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完成反共图谋,蒋介石决定调于学忠率部出鲁,派李仙洲率九十二军入鲁。李仙洲率部入鲁前,蒋介石曾亲自接见了他,对他说:据报,于(学忠)部的许多团、营常被共军袭击围歼,你们要严加防范。这就使李明白了蒋介石谈话的主旨和要他入鲁的真正用意:九十二军入鲁不是打日军,而是要打共军,破坏团结抗战。正如周从政所说:“蒋派九十二军入鲁…乃为争夺地位,想把于学忠的总司令地位取而代之……困难交给杂牌军,权利留给'黄马褂’”。 李仙洲,1894年生,山东长清人。后考入黄埔军校,为黄埔一期学生,是蒋介石嫡系山东籍将领。卢沟桥事变后,他曾率第二十一师到居庸关、八达岭一带对日军作战,后在忻县参加了歼灭日军坂垣师团一部的“南怀化之战”,负了重伤。1938年1月,他任第九十二军军长,从湖北通城北进到达皖北阜阳一线。皖南事变后,蒋介石为了同新四军搞摩擦,又命令李部暂停入鲁。1943年蒋介石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时,复命令李仙洲部即行入鲁,以统一与增强蒋在山东的反共力量。 于学忠所部东北军非蒋介石国民党嫡系,与蒋始终矛盾很深。随着李仙洲入鲁,蒋介石与于学忠的矛盾便直接表现为李仙洲与于学忠的矛盾。在李仙洲还没有入鲁时,便开始大挖于学忠的墙角,他派人联络于管辖的山东各地方实力派,加委封官,以便将他们拉过去,为其所用。 于学忠本来对李仙洲部入鲁就有看法,又见李如此不讲情面,就更不满意。于是,他针锋相对,让牟中珩以山东省政府主席的名义,将山东所有小股地方武装,统编为县和专署的保安队,使李无隙可乘。而对向李仙洲频送秋波的山东保安第二师张步云部,实施军事讨伐。 八路军从抗日救亡的谋国大计出发,在于学忠部出鲁和李仙洲部入鲁前,山东分局发出了《关于李仙洲部入鲁后的统战工作指示》,指出:李仙洲入鲁,具有对敌对我的两面性。我们的对策是:强调疏通团结为主,鼓励与推动他们抗日。对其非友好的行为,多用政治斗争。非到不得已时,勿轻易反击。 中共鲁南区委也做出决定,要求各地做好准备,欢迎李仙洲部入鲁抗日。八路军从大局出发,坚持与国民党团结抗战和救国诚意。1943年1月,李仙洲投石问路,先命令其暂编第三十师师长路可贞率一个团北越陇海铁路,在砀山以北至微山湖之间建立了立足点。李仙洲看到路可贞部站住了脚,随后亲率主力过陇海铁路,进入鲁西。并通过当地投降派向敌人联络,企图取得敌人谅解。 但日军为了加强对山东的控制,尤其是为了平息因李部入鲁在伪军中引起的不安,他们并未把李仙洲部作为“友军”。李部到达单县后,日军纠集了1000多人的兵力,配合汽车、坦克,向李部进攻。激战中,李部伤亡严重,不得不连夜转移到微山湖西侧。八路军冀鲁豫军区的部队,从侧翼袭击日军,配合他们作战,为其负伤的官兵清理伤口,换药包扎,而后用担架将他们送回原部队。《鲁西日报》还热情友好地发表了社论,提出向与日军激战的九十二军表示慰问。 对八路军的行动,李部不仅不予感谢和理解,反而认为是有意动摇其军心。他们遵照“先奸匪(八路军)而后敌伪”的反动方针,一面大造“中央军回来了”,“八路军不行了”的舆论,一面进攻根据地。3月初,李仙洲部命令其第一四二师刘春岭部进入鲁南后,勾结当地投降派申从周,不但不接受抗日民主政府的欢迎,反而无端袭击民兵,继而进攻八路军鲁南军区后勤机关,抢掠物资,捕杀村干部、民兵和群众极分子。 3月11日,当地抗日民主政府代表、民主人士满怀诚意到该师师部慰问时,竟再次遭到断然拒绝。他们打着“驱逐逆流,收复失地!”的旗号,扬言:要把八路军撵到老黄河以北去。