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那些年 我们一同背诗的时光 ![]() ![]() 思佳客·赋半面女髑髅 宋代:吴文英 钗燕拢云睡起时,隔墙折得杏花枝。 青春半面妆如画,细雨三更花又飞。 轻爱别,旧相知。断肠青冢几斜晖。 断红一任风吹起,结习空时不点衣。 · 简析 “髑髅”[dú lóu],死人的头盖骨,这个恐怖阴森,让人脊背发凉,毫无美感可言的意象,一旦在文学诗词中与“女子”发生关联,就变成了美艳娇俏,善勾魂慑魄的红颜形象。黄庭坚(一曰苏轼)曾作《女髑髅赞》,称“黄沙枯髑髅,本是桃李面。……美目巧笑倩。……无脚又无眼,著便成一片”,桃花面与枯髑髅的结合,是美与丑的碰撞,生与死的对话,放射出奇异而悲凉的光芒。而吴文英词中的女髑髅,仅存“半面”,这种残缺的形象,是无情的时光所雕镂,还是无情的人事所摧挫?作者没有透露半点信息,只留给读者惊心动魄般的阅读体验。 “钗燕拢云睡起时,隔墙折得杏花枝”,这完全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寻常的闺中美人:她睡醒之后,用燕形的钗盘起高高的发髻,并隔墙折来一枝杏花(插到云髻上)。不过,隔墙折花这一举动,暗示出她的女鬼的身份,毕竟透视穿墙、隔空取物这些特异功能是鬼魂的看家本领。 接着“青春半面妆如画,细雨三更花又飞”承上,来写她的美艳面容与凄凉处境。在杏花的映衬下,她青春靓丽的容颜,精美如画。“半面妆”,用梁元帝徐妃之典。徐昭佩是梁元帝萧绎的妃子,颇有姿色,然行事荒唐,知元帝独眼,故意化半面妆容,公然挑衅。李商隐有诗曰“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妆”,后世以此典来赞人貌美。词中的“女髑髅”残存半面,所以词人联想到她生前化半面妆的情景。下句“细雨三更花又飞”渲染凄凉的氛围。女鬼昼伏夜出,故三更起床梳妆。而她眼前的飞花,这消逝的美好,让人联想到她的夭折。所以,下片从生人的角度来写对她的怀念。 “轻爱别,旧相知。断肠青冢几斜晖”,随着她的夭亡,“我”便轻易地和挚爱永诀,到哪里才能找到旧日的知心人呢?只有到那斜阳下的青冢旁吧。“斜晖”与“青冢”相称,如何不教人断肠? 最后二句,作者以超脱之心自我宽慰,以减轻伤痛。“断红一任风吹起,结习空时不点衣”,大意是说:且任那落红随风飞吧,“我”的俗念已断,落花沾不到我身上。这里用佛教天女散花之典,说天女以鲜花散诸菩萨,即皆坠落,大弟子便著不坠,天女曰:“结习未尽,故花著身;结习尽者,不著身。”作者谓“不点衣”,表示万念俱灰,对爱人的离去已无动于衷。但读者都明白,这种声明太过多余,反而有点“欲盖弥彰”了。若果真结习已尽,又为何对髑髅而断肠? 之前提过,中国文化历来崇尚“温柔敦厚”,摒弃“怪力乱神”,尤其是诗歌,即所谓“温柔敦厚,诗之教也”。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诗人们尽量不去触及“鬼怪”题材,即便在“鬼节”中元,也鲜有鬼诗流传。除非他很惨,很悲,人间的事物已不足以传达他的哀伤。据夏承焘先生考证,吴文英于苏州曾纳一妾,后遭遣去;在杭州亦纳一妾,后则亡殁。吴文英的怀人之作,与夏秋、苏州有关的,都是为了追忆苏州遣妾;涉及到春、杭州的,都是追悼杭州亡妾之作。那么,这首《思佳客》(又名“半死桐”)中的女鬼,当为杭州亡姬的托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