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13 08:28 来自江西 对于孔子,毛主席向来是颇多赞誉的。他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的一则按语中写道: “曲阜县是孔夫子的故乡,他老人家在这里办过多少年的学校,教出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这件事是很出名的。” 但相对于历代帝王贤臣口中的“圣人”、“圣师”,毛主席则显得更“偏爱”于一位被诟病千年的帝王——“秦始皇”。 在1973年8月5日,毛主席写了一首《读<封建论>,呈郭老》的七律。在诗中,毛主席写下“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的名句。 这句诗一反千年来人们尊崇孔子、批判秦皇的思想,极大地肯定了秦始皇对统一中华山河的巨大贡献,反而把孔子的思想评价为“糟粕”,认为不值一提。 为何毛主席会认为秦始皇比“圣人”孔子更为伟大呢? 都为一统河山做出了巨大贡献纵观历史,每逢乱世,便会民不聊生。无论是楚汉争雄还是三国鼎立,又或是南北朝对立、五代十国更替不休,都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苦难。 而不论是汉高祖刘邦还是司马炎,唐皇李渊还是宋太祖赵匡胤,当其建功立业,将河山再次统一时,总会有人称赞他们为“当世之功,不亚于始皇帝。” 秦始皇嬴政的确是历史上极为特殊的一位帝王。他虽出身皇族,却身份微末,出生便在赵国作人质,后又被其父子楚抛弃在赵国,多年后方得以归秦。 13岁即位的嬴政很快表现出他过人的天赋和杀伐果断的性格。他登基方才九年,就一举平定了嫪毐的叛乱。 对叛徒的首领嫪毐,嬴政用了严酷的车裂之刑处死他,但对于跟随嫪毐叛乱的人,他并没有将他们全部残酷地诛杀,而是根据罪责轻重,分而处罚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了秦始皇对这伙叛军的处罚结果:“卫尉竭、内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齐等二十人皆枭首。车裂以徇,灭其宗。及其舍人,轻者为鬼薪。及夺爵迁蜀四千馀家。” 毛主席是十分赞同用相对温和的手段改造和感化罪犯的。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一次专门会议上,毛主席谈到了赦免战犯的问题,他说:“对一切反革命分子,都应当给以生活出路,使他们有自新的机会。” 千年前随嫪毐叛变的犯人如何评价嬴政我们不得而知,但被毛主席善待的战犯确实因为主席对他们的优待而感动,终于洗心革面,浪子回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接受劳动改造的战犯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末代皇帝溥仪。 他在1962年被主席接见时,他已经通过在抚顺战犯监管所的劳动改造和在植物园的辛勤工作,从大清王朝的末代皇帝转变为了一名合格的中国公民。 而能够妥善处理内部的叛乱仅仅是体现秦始皇雄才大略的一个缩影。 李白诗有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一统分崩离析的中华大地,是秦始皇最耀眼的功绩。在辽阔的战场上,他的高瞻远瞩和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战国末年,群雄割据,而秦始皇能于十年间平定天下,横扫群雄,固然少不了贤臣献策、猛将攻伐,但最重要的还是秦始皇的妥善指挥和正确决策。 在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秦始皇始终坚持着“由近及远,由弱及强”的战略方针。先取赵魏,后取燕齐,正是秦始皇长远独到的战略眼光才使得秦军得以集中力量,将强敌逐个击破。 而毛主席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体现出的军事才能并不输秦始皇,甚至犹有过之。 面对人民军队与敌人的斗争中处于劣势的情况,毛主席提出了游击作战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这如同神来之笔的十六字诀不仅妥善地解决了斗争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更是逐渐演变出一套系统、完善的游击战体系。 秦始皇的战争天赋还体现在对发动战争的时机有极为独到的理解。 公元前229年,赵国发生地震和灾荒,秦始皇敏锐地发现攻克赵国的时机,派遣王翦率领大军出征,终于历时一年,啃下了赵国这块硬骨头。 而毛主席同样是一位眼光独到,用兵快、准、狠的战略天才。四渡赤水被毛主席称为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 面对人数几倍于己方的国民党部队,毛主席不断创造战机、把握战机,采取运动战的方式,将红军穿插于敌军之间。 四渡赤水被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称为“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正是毛主席能准确地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战机,才最终使得红军转危为安,挽救了革命,也挽救了党。 秦始皇出生在礼乐崩坏,诸侯国林立的战国时期,其时周朝已灭,天下无主,各国相互攻伐,百姓疾苦,终日惶惶。 直到秦王横扫六国,中华百姓才得以松一口气,得避战乱之苦。毛主席一生博览史书,读到秦始皇之生平时,应产生过惺惺相惜之感。 20世纪初的社会环境与战国时期何其相像?