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到黄精这味药,可能很多人都不陌生。据说黄精是古代道家辟谷时常服食的一种中药,有“仙人余粮”的美誉。黄精的“黄”是中医五色之一,五行属土,居中,为中央正色;“精”是精粹、精华的意思。黄精培土生金,养阴润燥,一物而兼麦冬、地黄、山药之用,且价廉易得。古人认为黄精属芝草之类,服之能“成仙”,这也是道家喜欢用它的原因之一。药典中记载黄精,“主补中益气,除风湿,安五脏,久服轻身,延年不饥”,据说连吃黄精十天,不吃饭也能精力充沛,这虽然有夸张的成分,但能说明大家对黄精的喜爱。中医认为,黄精根黄白,入肺、脾之经,质润泽味甘厚,沉而降入肾。故有补中益气,润心肺,强筋骨之功。治虚损寒热,病后体虚食少。《日华子本草》载:“黄精补五劳七伤。”凡百病最后没有不伤脾胃的,无论新病旧病,所以病后吃粥就是最好的补品,因为吃粥不能增加胃肠负担,有利于身体恢复,而那些依然饮食不节的最容易出现食复导致病情反复。我在此给大家推荐个食疗方:“黄精粥”!做法如下:取黄精30克,粳米(或小米)100克,冰糖20克。先将黄精洗净,入锅,加10倍量的水煎30分钟,滤过取汁;再加同量水煎一次,去渣取汁,合并2次药汁,备用。粳米或小米淘净,入锅,加水适量,先以大火煮沸,加黄精汁,搅匀,改用小火煨煮成稠粥,粥成时,加冰糖,待冰糖融化,拌匀即可服食。早晚两次温服。常年坚持服食,可使耳聪目明,具有补脾润肺,滋阴丰肌,泽肤乌发功效。 ![]() ●黄精,色黄,是一味根茎类药材,单名“精”字,寓意着其为大地的精华。黄精主入肾经,功善滋补肾气,而充盈一身气血,为壮先天之本之要药。此外,黄精兼入肺、脾经,可补益脾肺之气,以回补为肾虚所累及的脾肺。黄精甘平无毒,能补脾润肺生津,治劳伤,添精髓,益气,补中,安五脏。本品得坤土之气,获天地之精,其味甘美,荒年可以代粮,所以称之为米铺、救荒草。黄精培土生金,养阴润燥,一物而兼麦冬、地黄、山药之用,且价廉易得。另外,黄精很适合脑力工作者。黄精能补益五腑,益精填髓,可促进脑和神经功能的恢复,所以,脑力劳动者不妨平时炖汤时加点黄精,也可以和枸杞一起泡服,用以滋补肝肾,补脾益气,润肺养阴,对于腰酸腿软,须发早白,头晕耳鸣,视物昏花,面老体衰都有很好的的作用。当然,再麻烦一些,也可同黑芝麻一起做丸服用。 ![]() ●黄精的名字最早可以追溯到晋代葛洪的《抱朴子》,“昔人以本品得坤土之气,获天地之精,故名。”作为药食两用之品,肉质根需要到第三年才会开始生长,一年只长一节,因此黄精尽得土地之精华。黄精的外形和生姜很像,表面没有什么毛,和普通的生姜区别是根茎比较粗壮,而且还会有一个“头”,看上去就像鸡头一样,所以才叫做“鸡头参”。据说在古代,如果遇上连年的战乱,或是虫灾、或是旱灾的,粮食因此而欠收或绝收,好多老百姓就会去山里挖黄精来裹腹。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黄精是:“仙家以为芝草之类,以其得坤土之精粹,故谓之黄精”!《滇南本草》中就讲,“洗净,九蒸,九晒,服之甘美。俗亦能救荒,故名救穷草。”《本草蒙筌》中也说了,“洗净九蒸九曝代粮,可过凶年。因味甘甜,又名米铺。”中医认为:黄精,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具有养阴润肺,补脾益气,滋肾填精的功效。主治阴虚劳嗽,肺燥咳嗷,脾虚乏力,食少口干,消渴;肾亏腰膝酸软,耳鸣目暗,须发早白,体虚羸瘦,风癞癣疾等。黄精效力缓和,久服既补脾气又补脾阴,还有润肺生津、益肾补精的作用,且无大补温燥之品可能带来的副作用。所以,不论是脾胃气虚导致食欲下降、腹胀、肢体倦怠、少气懒言、形体消瘦或浮肿等症,还是脾胃阴虚而致的咽干口燥、心烦、大便秘结皆可用黄精。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黄精能持久地降低血压、血脂和血糖,对防止动脉硬化及脂肪肝的形成有一定作用。黄精虽好,也有禁忌!因黄精滋腻,易助湿邪,故而脾虚有湿、咳嗽痰多及中寒泄泻者不可服用。临床曾有少数病人服用黄精糖浆后轻度腹胀,饭后服则可避免的报告,当注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