内容要跌宕起伏,让人意想不到又在情理之中。中学生由于生活范围所限,作文的材料往往容易雷同,这时就是考验构思能力的时候,同样的材料由于安排不同,效果就会不同,这就体现了构思的能力。所以当我们看到作文题目时不要急于动笔,先想一想怎样写才能收到好的效果。要想吸引人,首先自己要被吸引住,要想感染人,首先自己要被感染了;当你情绪波动,或想哭,或想笑,或是愤慨,或是欣慰……感到非下笔不可了,你就可以写文章了。

那么,如何才能使自己文章构思新颖、高人一筹呢?在正式开始写之前,一定要在草稿纸上列出文章的提纲,理清文章写作的先后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做到胸中有数。如果是写议论文,一般可以围绕以下三个问题依次展开阐述分析,从而形成全文的论证框架:一是“什么?”即先揭示论点或论题的内涵,在文章的开头鲜明地亮出文章的观点和自己的观点态度;二是“为什么?”即围绕中心观点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论述和证明,在结构上可以是总分式、并列式,也可以是层进式、对照式;三是“怎么样?”即在充分论证了论点之后,适当结合自身学习生活实际或联系身边现实,明确正确的态度或做法。

论证过程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规范性,文章的中心观点必须鲜明,尽量在文章开头明确地、直接地提出来,本论部分各小节的开头尽量要设置分论点;二是哲理味,思考要多角度、有层次、讲深度,尽量体现辨证思考的色彩;三是整体观,关系类的话题分析既要突出重点,也要兼顾相关概念,尤其要避免绝对化。

如果是写记叙文,就要在细节描写、片段的先后顺序以及前后的衔接上动一番脑筋,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文章的结尾要通过适当的议论、抒情、感叹来较为直观地揭示文章主题。

(三)表达

1.文章的中心、主题要突出。

议论文:中心句、观点句交待文脉。记叙文:感叹句、抒情句画龙点睛。

2.文体选择既要体现自己擅长的文体优势,又要注意突出文体特征。

首先是要把握文体,体现文体特征。当你选定了一种文体时,还得按照这种文体的特点来谋篇布局进行写作。有的同学观察能力强,生活积累丰富,不妨将生活中精彩的片断撷取出来写成一篇生动感人的记叙文;有的同学逻辑思维能力强,擅长推理,不妨写成一篇理据充分的议论文。

其次是在文体的选择上要慎重。每年考场上写诗歌、戏剧、日记或对话采访等类文章体裁的作文是有一些,但写得好、得高分的却是凤毛麟角,一万份也难挑出一份来。

3.表达方式要刻意考虑,突出文体优势。

议论文要“深”,也即文章的分析阐述要有深度,要注意逐层深入分析,由表及里揭示本质,角度要小,挖掘要深。记叙文要“细”,也即要注意安排细节描写,在叙述中要避免平铺直叙、记流水帐,可以适当运用倒叙、插叙等手法,以增加行文的波澜。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记叙文中出现的人名要朴实,不要玩花样,像琼瑶小说中的单名、古怪的洋名等要杜绝。

4.语言表达既要严密,又要有文采。

作文一定要有文采,词语一定要讲究。这里讲的文采是一种运用语言的风格。其中语言质朴、简洁明了是一种文采,有韵律、长句多、用词委婉、善于运用诗词也是一种文采。同学们在高考作文中的语言要有一定的风格和倾向美,让人读来有美的享受,让阅卷老师在整体上对文章产生好感。

5.要灵活采用合适的表现技巧。
(1)反问句、排比句、感叹句的使用;
(2)名言名句的选用;
(3)全文要有一二句含有哲理意味的语句;
(4)合理安排文章段落:有的同学在写文章时不注意划分段落,或永远都用“三段式”,这让阅卷老师阅读起来很费劲。说一句不中听的话,阅卷老师阅读时的心情可能就是你作文的分数,我们在写作时要多分几个段落,从而使自己的文章脉络清晰一些,也便于阅卷老师把握你文章的主题。

【友情提醒】:

1.时间分配要合理,要有时间观念,要留出充裕作文时间进行充足的思考。(确保5—8分钟的审题时间)

2.题目拟立要费些心力,力争新颖恰当,尤其不能缺漏文题。

3.开头、结尾要尽量打草稿。开头要做到先声夺人,结尾要做到感人肺腑。开头要引人(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制造悬念,引人入胜;提出问题,引人注意;说明情况,交待背景),结尾要有力(画龙点睛,发人深思;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叙述结束,自然收尾;抒发情感,引起共鸣)。开头结尾忌讳冗长、拖沓,废话太多。

4.段落设置合理,全篇以6-8段为宜,每段尽量不要超过12行(180字),尤其是开头,不宜篇幅过长,要迅速入题。

5.字迹要清晰,讲究卷面整洁,尽量不涂改。成文后注意检查错别字,特别是题目、开头和结尾处。

6.字数一定要满800字,实在不足要灵活机智、技巧取胜(一句一行、“无病呻吟”等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