彼时诸侯割据一方,此时军阀混战不休;彼时百姓食不果腹,此时饥荒使得百姓流亡离散。 20世纪初,民国虽立,仍不能振作朝纲,外有异族侵蚀国土,内有歹人企图逆历史潮流而行,恢复封建统治。 各路思潮涌现,何种主义能救国图存,有见识者各持己见,争论不休。社会上饥荒频发,黎民不知礼仪道德,易子而食已非稀奇之事。 此时彼时,乱象何其相似?千年前始皇帝质子出身,挥剑决浮云,先平定六国,后征百越、匈奴,不仅开疆拓土,更解救万民于水火之中。 而千年后毛主席以湘潭农家出身,于数十年间,驱逐各国侵略者、横扫各路军阀,先讨日倭,后征蒋介石,竟数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之心愿,还百姓朗朗青天。 若时空交汇,二人得以相见,不知会有何感慨?两人皆为雄才大略之英才,又都有平定天下,泽被千秋之不世奇功,也就难怪毛主席感慨“祖龙虽死秦犹在”了。 至于孔夫子,虽心怀教化学生之理想,但终究与始皇帝一统江山、开疆拓土之功业相差甚远。 加之身后,思想学说被历代统治者利用,使之成为愚化百姓的工具,功过相抵,也就无怪乎主席认为不如秦始皇了。 都知人善任,慧眼如炬俗语有云:“时势造英雄。”战国乱世,虽造成黎民离散,但也造就出无数不世出的奇才英雄。但如何招揽这些奇才英雄,就成为各路诸侯、帝王的心头病了。 做为千古一帝的嬴政,在年轻时就表现出了他对于贤臣的敏锐直觉。 当李斯向他呈上《论统一书》时,他没有在意李斯只是一个小小的侍从的身份,而是将这份奏折视若珍宝,亦不顾李斯出身低微,命他制定统一六国的战略。 而李斯也确实是天纵奇才,在秦王暴怒之时不顾生死,上一封《谏逐客书》,令秦王悔而收回成命。鲁迅先生称赞李斯“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足以见李斯之才,足傲古今。 千年后,毛主席的出现,使秦始皇慧眼识人之能不再独领风骚于史册。1949年10月,毛主席急召第四野战军第十二兵团司令员萧劲光入京,令其筹备创建新中国第一支海军部队。 在陆地上打了半辈子仗的萧劲光是个不折不扣的“旱鸭子”,谁也没想过他会有一点和“海军”沾边的能力,但被“赶鸭子上架”的萧劲光很快就展现出他在海军建设方面的才能。 1950年,萧劲光确立了海军建设的具体方针。此后,他为海军的建立付出了全部的心血,直到他去世,还告诉他的女儿肖凯:“要建设强大的中国海军。” 萧劲光 由此可以看出,毛主席慧眼识人之能绝不亚于秦始皇,甚至犹有过之。秦始皇在用人方面的天赋不只体现在慧眼识人,也体现在“用人不疑”上。 不论是王翦讨伐赵国,还是王贲水淹大梁城,秦始皇都不遗余力地支持,将统军的权力完全交给手下的将领,并不设置任何藩篱和阻碍。 而王翦出征一年,覆灭赵国;王贲水淹大梁,魏王假出降而魏灭。始皇帝所用之人无不战功赫赫,这样的成绩足以看出秦始皇识人用人之天赋绝伦。 而毛主席用人之才也分毫不差于始皇帝。抗战胜利后,我国迫切地需要把游击战转变为正规战,而曾经活跃在各个战场的游击队就要进行改编整顿。 对此早有准备的粟裕“敢冒本位宗派主义之嫌”,毅然向党中央发出电报,对改编整顿之事宜提出了自己看法。 几天后,粟裕收到电报,党中央没有怪罪粟裕,反而采纳了粟裕的部分构想。1945年10月,粟裕被任命为华中野战军司令员,正式统领这支刚刚组建起来的党的王牌部队。 曾有人不理解这个任命决定,毕竟当时比粟裕资历更老、经验更丰富的将领比比皆是。但粟裕很快就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野战军刚刚建立起来,粟裕就根据大兵团作战的需求整编部队,训练战士,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将曾经的游击兵团训练成更为精锐的正规军部队。 毛主席深谙“不拘一格降人才”之道,用人已经到达了“随心所欲”的境界,每一个人都能被精准地安排到最合适自己岗位上,而这也是我们党取得最终胜利的重要原因。 拥有这样出众的才华,固然令人羡慕,但也难免会有“高处不胜寒”之感。不知道站在泰山之巅的秦始皇极目远眺时,是否也想看穿历史的迷雾,寻找一位能与自己匹敌的后人? 不知道毛主席翻阅史书时,是否也会对这位千年前的传奇帝王感叹不已? 在两位如此善于用人的奇才之前,孔夫子虽也是极为精才绝艳之人,但相较之后终究是黯然失色,如江河与汪洋一般,相差甚远了。 创立全新的制度论秦始皇之功绩,除了统一天下、平定四海之武功,还有开创盛世之文治。春秋战国,礼乐崩坏,车不同轨、字不同文,各地方言不通,难以真正形成大一统之局面。 秦始皇重用李斯等贤臣,耗尽心血,终于设立郡县制这一前无古人之制度,官方制定的度量衡、文字也都依靠着这一制度得以推广,最终实现真正的一统局面。 毛主席面临的问题并不比当年的秦始皇少。这片广袤的土地刚刚结束了千年封建压迫的荼毒,迎来一个全新的社会主义国家,各项制度亟待重新建立。 如何恢复生产?如何恢复农业?如何进一步发展经济?如何让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 而作为中华民族这艘大船的掌舵人,毛主席心里恐怕也和当年放弃分封制改用郡县制的秦始皇一样担忧焦虑。我想,那时的毛主席,应该比任何人都理解始皇帝的内心想法吧。 当处理了一整天公事的毛主席终于有时间翻开史书的时候,他的心里恐怕也暗暗期许,自己要像秦始皇那样,不,自己要比始皇帝做得更好。 纵然耗尽自己一生心血,也要为后人奠定坚固的基石,让这片洒满热血的土地永远属于这些辛勤劳作的人民。 毛主席虽对秦始皇有着“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超过他的。”这样极高的评价,但也在很多场合对秦始皇好大喜功、不爱惜民力等缺点做了极为深刻地批评。 而对于孔子,毛主席虽批判过他的思想中有极多的糟粕,但也赞同了他思想中很多方面,并对他有着相当高的评价。 不过,将孔夫子与实干兴邦、对中华民族有着极大贡献的始皇帝比起来,还是要黯然失色不少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