李部还与国民党暂编第三十六师师长、土匪头子刘桂堂勾结起来,共同对付八路军。为了保卫抗日人民,八路军鲁南军区被迫予以还击。 6月,蒋介石由重庆给于学忠来电,勒令于“着即日出鲁,否则以军法论处!”并由李仙洲部代替于学忠所部占据沂鲁山区和诸(城)、日(照)、莒(县)山区。接到蒋介石的电报,于学忠感到不能再硬顶硬抗下去了,他在鲁苏战区总部对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牟中珩说:“蒋介石发来这封电报,再不出鲁不行啦!你山东省府亦很难单独留在鲁南,亦须随同出鲁。” 于、牟研究,决定一起离开山东;为了避免干扰,减少损失,决定出敌不意,分批撤出。于学忠决定在20日左右率总部机关先走,牟中珩的山东省政府和五十一军晚走1个月,到7月中旬出发。 于学忠部出鲁有两种办法和可能:一种是按照部队换防原则,等李仙洲部入鲁于学忠将原属他的防区交给李部后,再行撤离。一种是不等李仙洲部入鲁,于便率部自行撤出。按前一种办法,国民党部队仍要进来,山东的形势将更加复杂;按后一种办法,八路军有可能将国民党部队拒之境外。那样山东就没有国民党正规军了,八路军就可以集中力量抗日。因此,于学忠怎样率部出鲁,直接影响山东大局,是八路军当时非常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了解于学忠的情况,以便分析判断他将如何出鲁,山东军区司令员罗荣桓把原在东北军总部工作的郭维城找到十字路(位于山东沂南县,当时叫界湖)他的住地,问郭对于学忠出鲁的看法。郭维城回答:“于学忠是坚决主张抗日的,在'九一八’事变、在华北、在西安事变时都是如此,这一点是肯定的,在抗日问题上他对蒋介石的方针始终不满。 罗荣桓认为这个看法有道理。他说:“国民党不信任东北军,所以要于、李换防。按常理,于应当等李来了再走,但是于学忠如果搞得漂亮一点,最好不等李来,拍拍屁股就走,这对我们可就有利了。”停顿了一下罗荣桓继续说:“于学忠要是真的拍拍屁股就走,果能这样漂亮地出鲁,我们八路军保证一枪不打,礼送出境。至于对李仙洲,则坚决顶住,绝不能让他过来。” 1943年7月4日,朱瑞、罗荣桓、黎玉、萧华以《关于对待李仙洲、于学忠之军事部署》致电军委和集总,提出“我之方针与部署:对于部西开不加钳制,并在一定条件下给予便利”,“派人与之联络,发起部分慰劳”礼送出鲁。中央同意山东制定的方针。重申:对友好者坚决团结之,对顽固而暂时向我进攻者则设法中立之,对向我进攻者则坚决反击之。这就是你们应付各派国民党军队的原则。 根据中央指示,罗荣柜给各军区领导发了电报:“东北军是中间势力,与我军有西安事变前后之友好历史。我对于学忠部应取团结态度,绝不能轻起衅端,即使顽固分子从中挑拨,我们也应加以忍让为妥。” 李仙洲入鲁,是蒋介石调整鲁苏战略部署的一个重大步骤。但撤离前,于学忠却对部下说:“我们不等李仙洲部接防,就开始撤离。”事前他与罗荣桓司令员联系约定:于部撤离驻地时,以烟火为号,八路军即去接防。于部可在鲁中根据地之坦埠(位于沂水与蒙阴交界处)和旧寨(坦埠以西)两地,通过八路军的防区,于部通过时,八路军筹备粮草,予以欢送。 接着,于学忠率战区总部和一一三师首先从山东撤出。由于他指挥果断,行动迅速,出敌不意,总部机关和一一三师于7月初就比较顺利地到达鲁苏边区的鱼台和沛县一带。这时,蒋介石又电令他继续向安徽阜阳撤退。他们稍事休息,继续进发,于7月中旬顺利到达阜阳。 于学忠走后不久,该部(包括牟中珩的山东省政府)分别从沂山、鲁山和诸、日、莒一带全面西撤。撤离时,部队通过八路军防区,而且还发动群众帮助筹备粮草,表示欢送。