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桑菊饮——清肝明目良药

 花无缺3myj1j3d 2023-04-16 发布于江苏
春日气温渐升,万物生发。肝属木、性条达,于春日间风风火火——“肝者,将军之官”,好动而伤阴。
肝为血脏。血生于心而储存于肝,故肝藏血。“人卧则血归于肝”(《黄帝内经》),夜里11点至凌晨3点,人体经络循行走肝胆经。机体只有处于睡眠状态,肝血才能推陈出新。储存之肝血于需要时调动至各处。肝血足,则能濡养各器官。反之,肝阴不足则血亏,血不荣目,则双目干涩,视物昏花、易近视。血不荣爪,则指甲薄脆、无光泽。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主谋虑,在思虑的同时,肝血出动。若肝阴不足,则思维不敏捷、脑袋昏沉。
起居有时,肝脏才能充分新陈代谢、各功能才能正常发挥。“故人卧,血归于肝,目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素问.五脏生成论篇》)。反之,起居错乱,
反之,起居错乱、熬夜、思虑过甚则伤肝。本应归静,却一直灼烧,即伤肝阴。熬夜久视伤眼。肝在窍为目,肝血濡养目,久视伤目,亦损耗肝血。熬夜思虑过甚,伤肝而肝郁化火,肝火上炎,目失濡养而干涩、肿胀。以上各种原因导致肝藏血不足,肝血不足、郁而化火,恶性循环。
肝性条达,熬夜则肝气不振。肝郁而气机上逆、肝郁化火,导致肝火上炎。轻则耳鸣头疼,眼睛酸胀,重则面红耳赤,目赤肿痛,甚至出现结膜炎、红眼病。
故熬夜眼肿的基本病机为:肝阴伤而肝火旺,肝火上炎而致目窍失其濡养而干涩、肿胀,甚至引发结膜炎。
对应治则:清肝明目、疏风散热。
夏桑菊饮,源自清代医家吴鞠通之“桑菊饮”。加夏枯草一味,其组方如下(剂量临证加减,仅供参考):
夏枯草 5g
野菊花 5g桑叶 5g
夏枯草萌生于冬至,枯萎于夏至,受纯阳之气。其味辛苦、性寒。夏枯草禀生发之气,药性偏散,故又可疏火解郁。以其苦寒入肝经,善泻肝火以明目,对治肝火上炎、目赤肿痛。《本草纲目》赞之曰:“夏枯草治目痛,用砂糖水浸一夜用,取其能解内热,缓肝火也。……。盖目珠连目本,肝系也,属厥阴之经。……。夏枯禀纯阳之气,补厥阴血脉。故治此如神,以阳治阴也。”
野菊花,味辛苦、性微寒。归肺、肝、心经。因苦入心、肝经,可对致心实火及肝火上炎,清热泻火、凉肝明目。因此,野菊花被誉为痈肿圣药,对治结膜炎、红眼病。但野菊花药性偏凉,过用恐伤脾胃,故可临证以质润的杭白菊代替。
桑叶,味甘、苦,性寒,归肺、肝、经。桑叶功在清肺润燥,又可平抑肝阳。既解肺燥之害,又防肝木随“木运太过”而上亢。桑叶居清肺润燥之功:甘寒对治风邪入里化热,凉润肺燥、清泄肝火,华盖立、肝气利,使一身气机通畅。桑叶、野菊花应于秋季采收,使其具备秋天肃杀之气和清凉之气,以求其滋阴平肝风、灭肝火之效。
夏枯草泻肝火,野菊花直入病所对治结膜炎,桑叶润燥滋阴以防夏枯草、野菊花药性猛烈而伤阴。三药合用,奏其”清肝明目,疏风散热,散结消肿“之效,则风火赤眼、咽喉肿痛诸证解除。
     
上文仅代表作者学术观点,与平台无关。文章内容如有雷同、涉及侵权,则请联系作者更改或删除。文中药方仅供参考,实际应用需辨证施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