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番茄叶霉病高发且难治,为什么传播快?

 深海之星ccpsl0 2023-04-16 发布于河南

番茄叶霉病高发且难治,为什么传播快?【蔬菜卫士报 2572】

番茄在世界上是一种被广泛种植的蔬菜,遍布于北纬65°以南,南纬40°以北的广大区域。在我国南北各地均有种植,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保护地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番茄生产上病害的发生和危害,成为影响番茄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据资料统计,番茄上发生的侵染性病害有40余种。其中番茄假尾孢叶霉病是番茄常见病害之一,因此了解其传播快的原因有助于帮助农事生产。

一、番茄叶霉病发病症状及病原
  1
主要发病症状
病害症状一般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叶背或叶片正面有深褐色至黑色绒状霉层,病斑大小1~15毫米。发病严重后,病斑变褐连片,整个叶片被黑色霉层覆盖,造成叶片枯焦。在田间,番茄植株下部叶片全部干枯,最后整个植株的叶片全部干枯脱落,植株死亡,失去结果能力和经济价值。
  2
病原物
番茄假尾孢叶霉病的病原菌为煤污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fuligena。分生孢子梗稀疏至紧密簇生在子座上或仅少数从气孔伸出,不分枝,直立或稍弯,上部曲膝状。分生孢子单生,浅青黄色,倒棍棒形。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1 番茄假尾孢叶斑病
A.小叶正面有黄斑;B.小叶背面深灰色的烟状生长;C.分生孢子发散的束;D.孤立的圆柱-斜棒状分生孢子(比例尺=50 μm);E.接种植物叶片霉变症状
二、番茄叶霉病传播特点
传播途径主要是菌丝体及分生孢子随病残体在田间越冬。翌年环境条件适宜时,菌丝体产出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形成初侵染,并在病部产生分生孢子,成熟后脱落,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在田间条件下,环境条件、寄主因素和人为因素都会对病害的传播造成影响。
1
高温促进病害传播
病原菌喜欢高温的环境条件,气温高于25℃有利于分生孢子的产生和萌发。最易感病生育期为成株期至坐果期,发病潜育期5~10天。实验表明,病原菌菌丝在5~35℃均可生长,20~30℃为适宜的生长温度,以20℃为最适,5℃和35℃下生长缓慢,40℃时菌丝不能生长。病原菌分生孢子在10~38℃的范围内均能萌发,10℃时萌发速度很慢,38℃时萌发率很低,8℃、40℃不萌发,萌发最适宜温度为25~27℃。分生孢子的湿热致死温度为53℃ 10分钟。
2
高湿促进病害传播
病原菌喜欢高湿的环境条件,遇雨或连阴雨天气,特别是阵雨转晴,田间湿度有利于分生孢子的产生和萌发。湿度对于该病原菌的萌发和侵人是十分必要的,空气相对湿度和叶片湿度都影响病菌的产生和发展。实验表明,空气相对湿度为90%和95%时分生孢子的萌发率均为0,在水滴中分生孢子的萌发率为96.7%,可见水滴是孢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在田间喷洒灌溉也会加重病害的发生。
3
田间幼嫩植株多会加重病害传播
不同生长时期的番茄,感病程度不一样,导致田间病株数量不同,传播能力也不同。生长1周、3周、5周的番茄比生长7周的番茄易感病,新叶比老叶易感病。
4
残体未处理会加重病害传播
病残体处理不当,如未清除或未杀菌直接使用,都会使病残体成为病原物初侵染来源,造成番茄叶霉病的大范围传播。


三、番茄叶霉病基本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1)土壤处理。严格育苗育苗时最好选用没有种植过番茄的土壤。
(2)轮作。发病地块与非茄科蔬菜实行2年以上轮作,以减少田间病菌来源。
(3)田间管理。提倡深沟高畦栽培,雨后及时排水;施足基肥,合理使用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定植后及时防除杂草;合理密植。
(4)病残体清理。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深翻土壤,加速病残体的腐烂分解。
2.化学防治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发的中蔬微粉及中蔬精量电动弥粉机在高效防治病害的同时,能够达到全棚杀菌不留死角的效果。在番茄发生叶霉病时可选择使用中蔬微粉502进行病害的防治工作。尤其是连阴雨天、棚室湿度大无法打药,可以使用中蔬微粉解决这一难题。施药过程简单轻便,3~5分钟即可喷施一亩地,使施药省时省力和省工。

图片

作者:储天然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如有需要,请联系授权(shucaiweishi@163.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