在沂水西北的大崮头一带,还以一连的惨重损失,掩护五十一军跳出包围圈,使其平安越过鲁中、鲁南,向安徽阜阳撤退。到7月初,于学忠未待李仙洲部进入山东境内,即全部撤离诸、日、莒山区,与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一起开往安徽。 李仙洲的二十八集团军总部及九十二军前梯队,于5月4日进犯八路军湖西根据地,至6月8日,其首批北进部队万余人在湖西地区集结完毕。14日,李仙洲乘敌扫荡湖西根据地之机,率主力及地方顽军2万余人,从东、西、南三面包围湖西根据地中心区,妄图歼灭湖西八路军后,进犯鲁南。 八路军冀鲁豫军区之湖西、鲁西南第四、五、七军分区部队,在湖西军分区司令员王秉璋、政委唐亮的统一指挥下,于21日发起反击。至7月5日,先后歼灭顽军1100多人。7月中自,李仙洲又以成武县南天宫庙为中心,集结部队准备东犯。冀鲁豫军区乃以鲁西南、湖西两军分区部队、运西军分区一部和军区骑兵团,在军区司令员杨得志的统一指挥下,分路阻击李部。 至7月29日,迫使李仙洲将其总部及部分主力部队收缩至天宫庙以南陈楼、陈庄两村之内。这时李仙洲的第二十八集团军总部及所属第九十二军在这里会合,五六千人猬集一隅,东进既感困难,固守又缺粮秣,师徙无助,孤掌难鸣,官兵劳惧,士气低落,北进无望,一夕数惊,已经丧失了入鲁的勇气。 在八路军的沉重打击下,李仙洲部于8月9日分三路南撤。进犯费县以南八路军鲁南根据地的李部刘春霖之第一四二师,在八路军鲁南军区部队的阻击下,屡战屡败,前进困难,损失很大,刘本人也负了重伤,不得不于9月5日由邹县北面撤向津浦路西。此后,冀鲁豫军区在曹县一带又毙伤李部顽军2000余人,俘虏6000余人。李部入鲁时有2万多人,至此剩下不到8000人。 这时,李仙洲急电蒋介石,惊呼:“鲁苏大势已去,非九十二军区区兵力所能挽救,部队弹尽援绝,旷日持久有被全歼之虞。请准撤回皖北整补。”李仙洲部这次入鲁,损兵折将,一败涂地,溃不成军。蒋介石对李仙洲的请示只好复电照准。到8月底李彻底放弃了入鲁企图,遵蒋令部队全部撤回皖北。 于学忠所部东北军的防地,在沂、鲁山区和诸、日、莒山区。沂山位于沂水县北,鲁山位于莱芜县以东,两山峰峦连绵,山崮高耸,犬牙交错,地势险要。西与泰山,南与蒙山相连,北抵胶济铁路,东达诸城、莒县、安丘,纵横数百里,构成山东中部最大的山区,被称为山东的“屋脊”和战略“制高”。 山区之中,道路曲折,百转千回,攻守两便,回旋余地很大,是屯兵和敌后游击战争非常理想的区域,有很重要的战略意义。其中诸、日、莒山区,是滨海区北部的重要山区,它北与沂山山区相接,南与甲子山山区相连,是沟通滨海区与胶东区联系的重要依托。 山东是联结华北与华中的纽带和桥梁,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于学忠所部出鲁和李仙洲部南撤以后,在山东境内就再也没有国民党正规军了。于部从原占据的沂、鲁山区和诸、日、莒山区撤出后,这里一时成了“军事空白”。为此敌人垂涎三尺,纷纷集结兵力,企图染指。 罗荣桓紧紧抓住这个“历史先机”,从7月中旬至8月上旬,指挥所属八路军经过近1个月的战斗,分别击退并战胜了张步云、吴化文、厉文礼对该地区的争夺,击毙了窝藏在那里的山东别动纵队司令、“摩擦专家”秦启荣,比较顺利地占领了上述地区,使山东解放区的面积一下新开辟了2000多平方公里,并使之成为抗日根据地。 ![]() ![]() 于学忠 ![]() 李仙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